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19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服务大局 创新发展
全面增强大中型灌区综合服务功能
  山东省东营市水利局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8/20    

近年来,东营水利在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引水供水和扩大供水范围为中心,先后投资4.5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提出并实施灌区景观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数字灌区"建设框架初步形成,灌区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我局先后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全面确立灌区建设新思路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胜利油田主产区。由于成陆时间短,土地盐渍化严重,淡水资源十分匮乏,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自1999年以来,我市把灌区节水改造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调整治水思路,按照"以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以实现抗旱供水高保障、生态环境高质量、管理运行高效益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建设型、资源节约型、管理优化型、技术密集型灌区为手段,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并行的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保障、支撑和拉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先后完成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灌区生态景观工程、灌区信息化建设等事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12项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统率着全市大中型灌区开发建设和管理。

二、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提升灌区综合服务功能

(一)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我市共有万亩以上灌区17处,其中大中型灌区6处,王庄、麻湾、双河灌区是列入国家管理的大型灌区,曹店、胜利、宫家灌区是列入省管理的中型灌区。99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4.5亿元,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后对六条大中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和灌区延伸供水工程建设。1999~2000年,王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东营建市以来一次性投入最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投资1.29亿元,高标准衬砌渠道71.5km,配套建筑物130座,工程最大引水能力达到100m3/s,彻底解决了利津县、河口区部分地区的历史性缺水问题,标志着我市黄河以北供水大框架的真正形成;2001年,投资5300万元的胜利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衬砌渠道34km,配套建筑物81座,干渠过流能力达到50m3/s,为中心城生态用水和垦利县中、东部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2002年,投资5030万元的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成全断面防渗渠道27.5km,维修新建建筑物64座,扩大、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年节水4000万m3,为我市井灌区引水补源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003年,宫家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王庄灌区和麻湾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工程也相继实施,10月底全部完工。

(二)拓宽思路,综合发展

针对我市土壤瘠薄、林木稀少、生态环境比较差的问题,积极实施绿色走廊工程建设,初现成效。2000年以来,按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我市开拓性地实施了以区域性条带式水利生态景观工程为重点,以小流域治理为辅助的综合治理工程。截止今年底,4年投入资金就达6000多万元,沟、渠、林、路综合规划,绿化渠道220多km,种植树木250余万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近3万亩,骨干渠道林木覆盖率达到60%以上。确保了治理一条渠道,剔除一片风沙区,建设一条绿色风光带,构筑一条绿色通道目标的实现,把干渠建设成为经济型的经济带、景观带,建设成为"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水域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全面完成,效益凸显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我市骨干渠道衬砌长度达到300km,引提水能力达到514m3/s,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46提高到0.67,农田灌溉周期平均缩短15天,年节水总量2.4亿m3,年减少清淤费用2600多万元,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00万亩,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改造后的灌区工程,在节水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全市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2年,在我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黄河来水量较常年偏少50%,全市引水量较常年偏少2亿m3的情况下,由于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供水服务、供水保障、调引功能的提高,使大旱之年夺取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全市工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40.3亿元,比1997年增长54.6%。其中全市农业增加值32.5亿元,比1997年增长28.9%;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比1997年增长42.6%。

三、注重科技,致力发展,切实提高灌区科技含量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作为工程建设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措施来抓。用全站仪迅速准确地完成工程铺工施工放线工作,不但为工程施工赢得了时间,而且也保证了工程布局的准确、美观;使用先进的核子密度仪及时检测土方工程密度,使坝体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混凝土板预制施工中,采用了振动平台新工艺,确保了混凝土板预制质量;在混凝土板结构缝、沉陷缝处理上,顺缝上铺设一层宽33厘米的油毡,避免了PT胶泥烫坏聚笨乙烯保温板和伸缩缝难以填实、填满的现象,解决了制约干渠衬砌板工程使用寿命短的一项技术难题。特别是在胜利灌区秦家渡槽方案设计上,在保证干渠过水流量及广利河行洪水位、流量的同时,大胆探索创新,设计建设了全国流量最大的预应力斜拉式混凝土渡槽。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数字"灌区建设步伐,把灌区建设成数字化管理的一流灌区。我们在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全市水利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又投资150万元,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公开招投标,建成胜利灌区自动控制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图像传输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对干渠主要建筑物实行了图像监控,达到了跨平台无缝连接,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查询、计费和遥控,优化了水资源配置,灌区实现了可视化管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今年,我市又投资近600万元实施麻湾灌区和防潮大堤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计划2年内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水利综合水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为我市实现定量供水和定户供水奠定基础。

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推动灌区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规范建设程序

近年来,我市水利工作进入了一个历史上项目最多、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全新发展时期,规范水利建筑市场,成为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自1999年以来,我们从规范工程建设和管理入手,制定实施了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申报审批管理办法、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意见、招投标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办法,严格水利建设项目的申报、咨询、论证、审查、审批、招标、建设、管理、审计程序,规范运作,落实了"四制"管理,避免了"关系工程"、"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规范了水利建筑市场,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高质量、高标准。目前,已完成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5%,其中王庄、胜利、麻湾三项灌区改造工程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精品工程"。

(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用好用活投融资政策,创新市场融资机制,采取用好上级的、配套自己的、筹集社会的、吸引外来的等形式,保证了水利建设投入。近五年来,我市累计投入灌区建设资金4.5亿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达2亿多元。在筹资过程中,充分发挥油地结合的优势,与胜利油田联手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同时积极培养民营水利大户和招商引资。仅在王庄、胜利、麻湾灌区改造和灌区绿色走廊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中,就面向社会累计筹措资金1.5亿元。成功的走出了一条"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水管单位投入为补充"符合东营实际的水利投资新路子。

(三)深化机制改革

各灌区按照"切块经营、分灶吃饭、独立核算、强化监督"的原则,全部推行了经济责任目标管理,走上了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轨道。水价改革逐步到位。自99年以来,我市按照"农业实行成本供水,工业实行微利供水"的原则,经省、市两级物价和水利部门的两次调整,我市引黄工程农业水费价格每立方米由0.028元调整到0.0552元,工业供水价格调整到每立方米0.21元,引黄工程供水价格的调整,促进了定额用水、节约用水机制的形成,实现了以水养水、以渠养渠的即定目标,全市灌区建设走上了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轨道。1999年,灌区管理单位首次扭亏转盈,2000年全市水费收入突破3000万元大关,2002年超过4000万元。

我市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灌区建设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