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研究
“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课题组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3/6/20    

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相比较,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少,投入低,经营粗放;水资源短缺,耕地、水资源利用率低;农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加工和服务业发展迟缓。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西北地区农牧业和农村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优化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高效防污的现代农业,已成为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而又迫切问题。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北地区农牧业广种薄收经营粗放。2000年耕地粮食亩产205kg。多年来对草地也是重取轻予,每公顷草地年均投入不足0.5元,利用多,培育建设少,自由式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目前草地生产力比50年代下降了1/3~1/2。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农牧业与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西北地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西北地区水资源贫乏和草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4.5%)丰富的资源禀赋结构不匹配;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小,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秋粮面积偏小,与自然降雨时间分布不协调;牧区与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无论农区还是牧区,仍然沿袭传统的掠夺式利用资源和粗放型经营方式。

西北地区占用全国19%的农用水资源和18%的耕地,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和6.7%的肉类,占用全国67%的草地,仅生产全国28.38%的牧业产值和30.3%的牛奶。农田灌溉水量10065m3/hm2,高出全国40%,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1kg/m3,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44%。

以上情况表明,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结构性错位和资源高消耗。因此,推动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核心是,用高投入、高产出、资源低消耗型的现代农业逐步取代低投入、低产出和资源高消耗型的传统粗放农业。

二、农牧业建设主要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和判断,在西北地区建设节水高效农牧业体系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大资金、技术和智力的投入和优化产业结构,使资源高耗型的传统农业向资源节约替代型的现代农业转变。

农牧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转变增长方式,高效持续利用水资源。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畜牧业比例,优化产业结构,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致富。变单一性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复合结构,变农区、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退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2700kg/hm2,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三、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①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是未来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要建设节水高效防污的现代农牧产业体系。在西北以草地植被为主体的地区,建设以草畜生产为核心,种养加高度综合,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同步增进的现代可持续草地农业系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草地农业系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10年,其系统的植物和动物生产力水平将达到2000年(平均每公顷植物干物质生产力为927kg、平均每公顷动物生产力68个畜产品单位)的3倍左右,2030年将达到2000年的6倍多,加工层和初级生产层效益比将由目前的1∶4发展到2010年的1∶1,2030年达到4∶1。未来西北地区农牧业应以发展草地农业为主导方向,加快发展高科技、高效率、集约化现代草地农业速度。同时,西北地区独特的生态地理条件形成了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兼顾生态、规模适度、产业延伸”的原则,应重点建设优质棉花、甜菜、瓜果、蔬菜、花卉、药材、马铃薯、杂粮、杂豆、名贵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其配套加工基地,积极推动西北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②未来西北地区农牧业结构调整方案为节水生态型,但需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水资源配置,挖掘农牧业生产潜力,形成新的农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以水资源和生态为约束条件,充分考虑区域粮食基本自给,以发展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2010年,农林牧产值规模达到1485亿~1632亿元,结构为“604”模式,即种植业占60%左右,林业比例很小,畜牧业占40%左右。种植业面积规模1272.7万hm2,结构为“433”模式,即粮食作物占40%,经济作物占30%,饲料作物30%。2030年,农林牧产值规模达到4762亿~5746亿元,结构为“415”模式,即种植业占40%左右,林业占10%左右,畜牧业占50%左右。种植业面积规模1301.7万hm2,结构为“334”模式,即到2030年,粮食作物占30%,经济作物占30%,饲料作物40%。

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黄河水系灌区,要控制灌溉面积,以发展节水高效粮食生产为重点,配套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特色农业。要发展为牧业服务的种植业,选择有引水条件或降雨量在400mm以上的地方,集中建设人工草饲料基地,弥补冬春的草料不足,实施半牧半养的现代草原畜牧业,抢救遭受严重破坏的生态资源。农牧交错区要退耕种草,耕地比例控制在10%左右,变以农为主为以牧为主。黄土高原区则要建设基本农田,加大退耕力度,还林还草还牧,农牧结合,优化林果品质结构。调减粮食面积,发展优质小杂粮、专用马铃薯、药材等特色产品。绿洲区要改变粮棉比例过高、用水过于集中的农业结构,发展草业和畜牧业及其加工业,提高牧业比例,实现农牧并举、农牧结合。

③未来西北地区粮食能够基本实现自给,但需要大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通过市场调剂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在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条件下,按照人口—农产品需求—土地供给—水资源供需—节水的思路,对西北地区2010、2030年人口、粮食供给情况作了不同方案,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人口将分别净增长1000万~1400万人和2300万~3300万人,粮食供需差分别为+0.039亿~0.046亿t,+0.035亿~0.050亿t。西北地区区域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省际差异比较大,有的省份粮食短缺。解决区域内粮食问题,一方面可利用市场机制从区外调粮,另一方面可通过建设标准粮田,挖掘水分生产潜力,做到增粮不增水。

④通过开源节流,因地制宜推广农牧业高效用水技术,农牧业灌溉缺水状况可得到一定改善。在节水生态型结构调整条件下,农牧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表明,2010年中等干旱年(P=75%),西北地区缺水总量为91.26亿m3,缺水最多的为新疆,缺水59亿m3,青海、宁夏供需基本平衡。2030年,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农牧业灌溉缺水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仍然缺水。中等干旱年份缺水总量为62.44亿m3,其中新疆缺49亿m3,陕西缺7.41亿m3,甘肃缺6.03亿m3,其他省、自治区将基本实现供需平衡。2010年西北地区累计可实现节水潜力为0~47.4亿m3;2030年西北地区累计可实现节水潜力为39.3亿~74.1亿m3。

⑤要巩固完善现有灌区,控制灌溉规模;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控制地下水超采,留出必要的生态用水;改进灌区排水条件,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发展规模必须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要缩减水稻等高耗水作物,发展水分利用效率高的特色农业和草地农业。西北干旱、半旱地区,灌溉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盐渍化,在中外历史上,许多灌溉文明最终因盐渍化而消亡。宁夏铜峡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新疆灌区盐渍化比例高达50%~60%。因此,西北灌区节水的改造要与盐碱化中低产田改造相结合。在灌区的设计和营运中,必须注意盐分的动态变化,以农田的逐步脱盐作为灌区长期运营的重要指标。西北绝大多数灌区的最大发展潜力也在土壤盐碱化的防治,它是造成灌区大量中低产田以致撂荒的主要原因,也是种植高耗水水稻和大水漫灌的重要原因。防治盐碱化的基本措施是切实改善排水条件,控制灌区的地下水位。为了控制地下水位和合理利用地下水源,应因地制宜地采用井渠结合的灌溉模式或井渠结合的灌排模式,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严防地下水超采。

⑥以降水的高效利用为中心,生物、工程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加快建设现代旱地农业。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受到水资源严重短缺、大型灌区发展成本不断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北地区要重视建设现代旱地农业,旱地农业将与灌溉农业长期并存。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旱地农业,抓住农牧业及作物布局调整、基本生产条件改善和旱作技术推广三个重点,实行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增产增收。同时采取生物、工程和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突出生产与生态目标的统一。

⑦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以节水农牧业(灌区、草地、旱地)基础设施、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动植物保护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

四、结 语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而农牧业也将继续是用水大户。要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就必须一方面切实推行和落实农业节水措施,另一方面切实搞好节水生态型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在考虑区域粮食安全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控制灌溉面积,压缩粮田面积,扩大草地面积,发展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加入WTO后,西北地区农牧业既面临着机遇又有着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将受到冲击,使农民依靠种植业增收致富难度加大;而劳动和科技密集型产业——草业、特色产业,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养殖业、后续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将发挥比较优势,给农民带来新的增收机会,将成为西部经济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任继周主编.草地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中国农业年鉴(200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0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石玉林、卢良恕等.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罗其友、姜文来等.旱地农业决策基础研究.气象出版社,1999.

6.中国水利年鉴.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1.

7.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齐学斌等.农业节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注:“农牧业”课题全称“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

课题组组长: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原所长)。

课题组副组长: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所所长、研究员)。

课题组顾问:卢良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贾大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本文为唐华俊研究员2003年4月11日在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上代表“农牧业”课题组所作的报告。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