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区概况:
大圳灌区位于湖南省邵阳市西部--资水源流扶夷水和赧水之间的高台地带,是历史上有名的''衡邵干旱走廊''的一部分,属亚热带丘陵区,设计灌溉新宁、武冈、隆回、邵阳、洞口五县(市)的53.56万亩农田,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供电、养殖、供水等综合利用工程。灌区工程以大圳水库为母库,串连大水江、东风两座中型水库、204座小型水库和3万余处塘堰、初步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络。现有干渠、分干渠6条长236km,有灌万亩以上支渠18条长374km。干渠上共有渡槽57处,长5319m;隧洞27处,计长11878m;倒虹吸管7处,计长8978m;各种水闸103处,其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安铺倒虹吸管长5562m,设计压力1.4mPa,设计流量7.5m3/s。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其它粮油作物及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区内商品经济不为发达,尚未形成规模经营。
结合灌溉,建坝后电站及渠道跌水电站13处,装机1.5万千瓦,年发电量8000万度,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供电网络,对新、武两县(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灌区工程自1965年开工,1972年部分投运,1979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并通水受益,工程投运以来,改变了邵阳市西部五县(市)高台干旱地区的落后面貌,已成为干旱区80万人民群众的生活源泉。
我局是邵阳市人民政府所属的灌区专管机构,灌区在''统一水权,统一调度''的基础上实行工程分级管理,我局直接管理大圳、大水江、东风三座中型和碧田、华洋两座小I型水库枢纽以及总干渠和大水江干渠、东风干渠首段,并担负13处小水电站以及大圳供电网的管理,其余干渠、分干渠以及支渠等按照属地和受益情况分别由各县(市)管理。
二、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文件准备情况及本年度实施计划
大圳灌区是丘陵地区少有的没有大型水库的大型灌区,它具有地理位置的高台性、修建工程的艰巨性、建筑物的气势磅礴性、工程规模的宏伟性、长藤结瓜的典型性、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等几大特点。多年来,我局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适应本灌区特点的营运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近年,随着国家对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投入,灌区工程面貌有所改观。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灌区的管理手段十分落后,灌区运行、观测、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现在几乎全部停留在传统的、原始的人工水平上,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我局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深感目前的管理手段与现代灌区管理的要求愈来愈不相适应了,迫切要求改变现有管理手段滞后的状况。
2002年5月,我局委托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对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并按照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专家评估组意见进行了全面修改。建设内容包括:1处信息中心、7处信息分中心、60处水情信息采集点、10处雨情信息采集点、13处水电站和4处变电站信息采点、12处工情信息采集点、6处水环境信息采集点、79处闸位信息采集点、5处典型灌溉区农作物生长信息及农田土壤含水量信息采集点、6处用水户协会信息管理和60处人工信息点的建设以及灌区管理信息软件等开发,规划总投资3598万元。尔后,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重点后一般,先骨干工程后其它工程''的计划安排原则,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实施方案。
2002年,灌区在续建配套项目资金中安排30万元,并自筹30万元首次建立系统,完成大圳水库信息分中心,库区和坝址4处雨量信息采集点及水库水位信息采集点的建设。2003年,我局计划从年度提取发电水费中筹集60~100万元,并计划从续建配套资金中安排60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今年计划完成红旗信息分中心和总干渠首等7处闸位信息采集点、2处渠道水位信息采集点及雨情信息采集点的建设,并力争完成潘家坳中继站的建设。其初步设计文件我局已委托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湖南分中心完成。
三、项目组织机构及技术力量
为了搞好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自大圳灌区被确定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后,灌区管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局设计室、工程科、电力科、计财科以及局属5个水电管理站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灌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灌区的信息化建设,由局水电勘测设计室负责日常工作。
尽管目前我局在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但我们有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湖南分中心给我们技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也有我局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发展培训计划:①从外引进2名大学以上学历的信息化专业人员;②培训6~10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维修养护人员;③请进来办班,对各个管理岗位实行岗位练兵,使每位管理人员既熟悉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技术。
四、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圳灌区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基础设施改造任务重,如大圳灌区几乎所有的闸门都是钢筋砼结构或钢丝网砼薄壳结构,运行几十年了都需要改造。二是信息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就大圳灌区而言,按照整体规划需投资3598万元,按两个阶段至2010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年均需投资450万元,管理局自筹加上不超过国家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5%的投资约每年60万元左右还远不够,这样势必造成建设周期过长,达不到理想的建设目的。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又有利于灌区经济发展,搞好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局干部职工的迫切要求;又是灌区群众的急切希望,我局期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灌区信息化建设,首先从局内部筹集尽可能多的建设资金,同时争取省、市财政对大圳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积极争取国家的投入。
2、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逐步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为管理上台阶奠定基础。
3、尽快培训信息化专业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熟练程度,缩短灌区管理水平与需求差距。
六、建议
1、建议国家适当加大对试点灌区的投入,缩短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周期,积极积累试点灌区的经验,以便在灌区推广。
2、在信息化建设中,尽量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和加强试点灌区之间的交流,让试点灌区成为真正的示范灌区。
大圳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虽然还刚刚起步,但是,有灌区管理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有上级的大力支持,我们坚信,大圳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够圆满完成,灌区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也一定会随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