都江堰灌区黑龙滩水库 四川省水利厅供图
从“多龙管水”到统分结合,从分散粗放到集约配置,从基础薄弱到科技引领……四川省大型灌区正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革新。
四川水利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积极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在省直六大灌区创造性开展“六化”建设,推动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赋能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
厘清改革思路 破解问题形成合力
四川省共有建成运营的大型灌区9处,其中,都江堰、长葫、玉溪河、武引、升钟和青衣江等6个大型灌区隶属省水利厅直接管辖,覆盖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经济区13市70县(市、区),控灌面积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四成以上,产出了全省三成以上的粮食,提供了全省一半生态用水和四成人口的生活用水,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武引、升钟等跨市州的大型灌区由省水利厅委托主要受益市代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头管水”带来的机制不畅、管理不顺等弊端逐渐加剧,出现工程维养投入不足、水资源调度缺乏统筹等问题。
“对于这种分割化的管理体制,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叫作‘切香肠’式,一段和一段之间不能打通,大家只管自己‘盘子’里的‘菜’。”四川省水利厅运行管理处副处长王务华直言,“出现的‘两管两不管’的困境,已经成为制约灌区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破解原有体制机制障碍,四川省水利厅在系统分析水资源利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四川实际,创新提出了“一体化”为核心、“省牵头、市参与,一体化、增质效”为原则的“一核心四原则”总体改革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省牵头”破解“两管两不管”问题,“一体化”实现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以目标为导向,“市参与”推动省市共建共享、形成合力,“增质效”助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一核心四原则”将灌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解构为可操作的“路线图”“时间表”,确保了改革科学有效、切实可行
“我们通过率先实现省直大型灌区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省级其他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省水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谈及四川灌区改革发展,负责牵头大型灌区一体化改革工作的厅运管处的同志们都信心很足。
“一灌区一策” 为一体化改革精准开方
总体改革思路清晰了,适配性的落地方案随之跟上。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沿革、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阶段性目标任务等相关。”王务华介绍,省水利厅和六大灌区在推进“一体化”改革之前形成的共识之一,即要在客观辩证的分析之上,对症下药,采用“一灌区一策”方式,多模式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四川省水利厅与眉山、绵阳、乐山、南充等地党委、政府充分协商,达成共识、签订协议。聚焦成都平原水资源配置堵点难点,整合黑龙滩管理处、通济堰管理处等都江堰灌区8个水管单位,成立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构建都江堰灌区“一中心八处”的一体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龙泉山灌区从成都跨市向资阳调水机制,探索毗河供水工程“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模式;武引、升钟、青衣江灌区采用“省上主管、厅市共建”模式,破解跨市管理体制机制障碍……
2023年6月,随着四川省升钟水利工程运管中心在南充市挂牌成立,四川省直大型灌区一体化管理体制调整圆满收官,“统一指挥、一体运行、统分结合、系统高效”的管理体制全面建立,水资源配置堵点全面破除。
“六化”赋能 全面提升灌区发展水平
在全面理顺管理体制基础上,四川省水利厅再次创新提出以“一体化”为统揽,“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为路径的“六化”建设,奋力开创省直大型灌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这是一次由内及外、内外兼修的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提升。
据省水利厅运管处负责人介绍,“一体化”是指灌区要树立系统观念,整体发展,推行管理体制一体化;“信息化”是指灌区要落实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推进高速水网现代化;“标准化”是指灌区要加强建章立制,多重保障,推进灌区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指灌区要严肃工作纪律,落实监督,向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效益;“企业化”是指灌区要积极对接市场,激发活力,推进灌区经营市场化;半军事化是指灌区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正风肃纪,提振灌区人员队伍管理精气神。
“厅党组提出的‘六化’建设工作思路,是把省直大型灌区建设摆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系统谋划,我们非常认同并积极落实。”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主任李国贤,向记者道出六大灌区运管单位的共同心声。
2021年以来,省水利厅和六大灌区水管单位上下齐心,协调推进大型灌区改革与全省水利工作“两年强推进、三年上台阶”的总体工作安排。
“一体化”攥指成拳,“六化”纵深发力。经过两年多改革实践,如今,大型灌区整体形象、基础条件、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体化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效。省水利厅机关增设运管处,牵头大型灌区一体化改革。其间涉及的人事关系、财务资产稳妥移交、平稳过渡,未发生负面舆情和信访现象。
——灌区水网信息化建设蹄疾步稳。建成信息化设施1900余处,都江堰灌区纳入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试点,数字化灌区水网管理体系加速形成,推进水网运转信息化。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成效明显。形成行政管理类、党群工作类、纪检审计工作类、工程供水类、经济类等5类内部控制制度480余项。2023年,都江堰、玉溪河、长葫、武引等4个灌区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灌区验收,并以标准化创建为契机,推动减员增效和现代化站点建设,积极打造现代化灌区。
——灌区企业化理念逐步树立。大型灌区水管单位积极去行政化、去机关化,探索实施“管养分离”“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新模式,大力推进水权水价改革,激发灌区内生动力。
——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训练和培养了一批“敢想敢干敢成,善想善干善成”的水利铁军,干部职工的认同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通过‘六化’建设,灌区对受益市县的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长葫灌区运管中心副主任邹方元介绍,长葫灌区运管中心2022、2023年累计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投资9165万元,整治干渠11公里、干渠渡槽12座,建设水雨情监测等信息化设施118处,有效减少输水损失,为应对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在前不久召开的四川省直大型灌区运管工作专题会上,四川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郭亨孝深入研究省直大型灌区一体化管理调整“下半篇文章”,为加快推动省直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
下一步,四川省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灌区“六化”建设和都江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建设,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灌区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续写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华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