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狠抓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促进节水农业再上新台阶
翟浩辉: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大型灌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3年7月30日)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7/31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正当全国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淮河抗洪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时刻,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国大型灌区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大型灌区面临的新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不断推进大型灌区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管灌区工作的副厅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厅、局主管灌区工作的处长、典型灌区的代表,部机关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和部分省(区)计委的领导,有关科研院校的专家,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会议。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出席会议的代表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灌区节水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和新闻界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向长期奋战在灌区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

陕西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灌溉具有悠久的历史。建于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像都江堰一样,是我国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的标志性工程,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水文明、水文化遗产。近几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积极探索灌区改革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提供了周到地安排。王寿森副省长亲自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灌溉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型灌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区域。大型灌区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大型灌区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对灌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制定目标,狠抓落实,强化管理,全力做好灌区改造和改革的各项工作。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近几年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998年长江大水后,水利部党组针对农村水利发展的具体情况,把改造大型灌区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重点抓好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即着力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实施续建配套改造,节水成效显著

根据中央提出的“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指示,针对长期以来大型灌区投入严重不足、工程老化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较低的情况,从1998年起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重点组织实施了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到去年底,共安排投资120亿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62亿元,引导地方配套60多亿元,共对247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衬砌干支防渗渠道5300多公里,配套改造建筑物38000多座,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6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00多万亩。

(二)加强灌区改革和管理,激活灌区运营机制

从200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首先在全国确定了20个改革试点灌区,在示范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大型灌区改革工作。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大型灌区改革从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发改委在2002年安排了重大软课题《大型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研究》项目,对灌区改革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一些省和灌区相继出台了灌区管理办法或改革方案。目前,水利部已经完成《大中型灌区、泵站工程管理定岗标准》的编制和审查工作,正在进行《大中型灌区、泵站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的编制工作。今后,这两个《标准》的出台,将为开展灌区定性定类、定岗定编定员和解决维修养护经费的财政支付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强灌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巩固各项改革成果,水利部正在组织修改《灌区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在大型灌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做到灌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协调发展,全面促进灌区的建设、管理和改革。

在工程管理上,各地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用水户协会模式,在近几年的推广过程中受到各地普遍认可。对(支)斗渠等田间中小型灌溉工程,很多灌区试行了用水户协会、斗管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不同模式的改革。目前全国已成立用水户协会2000多个,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群众管理的作用。去年4月份,我们与世界银行共同举办了第六届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国际研讨会,世行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对中国在开展用水户参与管理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枢纽和骨干工程方面,不少灌区进一步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强化了专管职能。有的灌区开展了管养分离的试点,提高了养护水平。

在用水管理上,积极推行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改革。水价长期严重偏离价值且水费收取不到位,是影响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些省和灌区充分利用节水改造后,工程安全运行水平以及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提高的契机,积极推行水价改革,同时引导用水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和灌区的整体效益。水费计收机制的改革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灌区广泛开展,通过积极培育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制定用水定额、健全量水测水设施设备、实行末端水价等措施,采取“一票收费”、“供水到户”、“听证会”、“阳光工程”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实行计划用水、合同供水、按方计量收费,减少了收费环节和搭车挪用现象,提高了水费计收的透明度和收取率,降低了供水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解决了供用脱节、供不应时的弊端,为从根本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费计收机制提供了有益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组织管理上,积极开展人事、劳动、工资制度改革。许多灌区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行和完善目标责任制、聘任制、考评制和竞争上岗等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将工作业绩与工资和奖金挂钩。很多灌区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开展了文明灌区创建活动,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灌区凝聚力,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灌区内部组织管理制度。

在经营管理上,逐步分离并培育壮大经营实体。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灌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灌区在确保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向城市和工业供水,并结合灌区实际,利用灌区水土资源、技术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种、养、加和旅游、建筑施工等经营项目,以壮大自身实力。在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后,很多灌区逐步实行事企分开,并扶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三)用水效率大大提高,综合效益明显

实践证明,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示了重大作用。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全国共增加输水能力1324立方米每秒,灌水周期平均缩短6天,渠系水利用率平均提高17%。全国共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平均每投入1.1元节水1立方米。实施改造的项目区渠道基本没有跑、冒、滴、漏现象,渠道输水能力、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灌区用水,缓解了过去农业用水的紧张矛盾。同时,发展灌区节水灌溉,还带来明显的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

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灌溉条件的改善使供水工程安全性提升,灌溉保证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得到保证,农民收入增加。据统计,近几年仅大型灌区这一块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0亿公斤,平均每投入1.3元就增产粮食1公斤。如宁夏青铜峡灌区通过改造,连续四年骨干工程安全输水无事故,抢险费一项年节约500多万元,2000年因节水少收水费1200万元,相当于减少了灌区农民1200万元的农业生产成本。山东米山水库灌区西干渠通过防渗衬砌,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大幅度提高了输水能力,促进了田间工程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下游10万亩灌溉面积,年增产粮食700万公斤,增产油料100万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甘肃鸳鸯灌区项目实施后,粮经比由过去的7:3调整到5:5,全灌区种植优质棉20万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07元。

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为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许多灌区通过改造,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把节约的水,为高效农业(经济作物)配水,为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既提高了水的产出效益,又弥补了灌区运行和改造经费的不足。在生态脆弱的地区,通过灌区节水,还生态用水,努力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古河套灌区骨干渠道衬砌改造后,99年以来累计节水15.56亿立方米,降低渠道两侧地下水位0.6米,控制了土壤盐分积累,还增加生态用水1.8亿立方米、生态林面积65万亩,保护了灌区内红柳、白茨等灌林丛,野生植被逐步恢复,灌区内野兔、野鸡、天鹅等动物数量也增加很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还为黄河不断流作出了贡献。

调动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拉动了内需。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投工、投劳筹资兴办配套工程已经成为灌区农民的一种时尚。不仅拉动了建材市场,救活部分企业,而且增加群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河南省测算自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以来,共购用钢材2568吨、水泥18万吨,加上对其它相关行业的带动,产生经济效益6.2亿元,相当于中央国债每投入1元拉动经济4元。吉林海龙灌区下游的曙光乡是梅河口市的稻谷加工基地,前几年因灌溉用水无保证,稻谷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灌区节水改造后用水保证率提高,重新建起两处优质、无公害稻谷加工厂,年产值2.75亿元,地方税收增加4090万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农村小康建设。在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过程中,许多地方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将节水改造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小城镇建设、农村生产交通相结合,做到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井配套成龙,排灌衬砌化、道路沙石化、田间园林化、耕作集约化、种植立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村小康的进程。江苏高邮灌区在节水改造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实施中,采取直立式现浇护砌、配置渠路隔离拦、增加雕塑、种植速生林和风景林、绿化边坡、调整排污布局、拆除违章建筑、改造危险桥闸、拓宽道路等措施,为当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营造了碧水长流、绿化长青、美丽休闲的人居环境。

回顾近几年来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作,感到有这样几条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农业节水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和农业持续增长为立足点,是我们做好大型灌区改造的重要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实现现代化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大型灌区的改造,正是发展农业灌溉、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发展节水灌溉,不仅节水、节油、节电、减少劳动成本,而且减少面污染,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各地由于坚定地贯彻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定了发展节水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因而大型灌区改造工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才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

第二,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分工负责,是搞好大型灌区改造的基本条件。各地领导高度重视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计委、水利、财政、农业、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计划部门负责项目计划的落实,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筹措与拨付,水利部门负责工程技术方案审批和工程建设与质量,审计部门负责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由于项目组织实施机构健全,各部门密切合作、切实负责,特别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项目改造顺利实施。

第三,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基建程序,是搞好大型灌区改造的关键环节。大型灌区改造是国家立项的重要基建工程,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只有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遵守基建程序,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几年来,各地认真落实《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把好立项关、审批关、实施关、质量关、验收关、检查关等多个环节,特别是加强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从而确保了大型灌区改造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秩序和施工环境,克服和减少了建筑市场的不正之风,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第四,深化大型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保障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效益的动力支持。对于大型灌区来说,实施续建配套是手段,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是目的,而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则是一个动力支持。长期以来,灌区管理体制不顺,事企不分,队伍庞大, “众口一齐吃皇粮”;有的管理粗放,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水价太低且实收率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将收取的水费乱支乱用;有的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致使一些灌区管理单位十分贫穷。在近几年的大型灌区改造中,各地一手抓改造,一手抓改革。改造完善了配套,提高了工程效益;改革则逐步理顺了体制,搞活了机制,强化了管理,使大型灌区重现了生机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合改造抓改革,是近年来大型灌区建设发展中创造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从近几年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来看,所有工程都是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不存在半拉子工程。基本遏制了灌区功能衰竭和灌溉效益下降的趋势,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被广大人民群众视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尽管近几年大型灌区的改造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少数地方前期工作不充分,项目管理不严格,配套资金到位较晚或到位不足,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效益;有个别地方在施工中不能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特别是执行招标投标制不够,我担心这些个别地方将来会在质量上或资金管理上出麻烦;还有的地方改革不深入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认真解决。另外,在个别水利建设项目中,还发现了资金挪用或用虚假工程套取国家建设资金现象,在今后灌区改造工作中要引以为戒。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好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

我国大型灌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从已经安排的247个灌区来说,也仅完成骨干工程改造总投资的10%。以后要做的事很多,管理和改革任务也很重。为此,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改革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认清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我国人口和耕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从古到今,灌溉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灌排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由2.4亿亩增加到8.3亿亩,每年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经济作物占90%以上。在总人口占世界的22%、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的3倍、人均耕地是世界人均的30%的情况下,我们的人均灌溉面积与世界人均相同,我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灌溉大国之一。灌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能够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量、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型灌区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全国402处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37亿亩,以占全国11%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22%的粮食,亩均单产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5倍;二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大型灌区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是全国人均的1.65倍,是灌区2.1亿农民生存发展、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大型灌区每年提供的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占全国总量的1/7,直接供水的省会城市近十个,市县级城市上百个,城镇受益人口2亿多,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50%;四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托。大型灌区较为完善的渠水田林路系统构成了良好的人工生态体系,特别是在干旱、荒漠地区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抑制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威胁等作用,不少大型灌区还发挥其区域水资源调配的优势,承担向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调水的任务。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农业又是用水大户。作为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业基础设施和重要的水资源配置工程,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的日益尖锐、人口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大型灌区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新时期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和改革力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是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型灌区农业人口2.1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4%。大型灌区范围内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着全国近1/4农民奔小康的问题。大型灌区的亩均单产、人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种比较效应更为明显。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大型灌区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使1/4的灌区农民率先实现小康,而且对广大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起到带动和示范效应。

其次,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众所周知,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的1/4,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只有700立方米,还不及日本目前的人均用水800立方米的水平,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3亿多亩,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100~250亿公斤,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500多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600多亿元。全国城市、工业年缺水约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建制市668个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城市人口有1.5亿人的日常生活因缺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用水大户仍然是农业用水,约占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其中大型灌区现状用水占40%,因此节水首先要在农业节水上做文章,而农业节水的重点是大型灌区的节水。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大型灌区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一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只有43%左右。二是灌溉定额严重超标。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大型灌区亩均实际灌水量达到641立方米,高于全国48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大多超过了实际需水量,有的甚至高达2倍以上;三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单方灌溉水粮食生产能力仅为0.9公斤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公斤的水平;四是用水效率地区间差距很大。如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最低的海滦河流域,和最高的珠江流域相差2.5倍,最高的海南与山西相差5倍,所以,结构调整还有很大空间;五是自然降水、地下水和劣质水利用率低。

从我国水资源现状和用水的实际状况看,要保证本世纪前三十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水要求,根本措施是“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据专家测算,到2030年,我国农业要节水600-80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灌区要节水300亿以上,才可能用占用水总量50-60%的农业用水保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以腾出更多的水资源来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对粮食总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专家估计,到2015和2030年我国人口将分别达到14.5亿和16亿时,届时粮食总需求量将分别为5.8亿吨和6.4亿吨以上,分别比现在增加0.7亿吨和1.3亿吨以上。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看,必须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

大型灌区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突出的地位,很多大型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总产量比较稳定,这是大型灌区的优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后,这一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到2015年,大型灌区的总人口将达到2.75亿,粮食产量达到1.61亿吨,人均584公斤,使大型灌区粮食产量由占全国的22%提高到28%,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5亿吨,也就是说到2015年,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国需增加的0.7亿吨粮食生产能力,有70%以上要靠大型灌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来解决。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能力每年仅为2亿多吨,未来也很难增加。因此,加大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促进粮食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解决基本自给的重要措施,而且对维护世界粮食市场稳定、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一定政治意义。

第四,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水利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对水利灌排条件如供水水量、水质、供水时间、空气湿度、养分供给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许多水利灌排设施的标准和功能远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首先要实现水利现代化。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就是按照节水增效、增产增收的要求,对传统的渠系布局、灌溉模式、耕作方式、灌溉制度和种植结构进行一场变革,把大型灌区建设成现代化的农业节水高效示范园区。大型灌区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由于其灌排系统相对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单位产出大,比较利益高,对大型灌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具有规模产出效应,因此,加大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投入,通过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并加快灌区现代化农业进程,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直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水平。

第五,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的需要。灌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通过农业灌溉的节水,合理配置生态用水,为生态用水腾出水量并提高用水保证率,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根据规划,到2015年,大型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可新增用于改善生态用水量159亿立方米,占灌区总用水量的13%。生态用水量的增加,将有力地保证良好生态的恢复和建设。在西北内陆河,通过上游节水,可以加大河流下游的流量,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提供支持;在黄河流域,通过减少引黄水量,可以增加黄河干流流量,保证黄河生态用水,缓解黄河断流问题,同时减少泥沙淤积;在华北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通过实行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运用,井渠结合,开发微咸水,控制地下水超采,是保护华北地区生态的根本措施;在盐碱和涝渍灾害严重地区,通过减少灌溉水量,完善节水和排水设施,减轻土壤盐碱和涝渍化程度;在草原退化严重地区,通过增加供水,支持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恢复和改善生态草原,实现草原生态的自我修复;在湿地保护区,通过增加供水,恢复湿地面积。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可以增加蓄水和径流,减少泥沙淤积,提高降水、地下水和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水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型灌区的用水保证率,促进水的高效利用,为大型灌区营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因此,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既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加强大型灌区节水工作,对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思路,落实措施,全面完成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型灌区节水工作必须先行。新形势下大型灌区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我们提出新时期大型灌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以节水为中心,以大幅度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和灌区管理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深化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保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开创灌区工作新局面。

总体布局和目标任务是:

“十五”期间,重点对北方灌区包括东北、西北内陆河、黄河中上游、黄淮海地区、以及中部粮食主产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适当兼顾长江中下游、西南及东南沿海灌区的改造;全面开展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在全国30个灌区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探索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模式。到2006年新增节水能力100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6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7,新增灌溉面积0.2亿亩,基本解决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病险问题,全面提高灌区安全运行能力;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30个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初步建立全国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完成以上任务,规划投资需300亿元。

2006到2010年,重点对北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适当兼顾长江中下游、西南及东南沿海灌区的改造;全面开展全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到2010年,再新增节水能力70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7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1,新增灌溉面积0.2亿亩,北方地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总需规划投资400亿元。

2010年到2015年,规划总投资需380亿元,对南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到2015年,再新增节水能力50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70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1亿亩。全面完成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并通过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支农资金,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配套完善田间工程,最终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灌区节水330亿立方米,增加供水能力20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净增灌溉面积5000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近1万亿元,灌区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突出四项改革,加快节水型灌区建设

为完成以上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第一,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加快灌区改造。

1、落实投入,规范资金管理

资金投入是保证和加快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的前提。对全国402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约需总投资1793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1213亿元,占总投资的2/3,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承担,按中央和地方平均1:1的投入比例,需各分摊600亿元的投入;田间工程投资580亿元,占总投资的1/3,主要由地方政府在适当补助的同时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民投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从近几年的投入情况看,目前已下达的大型灌区改造投资只能解决部分灌区的少量关键工程和险工险段的老化失修问题,与灌区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截止2002年底,累计投资仅占大型灌区改造规划骨干工程总需求的10%,资金缺口很大。一是中央投入每年缺口在20亿元以上;二是许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开工灌区数量较多的省区,配套资金普遍不到位,较差的到位率只有30%左右;三是田间工程投资普遍不到位;四是目前402个大型灌区中仅开工改造247处,尚有155处大型灌区未开工,特别是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农业生产和灌溉大省未开工灌区占到本省灌区的半数以上。

解决投入不足问题,一是要努力争取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今年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要继续围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六小’工程,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汇报,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加大灌区投入的支持;二是要大力宣传灌区节水的极端重要性,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节水的氛围,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和单位、个人参与节水项目的投入和运营;三是对灌区渠系工程和田间工程,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灌区节水改造的建设;四是积极利用国际和国内长期优惠贷款;五是统筹安排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采取捆绑使用,形成合力,保证投资效果。六是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争取研究制定办法,确保骨干工程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

要切实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属地方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按项目所属关系,分别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人负责。要按照《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健全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

2、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自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绝大多数灌区严格按有关基本建设规定执行,整体工程质量良好,项目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但也有少部分灌区没有认真执行三制,个别灌区管理局内部职能处室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方式开办公司,违规承揽自管工程;有的灌区项目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过程走过场,造成工程质量存在问题,个别渠段问题严重;有的省厅项目审查把关不严,建设内容不合理,项目可研报告质量差。

规范项目建前、建中和建后三个环节的管理,是保证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措施。各地要按照基本建设管理要求,切实加大工作深度,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把好第一关;要重点加强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推行,严格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加强技术培训和质量监测,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要按期上报项目实施情况,搞好项目验收总结和建后管护工作。水利部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项目评估工作,严格项目安排,严把项目下达关;加大项目检查力度,并使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讲求科学,提高科技含量

讲求科学,提高节水改造的科技含量,是保证项目科学建设和效益有效发挥的重要手段。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和翻新,但也不是简单地用各种新材料、花大量投资堆砌出来的高标准工程,而是按节水增效增收的要求,依据科学先进的思想和方法,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把大型灌区改造成现代化的节水高效型农业示范园区。因此,讲求科学不仅要体现在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先进的防渗、补强、加固、抗冻等新技术、新材料和施工新工艺,以及健全先进适用的量水测水、测墒设施设备等方面,而且还要体现在依据先进的设计思想、经济的改造思路、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来科学指导节水改造。

过去各地普遍注重先进技术和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效果。但在采取科学、经济的思想和方法上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渠道防渗问题,大量的科研成果、建设实践以及国际上的经验表明,防渗是提高渠道水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但渠道防渗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南方水资源充足地区,防渗多以解决膨胀土地区的滑坡为主,且多为边坡衬砌,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区分不同土壤条件采取不同措施,粘性土地区防渗主要依靠生物措施,以稳定边坡、提高输水能力为主,砂性土地区可进行全防渗,考虑田间水的渗漏补给,不会造成生态破坏问题。但有一些灌区在进行渠道防渗时不讲科学,不讲经济,在粘性土地区渠道底坡和边坡全部采用混凝土护砌防渗,造成资金浪费,有的渠道由于全防渗还影响了渠道两边生态。

讲求科学,提高节水改造的科技含量。归纳起来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继续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二要将先进的设计思想、经济的改造思路、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贯穿于节水改造的全过程,科学指导节水改造工作;三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和专家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对灌区改造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指导生产;四要高度重视灌溉试验工作,抓紧全国灌溉试验站网的建设,加强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做好灌溉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为农业用水实现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五是要结合灌区节水改造,逐步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在水利部确定的全国30个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各省也要抓一批试点,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进程。

4、注重实效,保证效益发挥

节水增效、增产增收是灌区节水改造的目的。灌区节水改造不仅是对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和节水改造,还包括田间工程的配套和改造,两者是协调统一、密不可分的。最大限度地发挥灌区节水改造投资和工程的效益,必须综合发挥骨干与田间工程的整体效益。历史经验表明,我国许多大型灌区田间工程不配套是造成灌区长期达不到设计效益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了投资的浪费和损失。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在涉及项目建设管理的文件中明确要求,节水改造项目安排要集中联片,骨干与田间结合,中央投资以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骨干“卡脖子”工程为主,地方政府补助并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配套田间工程。但“重骨干、轻田间”的现象在各地仍普遍存在,不少灌区骨干工程改造了,田间工程却配套改造不了,仍然大水漫灌,仅仅发挥了部分节水效益;有的骨干工程的改造不及相应田间工程的改造效益,影响了投资效果。

保证灌区节水改造效益的发挥,必须注重实效,加强田间工程节水工作。一方面要千方百计落实资金。许多地区采取把农发资金、节水示范资金、小农水费、扶贫等资金捆绑使用,在骨干工程改造后的下游搞田间工程,效果很好,值得推广;另一方面,田间节水要有新思路,要转变过去田间渠系的观念,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推广管灌、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平整土地力度,改革和加强田间用水管理制度,引导农民采取调整结构、秸杆覆盖等有效的农业节水措施。

5、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是新时期节水改造思想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灌区节水改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必须转变思路。节水改造要体现现代水利的思想,即采用现代的先进的技术、材料、设备和工艺,利用现代的先进的信息技术,依靠现代科学管理办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灌区节水改造;节水改造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不仅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的美化,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灌区节水改造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关系,综合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讲,节水改造要做好八个有机结合:一是改造与工程管理的结合,二是改造与灌区改革的结合,三是改造与生态建设的结合,四是改造与城镇建设的结合,五是改造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六是改造与信息化建设的结合,七是骨干工程改造与田间节水改造的结合,八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

第二,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中心,深化灌区改革。

大型灌区改革本质上是改革长期以来严重影响和制约灌区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层面上的问题和矛盾,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适应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要求的新型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改革是推动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确保灌区服务功能和效益充分发挥的根本措施。按照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大型灌区改革的目标是:力争到2006年左右,在全国大型灌区初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灌排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灌区管理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稳定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灌区投资体制和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由于大型灌区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很多,涉及面广,因此,大型灌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改革要以提高灌区管理效率为中心,以提高灌区效益和服务效果为目的,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水管单位和农民的责、权、利的关系,重点是突出农民的利益;二要正确处理好灌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力求协调发展;三要正确处理好灌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做到同步推进;四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顺利进行;五要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措施的关系,以降低改革成本。

灌区改革要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既要统筹全面系统地考虑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制定出总体改革实施意见,又要把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所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方面是对全国灌区改革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的模式,而是把握方向、原则和目标,制定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是指灌区的改革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搞照抄照搬。所谓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一方面是指灌区改革是渐进式,要注重实效、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也可以先试点、后总结推广;另一方面是指改革要先从灌区自身找准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选好突破口,重点解决、逐步推开。

从近几年的改革实践、经验和效果看,结合国外灌区改革的经验,近期要重点抓好四项改革:

一是大力推广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用水户是灌区的直接受益者,灌区工程和经营状况的好坏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灌区支渠以下推广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改革是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模式。用水户协会负责工程的管理、维修、养护、检查和水费征收,参与供用水管理,可以保证支渠以下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全体受益农户所有,与原体制容易接轨,从而实现责、权、利的结合;用水户协会是一个集体的概念,能更有效地保证各用水户享受公平、合理的灌溉排水服务;用水户协会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社团组织,其工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计划性,不会出现短期行为;用水户协会容易与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协调,并得到广大用水户的信赖;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核心是参与,参与的过程就是监督的过程,用水户协会不仅要监督水管单位的行为,还要接受政府、水管理单位的监督,更重要的是接受农户的监督。实践证明,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加强了支、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维护、改造和管理,调动了农民自觉维护管理的积极性;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各种不合理负担和收费,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强了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计量收费,收费到户,减少了用水纠纷,一般收取率在90%以上,有不少达到了100%,提高了水费计收管理水平。

总的看,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改革,地方政府支持,水管单位积极,特别是农民欢迎,效果明显,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因此,要大力推广这种改革形式,把用水户参与作为灌区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扩大改革范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解决用水户参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改革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大对灌溉工程的投入,尽快配套完善改革范围内的田间灌溉工程,不能把破损的工程设施交给用水户自己修复、完善,影响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协会人员素质;三是尽快出台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明确用水户协会的法人地位,鼓励和规范用水户参与管理。四是大力推广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要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拍卖等改革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对支斗渠以下等田间工程,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拍卖等改革方式,将小型和田间工程的管理、维修和养护责任与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落实到具体的用水户协会或个人,从而明确工程所有权、转让使用权、落实管理权、搞活经营权,是在国家重点对骨干工程改造进行扶持的情况下,解决面广量大的田间工程的投入与管护问题的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是当前灌区小型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二是加快水价改革。我国农业用水水价长期偏低,绝大部分灌区的农业水价不到成本的50%,造成灌溉工程老化失修,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过低的水价水平也不利于节约用水,造成农业用水的浪费。加快水价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对水价改革,过去不少同志有顾虑,认为提高水价会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首先水费是经营性收费,是农业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不是负担。由于农民对交水费总体上是积极的,所以水费就成了各种搭车收费的渠道,虚增了水价,超收的部分就成了不合理负担,这种现象在大部分灌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搭车收的费用占到了40%以上。水价改革就是要剔除这一部分不合理费用,还透明给农民;其次,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很低,据典型调查,一般北方灌区水费占生产成本的10-20%,南方一般只占3-5%;第三,从水价改革和执行较好的灌区来看,提高水价,有利于促进节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节水型高效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节水、减少不合理支出等措施,很多农民的水费支出并没有增加,甚至还降低了。最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将对促进灌区水价改革、维护正常的水价秩序、保障水利工程正常运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起到重要作用。各地一定要提高认识,把加快水价改革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的动力,作为灌区生存发展的大事来抓。

加快水价改革,一是要大力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在定额内实行基本水价,超出部分,分级实行不同水价,超出越多,水价越高;二是推广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灌区工程的可持续运行;三是因地制宜实行丰枯季节水价或季节浮动水价,促使用水户调整用水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四是推行“终端水价”制,取消中间环节,灌区直接收费到户;五是通过推广用水户参与、推行田间工程承包等管理体制改革,减少中间加价和不合理收费;六是通过严格定员、定岗、定编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约束和降低供水成本。

三是深化水费计收机制改革。水费计收问题关系农民利益,关系灌区发展,特别是关系干群关系的改善,从一定程度上讲,水费计收机制的好坏关系政府形象和党的威信,因此,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深化和加快水费计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目前,水费计收过程中搭车收费、乱加价、挪用和收取率偏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全国大多数大型灌区的水费收取率只有60-70%,其中北方好于南方,如果按水价到成本50%计算,相当于多数灌区水费只达到成本的30%左右。水费计收在许多地方灌区和农民是“两个明白”、“两个不明白”,就是农民明白交了多少水费,灌区明白得到了多少水费;但农民不明白该交多少水费,灌区不明白得到的水费和该收的水费的差额哪里去了,这些不明白其实都被中间环节搞乱了,这是很多灌区的通病。目前全国水费计收的方式,一般有委托县市财政(或经管)代收、灌区对乡镇、灌区对村组、灌区对农户、灌区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等。从提高收取率、降低收取成本、减少中间加价、截留、挪用现象、节省农民水费支出等效果综合来看,采取灌区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计收方式最好。

深化和加快水费计收机制改革,一方面要在软件上做文章,要大力推广“计量到斗口、价格到田头、统一票据、明码标价、开票到户”的“一票收费”制,以及“配水到户、量水到户、收费开票到户、建帐到户”的“供水到户”方式等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培育用水户协会,开展田间工程管理改革等,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切实做到“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减少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在硬件建设上,要加强末级渠系建设和抓紧建立健全供水量水测水设施设备,逐步实行按方计量、按合同计收水费。

四是开展灌区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大型灌区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问题十分严重。75%的灌区人员超编,按每万亩灌溉面积6名管理人员计算,大部分灌区人员超出30-50%。针对这一问题,很多灌区在改革的初期都首先进行了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有的灌区每万亩灌溉面积降到了3-4名管理人员,有效的提高了管理效率。但对全国而言,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

开展灌区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要事企分开,逐步推进管养分离,对不同性质的单位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对事业性质的单位和人员,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不合理机构,严格定员、定岗、定编,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建立严格科学的目标责任制,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将职工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挂钩。对企业性质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全面实行聘任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推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责任,以岗定薪、以绩效定薪,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对分离出来的养护人员,要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按企业性质进行改革。其次,要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充分利用灌区的水土资源和技术设备优势,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因地制宜地开展旅游、水产养殖、农林畜产和建筑施工等多种经营项目。第三,要加强灌区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灌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第四,要严格资金管理。所有灌区水利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灌区管理单位要主动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对灌区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同志们,这次会议既是大型灌区工作的总结会,又是一次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员部署会。搞好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大型灌区节水工作新局面,为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