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水利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新华网组稿:牧区水利 跨向生态畜牧业的重要跳板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3/6/9    

绿与富和谐的“小绿洲”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6日(新华社记者金卫星 殷耀)

春夏之交,穿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但见昔日的退化草场上沙打旺和沙棘抽芽吐翠,被羊啃光的柠条又开出了嫩黄的小花,碧绿的千里草原生机盎然。

鄂尔多斯市境内分布着典型的荒漠草原,尽管连续干旱和超载过牧使不少草原有沦为沙漠之虞,但近年记者多次到这里采访看到,昔日的沙化草场正在变为优良草场,草原生态大有回归之势。鄂尔多斯市市委副书记杜梓告诉记者,这是多年来坚持不懈开发牧区水利的结果。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从上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以水为中心的配套家庭草库伦建设,有效地解决了饲草料不足,畜牧业生产已由过去靠天养畜发展到舍饲半舍饲的家庭畜牧业,草原生态环境已向良性化发展。目前鄂尔多斯市开发的灌溉饲草料基地已超过了100万亩,一些旗县牧户的普及率已达到60%。拥有灌溉草库伦牧户的人均收入普遍高出当地水平近2000元左右。

乌审旗沙尔利格嘎查(村)牧民朱成东承包有1270亩草场,由于连续几年大旱,他家以柠条为主的灌木草场的产草量和载畜量急剧下降,靠天养畜已无路可走。他先后投入近5万元打了两眼机电井,开发饲草料基地140多亩,种植玉米、优质牧草和麻黄草。饲草料自给有余后,他饲养了100只基础母畜,发展半舍饲畜牧业,通过加快畜群出栏周转提高养殖效益,年人均纯收入达6100多元。

乌审旗旗长旺支平介绍说,毛乌素沙地腹部的浅层地下水富集,经过这些年努力,绝大多数牧民都拥有规模不等的灌溉饲草料基地。由于稳定地解决了饲草料来源,在连续几年干旱的情况下,畜牧业没有遭受大的灾情,旗里牧民的收入仍在稳步增长,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而灌溉饲草料地多的牧民,收入要高出其他牧民近一倍。汪支平说:“尽管前些年干旱少雨,但我们旗由于植被恢复得好,降雨要比其它地区多一些,这种小气候的形成得益于牧区水利开发。”

鄂托克前旗“攻水治沙、建设草原”已有20年的实践。旗委副书记刘恒发说,目前全旗有水源开发条件的地区建成六配套草库伦1万多处,面积近300万亩,人工种植优良牧草面积已达32万亩,缓解了畜草矛盾,为推行禁牧、休牧、轮牧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完)

牧区水利 跨向生态畜牧业的重要跳板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殷耀 金卫星)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陶利镇通史嘎查(村)牧民乌兰巴格家近两年累计开发了200多亩水浇地,种植饲草和饲料玉米,每年打草1万公斤,收获秸秆近2万公斤,圈养200多只羊和十几头牛,家里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

鄂尔多斯市市委副书记杜梓告诉记者,以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牧区水利不仅解决了草畜矛盾,更重要的是使牧民在受益的同时从观念到行动都开始向生态畜牧业靠拢,开发牧区水利成为传统畜牧业跨向生态畜牧业的重要跳板。

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统计,草原节水灌溉示范草场与天然草场相比平均单产可提高15倍,与一般灌溉草地相比节水60%。牧民户均拥有30亩-50亩灌溉饲草料基地,就有了致富的基础保证。草原生态学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刘钟龄认为,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牧区,水利建设应以建设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核心,如果能实现存栏畜均0.1亩的灌溉高产饲草料基地,加上打草、贮草,将能保证牲畜安全过冬,并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乌审旗的图克镇实现了无旱地种植的目标,灌溉饲草料基地人均达到了10亩,位居鄂尔多斯市第一。1996年这里开始引导牧民走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高效益家庭牧场”之路,要求每户养殖规模在200只羊以上,为此至少要建20亩灌溉精饲料地、30亩人工灌溉优质牧草地和500亩改良草场,达到畜均贮草150公斤、贮料50公斤,加上经济作物的种植,户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图克镇党委书记钟乌拉告诉记者,全镇有70%的户达到了建设标准。高效益家庭牧场的建设促成牧民养畜观念的四个转变:向建设养畜转变;配春羔转变为配冬羔加快牲畜出栏;羔羊2年以上出栏转变为当年育肥出栏;养羯羊转变为养母羊。通过这种转变加快了畜群周转,减轻了草场压力,在建设灌溉饲草料基地的同时,牧民改良草场和治理荒漠草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目前,内蒙古已编制出了牧区水利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到2010年将新增灌溉饲草料地866万亩,节水改造252万亩,加上原有部分总规模将达到1223万亩。可使5.8亿亩可利用草场实行轮牧,70%的可利用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届时全区将有65%的牧户拥有自己的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户均达到25亩,畜均达到0.2亩,灌溉饲草料基地每年可提供150亿公斤优质干草和饲料,为集约化舍饲、半舍饲提供稳定的饲草料来源,使牧区水利真正成为传统畜牧业跨向生态畜牧业的跳板。(完)

牧区“小水利”能换来“ 大生态”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6日电(记者殷耀 金卫星)利用小片土地合理进行水利建设及综合开发,种植优质饲草料,使大面积天然草场得以自然恢复。这种“小建设,大保护”的水利生态建设模式,正得到许多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赞同。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介绍,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正进行牧区水利建设试点。从试点情况看,灌溉饲草料地亩产一般可达1000公斤以上,相当于40-50亩中等天然草原的产草量;建设1亩灌溉饲草料地可使20-100亩天然草原得到保护。毛乌素沙地通过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保护天然草原,已使草原植被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25%提高到了现在的55%以上,部分地区达到了80%以上。

记者走访了拥有灌溉饲草料基地的牧户,看到他们冬春补饲的饲草料充足。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牧民阿日并1999年以来,先后配套机电井9眼,发展了600亩水浇地,其中饲草料基地300亩。阿日并家人工种草保证了春季牧草返青时舍饲300只母畜用的饲草料,还可进行短期羔羊育肥。他家年可出栏羔羊近400只,每只获利70元,全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除了鄂尔多斯市这种以户经营的家庭灌溉饲草料基地模式外,内蒙古还探索了多种以节水为中心的牧区水利建设模式。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锡林郭勒等牧区,在适宜于小型地表水拦蓄工程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地区,兴起以嘎查(村)为单位联户连片开发灌溉饲草料地的形式,开发规模为1000-5000亩。还有一种模式是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面积在30万亩以下的中小型饲草料灌区,如额济纳天然草原灌区、阿拉善盟孪井滩饲草料灌区和赤峰市的达林台草原灌区。

这些牧区水利开发模式尽管不同,但都是通过建设小绿洲,起到“种一点、改良一块、保护一大片”的效果。鄂尔多斯市许多农牧民通过发展饲草料基地,改良了承包的大面积草场甚至治理了大片的明沙草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节水灌溉牧户敖永贵,依靠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基本满足了他家牲畜的饲草料需求,使承包的2000多亩退化天然草场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内蒙古大学教授刘钟龄等草原专家认为,生态移民固然是恢复草原生态的治本之举,但实施大规模移民是很困难的。而从牧区水资源条件分析,大面积扩大草原灌溉面积更难以实现。因此,用宝贵的水资源适度发展人工草场,可使大片天然草场的生态逐步恢复。(完)

牧区水利50多年的投资:每亩不足两元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6日电(记者金卫星 殷耀)由于历史欠账多,目前我国牧区水利开发十分滞后,水利部牧区水利研究所副所长陈渠昌等专家建议提速牧区水利开发,使其在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介绍,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国家和地方对牧区可利用草原的水利投入平均每亩不足两元。牧区水利工作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工程建设滞后,技术服务差,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内蒙古多年来致力于探索牧区水利开发,但全区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3%,远远达不到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和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新疆拥有牧草灌溉面积703万亩,仅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十分之一。青海省目前牧区灌溉草场仅占可利用草场的2.2%,发展缓慢的草原灌溉未能有效解决牲畜越冬补饲问题。

超载过牧是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但长期以来牧区水利严重滞后也加剧了草原生态“赤字”的扩大。由于我国大部分牧区处于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少量的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对缓解尖锐的畜草矛盾只能是“杯水车薪”。根据水利部牧区水利研究所有关实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分牧区的天然降水远不能满足草原自然耗水需求,长期处于干旱状态。牧区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加上冬春季节大风频繁发生,只长着稀疏低矮草的地表极易发生风蚀沙化。

此外,过去由于长期“以粮为纲”,不少原为牧业开发的水源被农业灌溉所“挤占”,加之牧区水利开发重点是解决牧区人畜饮水和无水、缺水草场的供水问题,而未能把开发重点放在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的开发。新疆水利厅的崔嘉进说,过去几十年牧区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草场打井、铺设管道、修建水池等方面,目的主要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而今后牧区水利建设的目标应是解决大面积人工饲草料的灌溉问题。

为更好地科学合理发展牧区水利,目前水利部正在着手编制全国牧区水利规划。据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的负责人介绍,规划的范围为全国牧区的纯牧区,涉及全国14个牧业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约为426万平方公里,规划的重点为我国五大牧区。将水利措施和林业、畜牧业措施相结合,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是新时期牧区水利工作的基本思路,牧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完)

短评:把有限的水用在“ 刀刃”上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殷耀 金卫星)

有限的水要用在“刀刃”上。在发展牧区水利工作中,要合理配置、节约使用有限的水资源,实施“小开发、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策略。要在综合考虑水、草资源承载能力、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合理确定灌溉饲草料基地发展规模和草原载畜量。

缺乏合理规划就会超采地下水。由于水资源利用没有科学规划,农牧民盲目发展水浇地,鄂尔多斯市个别牧户的水浇地达到了近千亩。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扎萨克昭村农民康福厚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村有19眼机井,打60米就见水。现在井打得太密了,得130多米才能见水,两家人家同时抽水就受影响。得有人管管这事了,不能谁家想打就钻个窟窿下去,这样用不了五六年水就抽得差不多了。”伊金霍洛旗畜牧局副局长阿尔宾时说:“我们打井必须注重科学规划,不能超采地下水。”

发展牧区水利不可再盲目开发无水草场。中国灌区协会会长冯广志等专家认为,过去把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草地视为有待开发的无水草场,把无水草场开发面积大小作为衡量牧区水利工作成绩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不应把无水草场看成一种经济资源,而应视为生态屏障,因为这些草地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对生态十分脆弱的牧区草原,不仅要重视它的经济资源功能,更要看重它的生态屏障功能。

2003年水利部编制全国牧区水利规划时,在充分吸纳专家和各方面的意见后,坚持以“水、草、畜”平衡为总体目标,突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在不具备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重点选择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其他方式来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活问题,不再开发灌溉饲草料基地。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也采取因地制宜适度开采的原则,严禁盲目抽取深层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牲畜总量。所有灌溉饲草料基地都要采取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的利用效率。

此外,我国牧区资源条件各异,牧区水利没有定型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加强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研究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科学评价水资源开采量的条件下,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完)

牧区水利尚需多方“助推”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金卫星 殷耀)

在牧区,打一眼50米的深井,发展30亩—50亩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需投资3万—5万元,一般4年左右能收回投资,经济效益很显著。但许多牧民反应缺乏启动资金,贷款无门。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牧区水利工作底子薄,往往一户牧民要负担几百亩、上千亩的草原生态保护任务,一次性投入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各级政府和计划、财政、信贷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扶持。

内蒙古目前正在组织异地搬迁生态移民,选择水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灌溉饲草料基地,安置极度荒漠地区的生态移民。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多数牧业旗县经济落后,靠自身财力难以建设配套的灌溉饲草料基地,搬迁规模很小。阿拉善盟副盟长王金喜介绍说:“阿拉善盟有27万平方公里,从事牧业生产的人口不到3万人,真正把这些人移出来,采取保护性措施,自然恢复生态,是治理沙尘源最好的办法。”盟里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设以水为中心的人工绿洲,扩大移民规模。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为保护胡杨和梭梭林,对集中连片的天然胡杨封闭保护。准备迁出沿额济纳河流域胡杨林区内的有500多户牧民。2002年旗里计划用3年的时间将胡杨林区内的牧民全部迁出,为安置这些移民,正在发展4万亩饲草地,配套打井通电,根据牧民的劳力状况和经营能力,给每户牧民划分30亩—50亩左右的饲料地,引导牧民向圈养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资金限制,这些各方面效益显著的项目进展较慢。

负责编制全国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的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介绍,牧区水利建设要坚持以国家投资为导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草原生态水利建设。

水利部牧区水利研究所所长包小庆等专家认为,毛乌素沙地经过20年建设以水利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在1999年—2001年三年大旱中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为我国浅层地下水富集区建设牧区水利恢复生态树立了样板。但水资源匮乏区则存在农牧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地下水开采成本高且水资源储量有限,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扶持类似地区生态建设的同时,确保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应加大移民力度。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