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19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在机遇中实现跨越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山东省水利厅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8/20    

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省。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天然降水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66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的实际,决定了我省必须走以灌溉农业为主,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和效益的路子,才能较好地解决吃饭和农民奔康致富的问题。目前,全省实有耕地面积9840万亩,总灌溉面积798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1.1%,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376万亩增加到7254万亩,占耕地面积70%的有效灌溉面积却提供了占总产90%的粮食产量,说明了我省已基本实现了灌溉农业的目标。灌区在整个农业灌溉中居于重要地位。全省共有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762处,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442处,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65处,大型灌区处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这些灌区分布于全省17个市,灌区内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是省内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省收入过千元的高效农田,几乎都分布在有较好水利设施的灌区内。全省实灌面积每年在6000万亩左右,粮食年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与我省拥有设施较为完善的大中型灌区分不开。

全省向城镇及工业供水的河库灌区100处左右,年供水量11亿立米,是我省城市、工业用水的主要依托。对缺水严重的沿黄地区,引黄灌区成为沿黄人民的生命之源。我省万亩以上引黄灌区71处,设计灌溉面积2800万亩,年引黄河水70亿立米,引黄已成为东营市、胜利油田、青岛等市区发展的经济命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历史任务,灌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它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经过多年运行,灌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较为普遍的就是老化失修严重,水的利用率低。目前我省灌区完好率只有70%,其中的80%还在继续老化,渠道完好率70%,建筑物完好率60%。工程及测水量水设施落后,不仅限制了灌区效益的发挥,而且制约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科学调度的实现。灌区的出路何在,成为新时期亟待破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节水改造为中心,促进灌区效益全面提高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后,我省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以渠道防渗、解决卡脖子工程为重点,以改造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灌区改造促进了灌区节水

灌区改造的的突出效益就是实现了大幅度的农业节水。通过渠道衬砌和防渗技术、整治病险工程、对渠系、渠系建筑物及量水设施全面配套等,减少了水量损失,减少糙率,提高了渠道输水、输沙能力。据测算,在相同水位情况下,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平均提高了10~20%,渠道流速比施工前提高了20~30%,渠道过水能力平均提高了20%,灌水周期平均缩短5天左右,与田间措施相结合,灌溉定额平均下降10%以上。据统计,全省已完成和在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共新增节水量4.09亿立米,节约的水量在灌区内重新优化配置,其中用于农业灌溉3.3亿立米,增加城镇生活用水7247万立米、生态环境用水1530万立米。陈垓引黄灌区通过三期节水改造项目渠系水利用率提高了8.5%,年可节水677万立米,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亩可增产粮食80公斤,节水增产600万公斤,经济效益780万元。米山水库灌区通过防渗衬砌,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卡脖子"工程问题,促进了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新建节水面积25000亩,共节水效益2000万元。

2.灌区改造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通过实施节水改造,缓解了灌区用水矛盾,灌区内水源有了保障,使得高产高价值作物种植面积得以大幅增长,推动了灌区内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了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共新增农业生产能力22.37万吨,总增收2.24亿元。陈垓灌区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己占到耕地面积的16%,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日照水库灌区通过节水改造,沿海8万亩盐碱地得到改良, 1万亩防护林得以生存,1万亩经济园林得到了充分灌溉;涛雒镇以丰富的淡水资源作保障,大力发展淡水名优特品种养殖和稻田养殖,仅万亩淡水养殖试验区一项,年产值就达3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灌区改造促进了生态建设

各地在灌区改造中将灌区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使灌区内山、水、林、田、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提高了水利的环境效益。东营市系黄河冲积平原地,生态环境较差,结合灌区改造,他们开拓性地提出了区域性条带式水利生态景观工程建设,4年投入6000多万元绿化渠道220公里,种植树林150万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2万多亩,骨干渠道林木覆盖率达60%以上,确保了治理一条渠道,剔除一片风沙区,建设一条绿色风光带,构筑一条绿色通道目标的实现,将渠域建设成为经济带、景观带,形成"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水域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灌区改造促进了工农业供水的协调

我省有72处水利工程担负着向城市、工业供水的任务,随着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输水能力不断提高,供水周期大大缩短,渠道渗漏减少,在保证农业灌溉的同时,城市、工业供水份额得到较大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也提高了灌区管理单位的经营活力。日照水库灌区每年向电厂、木浆厂等沿海工业提供1800万立米的水量,为日照市经济长足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墩工程实施后,随着引水、输水能力的提高,即改善和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又为东郊水库、马坊水库、毛家洼水库等蓄水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水源,灌区生活和工业用水由2850万m3增至8000万m3,解决了灌区60万人生活用水,结束了沾化县38万人饮用咸水的历史,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同时改变了近十年来春夏之交因缺水工业限产停产局面,实现工业年产值20多亿元。

二、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灌区现代化进程

自97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实施以来,我省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计委、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通力协作,将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当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抓好做实。正是由于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才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使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难以为继的大型灌区开始焕发出新青春。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了"四个创新":

1.创新投入机制,推动灌区改造资金筹措多元化

灌区节水改造最关键的就是资金问题。在资金筹措上,我们深入挖掘投资潜力,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充分发挥受益单位、受益地区、受益群众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多形式投入的好局面。目前为止,全省用于灌区改造的资金已达10亿多元,其中58个国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共投资58694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1623 万元,地方自筹37071万元)、省及地方用于面上灌区改造的资金4亿多元。灌区改造投入近十亿的巨资如何到位,我们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扶持的同时,主要靠的是四条投入渠道:

一是充分依靠地方投入。地方投入是我省灌区节水改造的投资主体,各市积极想办法,为节水改造项目筹资铺路。滨州小开河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共需投资2.3亿元,这对于一个财政较困难的市来说难度很大,市政府将该工程列为一号"爱民工程",着重向全区人民承诺:缓建地委办公楼,集中资金9500万元用于小开河节水改造工程。灌区在市府大力支持下,土方工程由全区义务工完成,使小开河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二是广泛争取企业等社会资金。我省在积极拓宽投资渠道、争取社会支持方面广开门路。东营市充分发挥油地结合的独特优势,与胜利油田联手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同时积极培养民营水利大户。五年累计投入灌区建设资金达4.5亿元,其中国家及省投资1680万元,仅占到4%,而吸纳油田、电业、交通等社会资金就达2亿元。

三是鼓励发展民营和股份制工程。通过组建用水户协会等形式,按照《山东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暂行办法》对控制面积1000亩以下的灌排渠道和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制改造,充分调动群众投资进行灌区改造的积极性,灌区支渠以下工程的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这种方式。

四是引入银行货款投入新机制。打破集体办水利的单一投入模式,实行受益单位贷款,水管部门利用水费担保、工程建成后利用水费还贷的联运投入,走出一条民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路子。费县99年以来先后贷款投入水利资金2500万元,约占总投入的25%,共建成各类水利设施13处,渠道开挖8万米,防渗衬砌4万米,扩大灌溉面积3534公顷,年增效益1200万元。

2.创新建设机制,推动灌区改造规范化制度化

为使国家投入的巨资切实发挥效益,我们严格项目建设中的管理,从前期工作到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都建章立制,达到正规化、规范化。一是规范项目前期工作。要求每个项目从规划、可研、实施方案、批复等都要一应俱全,并建立专家审查制度、会签制度和开工报告制度"三项制度"。规划一定要符合灌区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群众意愿,否则一律不予立项;可研报告、实施方案一定要具备严肃性、科学性和长远性,否则一律不予批复;凡手续不全、前期工作不充分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二是规范项目建设实施中的管理。要求标准规范、规章制度、财务审计、资料文档、后勤设备等"五配套";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合同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等"四项制度",项目建成后则一定要通过市、省、部级组织的层层验收;三是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对于项目建设资金,我省许多市实行了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的办法。聊城市创新资金管理办法,按照"上级资金不下拨、配套资金向上调,捆在一起搞建设"办法,加强资金统一管理,对主要材料设备实行统一招投标,工程建设中实行巡回监理,很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经过全过程有序的规范化的管理,我省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切实做到了质量、进度、投资的"三控制"。目前为止,国家共安排我省58个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均严格按照《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始终将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保证了国家投资的安全和工程质量,凡已竣工验收的项目,工程合格率达100%,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样板工程。

3.创新科技,推动灌区改造现代化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灌区向现代化转变是我们在灌区节水改造中大力倡导的一个主攻方向。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办法,达到省钱、省力、高效、节能的目的。引黄灌区在节水改造中普遍采用了聚氯乙烯塑膜、复合土工膜防渗,无纺土工布反滤等。位山引黄灌区是国内六个特大灌区之一,连续5年被国家列入灌区节水改造投资计划,在项目建设中,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节水方式、挟沙能力、防冻设施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米山水库灌区针对山丘区渠道特点,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3年来已完成膜料防渗渠道26000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与经济效益。日照水库灌区的荫敝式启闭机、葛沟灌区的土壤固化剂、莱芜市水利局研究成功IC卡、射频卡控制灌溉技术,都深受群众欢迎,并在全国推广;二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节水技术设备。目前,我省各灌区已成功引进包括以色列、法国、美国、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建成了自己的节水技术研发基地。激光控制整平土地设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通过激光控制整平之后的土地节水率在25%以上,效果很好。去年水利部在邹平召开了全国激光平地技术现场会,为这一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三是大力推动以信息化促进灌区现代化。为使灌区量测设施和管理条件进一步改善,从1998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450万元进行灌区测水量水项目建设。2002年水利部批复了我省位山、王屋灌区为全国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在此基础上我省又确定了田山等16处省级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以此为带动,以数字灌区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开展起来。为提高建设水平,太河、陡山、高崖、雪野等十几处灌区与清华、武水等高校合作,在搞好节水灌溉的同时,实现渠道水位、流量、墒情、气象、含沙量等资料的自动监控和实时传输,辅之地理信息系统,并开发相应的灌区配水调度模型和用水管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建立起灌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现代化雏形。目前东营胜利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他们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水信息管理采集传输设备,实现了对灌区水管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4.创新管理体制,推动灌区改造成果巩固发展

为巩固灌区节水改造的成果和效益,我省积极进行灌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探索,掀起了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内部机制以及水价改革等,实现了灌区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一是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按照水利部的工作部署,我省先后于1998年、2000、2002年召开了三次灌区体制改革研讨会,确定了位山等18个灌区为省灌区改革试点单位,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抓大放小,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思路,加强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群众参与灌溉管理的体制。位于潘庄灌区内的禹城市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率先成立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组织---润田农民协会。2002年全省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研讨会在禹城市召开, 对于各种先进灌区管理模式在全省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宣传作用;二是灌区内部也纷纷进行了重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各灌区积极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择优聘用,竞争上岗,目标责任管理,经营承包等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减员增效,调动干部职工劳动积极性,使灌区管理单位内部活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三是创建合理的水价计收机制。近年来,我省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和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新形势,不断对现行的农业供水价格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按计量供水、按方收费,既能增加灌区效益,又能节水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新的水价运行机制。东营、德州等市已将农业供水水费逐步转为经营性收费,不再作为行政事业收费管理。青峰岭水库灌区在干渠20个用水村庄聘用村级管水员,由所聘用的管水员负责送水到户,水费核算到户并张榜公布,由灌区管理单位开票到户,管水员以此为据负责征收水费到户。管理处与聘用的管水员签定工作合同。实践证明,实行"四到户一公布"对提高水费收缴率有明显的效果,被用水户称之为"阳光工程"。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灌区新的跨越

通过这几年持续的灌区建设,我们有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是要以局部带动整体实现共同发展。随国家对灌区改造工程的投入力度的加大,我省一批工程得到了初步改造和完善,但就灌区总体状况而言,目前的节水改造还只限于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大型灌区的改造不彻底、中型灌区改造基本未动,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形势依然严峻,管理落后也急待改善。我们也看到灌区节水改造的效益是巨大的。据我省资料分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一元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0.7公斤,减少输水损失并节水0.9立方米,是一项费省效宏的富民工程。因此,我们认为,国家的水利投入重点应适时向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转移。从这次会议上了解到十五期间水利部将继续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我们将以此为龙头,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带动我省大中小灌区全面发展;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及时更新思路。在水资源日趋紧张、对水质水量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认为必须以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与现代化进行对话,对传统的治水思路进行重新审视、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完成灌区发展思路的历史性嬗变。大力提高灌区工程标准,充分开发利用灌区水利资源,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及水利旅游景观建设有利结合进来,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建设节水灌区、数字灌区、生态灌区、风景灌区,切实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效益最大化、科技兴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现代新型灌区的要求;三是要以人才培养为抓手继续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农村水利发展永恒的主题。实践之水不断,创新之树常青。在当前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提出建设现代新型灌区就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的一个创新,符合省情、水情,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必然要求。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我省灌区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要切实加强灌区职工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能够建设现代新型灌区、勇于实践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我们将继续高举开拓创新的旗帜,在规划、建设、管理中注入"创新"思维,引领全省灌区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决心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部领导的指示,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再接再厉,真抓实干,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进程,为全省经济腾飞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省。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天然降水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66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的实际,决定了我省必须走以灌溉农业为主,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和效益的路子,才能较好地解决吃饭和农民奔康致富的问题。目前,全省实有耕地面积9840万亩,总灌溉面积798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1.1%,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376万亩增加到7254万亩,占耕地面积70%的有效灌溉面积却提供了占总产90%的粮食产量,说明了我省已基本实现了灌溉农业的目标。灌区在整个农业灌溉中居于重要地位。全省共有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762处,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442处,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65处,大型灌区处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这些灌区分布于全省17个市,灌区内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是省内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省收入过千元的高效农田,几乎都分布在有较好水利设施的灌区内。全省实灌面积每年在6000万亩左右,粮食年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与我省拥有设施较为完善的大中型灌区分不开。

全省向城镇及工业供水的河库灌区100处左右,年供水量11亿立米,是我省城市、工业用水的主要依托。对缺水严重的沿黄地区,引黄灌区成为沿黄人民的生命之源。我省万亩以上引黄灌区71处,设计灌溉面积2800万亩,年引黄河水70亿立米,引黄已成为东营市、胜利油田、青岛等市区发展的经济命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历史任务,灌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它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经过多年运行,灌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较为普遍的就是老化失修严重,水的利用率低。目前我省灌区完好率只有70%,其中的80%还在继续老化,渠道完好率70%,建筑物完好率60%。工程及测水量水设施落后,不仅限制了灌区效益的发挥,而且制约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科学调度的实现。灌区的出路何在,成为新时期亟待破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节水改造为中心,促进灌区效益全面提高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后,我省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以渠道防渗、解决卡脖子工程为重点,以改造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灌区改造促进了灌区节水

灌区改造的的突出效益就是实现了大幅度的农业节水。通过渠道衬砌和防渗技术、整治病险工程、对渠系、渠系建筑物及量水设施全面配套等,减少了水量损失,减少糙率,提高了渠道输水、输沙能力。据测算,在相同水位情况下,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平均提高了10~20%,渠道流速比施工前提高了20~30%,渠道过水能力平均提高了20%,灌水周期平均缩短5天左右,与田间措施相结合,灌溉定额平均下降10%以上。据统计,全省已完成和在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共新增节水量4.09亿立米,节约的水量在灌区内重新优化配置,其中用于农业灌溉3.3亿立米,增加城镇生活用水7247万立米、生态环境用水1530万立米。陈垓引黄灌区通过三期节水改造项目渠系水利用率提高了8.5%,年可节水677万立米,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亩可增产粮食80公斤,节水增产600万公斤,经济效益780万元。米山水库灌区通过防渗衬砌,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卡脖子"工程问题,促进了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新建节水面积25000亩,共节水效益2000万元。

2.灌区改造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通过实施节水改造,缓解了灌区用水矛盾,灌区内水源有了保障,使得高产高价值作物种植面积得以大幅增长,推动了灌区内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了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共新增农业生产能力22.37万吨,总增收2.24亿元。陈垓灌区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己占到耕地面积的16%,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日照水库灌区通过节水改造,沿海8万亩盐碱地得到改良, 1万亩防护林得以生存,1万亩经济园林得到了充分灌溉;涛雒镇以丰富的淡水资源作保障,大力发展淡水名优特品种养殖和稻田养殖,仅万亩淡水养殖试验区一项,年产值就达3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灌区改造促进了生态建设

各地在灌区改造中将灌区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使灌区内山、水、林、田、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提高了水利的环境效益。东营市系黄河冲积平原地,生态环境较差,结合灌区改造,他们开拓性地提出了区域性条带式水利生态景观工程建设,4年投入6000多万元绿化渠道220公里,种植树林150万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2万多亩,骨干渠道林木覆盖率达60%以上,确保了治理一条渠道,剔除一片风沙区,建设一条绿色风光带,构筑一条绿色通道目标的实现,将渠域建设成为经济带、景观带,形成"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水域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灌区改造促进了工农业供水的协调

我省有72处水利工程担负着向城市、工业供水的任务,随着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输水能力不断提高,供水周期大大缩短,渠道渗漏减少,在保证农业灌溉的同时,城市、工业供水份额得到较大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也提高了灌区管理单位的经营活力。日照水库灌区每年向电厂、木浆厂等沿海工业提供1800万立米的水量,为日照市经济长足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墩工程实施后,随着引水、输水能力的提高,即改善和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又为东郊水库、马坊水库、毛家洼水库等蓄水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水源,灌区生活和工业用水由2850万m3增至8000万m3,解决了灌区60万人生活用水,结束了沾化县38万人饮用咸水的历史,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同时改变了近十年来春夏之交因缺水工业限产停产局面,实现工业年产值20多亿元。

二、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灌区现代化进程

自97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实施以来,我省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计委、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通力协作,将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当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抓好做实。正是由于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才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使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难以为继的大型灌区开始焕发出新青春。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了"四个创新":

1.创新投入机制,推动灌区改造资金筹措多元化

灌区节水改造最关键的就是资金问题。在资金筹措上,我们深入挖掘投资潜力,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充分发挥受益单位、受益地区、受益群众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多形式投入的好局面。目前为止,全省用于灌区改造的资金已达10亿多元,其中58个国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共投资58694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1623 万元,地方自筹37071万元)、省及地方用于面上灌区改造的资金4亿多元。灌区改造投入近十亿的巨资如何到位,我们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扶持的同时,主要靠的是四条投入渠道:

一是充分依靠地方投入。地方投入是我省灌区节水改造的投资主体,各市积极想办法,为节水改造项目筹资铺路。滨州小开河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共需投资2.3亿元,这对于一个财政较困难的市来说难度很大,市政府将该工程列为一号"爱民工程",着重向全区人民承诺:缓建地委办公楼,集中资金9500万元用于小开河节水改造工程。灌区在市府大力支持下,土方工程由全区义务工完成,使小开河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二是广泛争取企业等社会资金。我省在积极拓宽投资渠道、争取社会支持方面广开门路。东营市充分发挥油地结合的独特优势,与胜利油田联手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同时积极培养民营水利大户。五年累计投入灌区建设资金达4.5亿元,其中国家及省投资1680万元,仅占到4%,而吸纳油田、电业、交通等社会资金就达2亿元。

三是鼓励发展民营和股份制工程。通过组建用水户协会等形式,按照《山东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暂行办法》对控制面积1000亩以下的灌排渠道和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制改造,充分调动群众投资进行灌区改造的积极性,灌区支渠以下工程的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这种方式。

四是引入银行货款投入新机制。打破集体办水利的单一投入模式,实行受益单位贷款,水管部门利用水费担保、工程建成后利用水费还贷的联运投入,走出一条民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路子。费县99年以来先后贷款投入水利资金2500万元,约占总投入的25%,共建成各类水利设施13处,渠道开挖8万米,防渗衬砌4万米,扩大灌溉面积3534公顷,年增效益1200万元。

2.创新建设机制,推动灌区改造规范化制度化

为使国家投入的巨资切实发挥效益,我们严格项目建设中的管理,从前期工作到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都建章立制,达到正规化、规范化。一是规范项目前期工作。要求每个项目从规划、可研、实施方案、批复等都要一应俱全,并建立专家审查制度、会签制度和开工报告制度"三项制度"。规划一定要符合灌区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群众意愿,否则一律不予立项;可研报告、实施方案一定要具备严肃性、科学性和长远性,否则一律不予批复;凡手续不全、前期工作不充分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二是规范项目建设实施中的管理。要求标准规范、规章制度、财务审计、资料文档、后勤设备等"五配套";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合同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等"四项制度",项目建成后则一定要通过市、省、部级组织的层层验收;三是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对于项目建设资金,我省许多市实行了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的办法。聊城市创新资金管理办法,按照"上级资金不下拨、配套资金向上调,捆在一起搞建设"办法,加强资金统一管理,对主要材料设备实行统一招投标,工程建设中实行巡回监理,很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经过全过程有序的规范化的管理,我省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切实做到了质量、进度、投资的"三控制"。目前为止,国家共安排我省58个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均严格按照《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始终将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保证了国家投资的安全和工程质量,凡已竣工验收的项目,工程合格率达100%,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样板工程。

3.创新科技,推动灌区改造现代化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灌区向现代化转变是我们在灌区节水改造中大力倡导的一个主攻方向。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办法,达到省钱、省力、高效、节能的目的。引黄灌区在节水改造中普遍采用了聚氯乙烯塑膜、复合土工膜防渗,无纺土工布反滤等。位山引黄灌区是国内六个特大灌区之一,连续5年被国家列入灌区节水改造投资计划,在项目建设中,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节水方式、挟沙能力、防冻设施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米山水库灌区针对山丘区渠道特点,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3年来已完成膜料防渗渠道26000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与经济效益。日照水库灌区的荫敝式启闭机、葛沟灌区的土壤固化剂、莱芜市水利局研究成功IC卡、射频卡控制灌溉技术,都深受群众欢迎,并在全国推广;二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节水技术设备。目前,我省各灌区已成功引进包括以色列、法国、美国、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建成了自己的节水技术研发基地。激光控制整平土地设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通过激光控制整平之后的土地节水率在25%以上,效果很好。去年水利部在邹平召开了全国激光平地技术现场会,为这一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三是大力推动以信息化促进灌区现代化。为使灌区量测设施和管理条件进一步改善,从1998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450万元进行灌区测水量水项目建设。2002年水利部批复了我省位山、王屋灌区为全国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在此基础上我省又确定了田山等16处省级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以此为带动,以数字灌区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开展起来。为提高建设水平,太河、陡山、高崖、雪野等十几处灌区与清华、武水等高校合作,在搞好节水灌溉的同时,实现渠道水位、流量、墒情、气象、含沙量等资料的自动监控和实时传输,辅之地理信息系统,并开发相应的灌区配水调度模型和用水管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建立起灌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现代化雏形。目前东营胜利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他们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水信息管理采集传输设备,实现了对灌区水管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4.创新管理体制,推动灌区改造成果巩固发展

为巩固灌区节水改造的成果和效益,我省积极进行灌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探索,掀起了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内部机制以及水价改革等,实现了灌区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一是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按照水利部的工作部署,我省先后于1998年、2000、2002年召开了三次灌区体制改革研讨会,确定了位山等18个灌区为省灌区改革试点单位,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抓大放小,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思路,加强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群众参与灌溉管理的体制。位于潘庄灌区内的禹城市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率先成立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组织---润田农民协会。2002年全省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研讨会在禹城市召开, 对于各种先进灌区管理模式在全省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宣传作用;二是灌区内部也纷纷进行了重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各灌区积极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择优聘用,竞争上岗,目标责任管理,经营承包等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减员增效,调动干部职工劳动积极性,使灌区管理单位内部活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三是创建合理的水价计收机制。近年来,我省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和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新形势,不断对现行的农业供水价格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按计量供水、按方收费,既能增加灌区效益,又能节水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新的水价运行机制。东营、德州等市已将农业供水水费逐步转为经营性收费,不再作为行政事业收费管理。青峰岭水库灌区在干渠20个用水村庄聘用村级管水员,由所聘用的管水员负责送水到户,水费核算到户并张榜公布,由灌区管理单位开票到户,管水员以此为据负责征收水费到户。管理处与聘用的管水员签定工作合同。实践证明,实行"四到户一公布"对提高水费收缴率有明显的效果,被用水户称之为"阳光工程"。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灌区新的跨越

通过这几年持续的灌区建设,我们有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是要以局部带动整体实现共同发展。随国家对灌区改造工程的投入力度的加大,我省一批工程得到了初步改造和完善,但就灌区总体状况而言,目前的节水改造还只限于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大型灌区的改造不彻底、中型灌区改造基本未动,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形势依然严峻,管理落后也急待改善。我们也看到灌区节水改造的效益是巨大的。据我省资料分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一元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0.7公斤,减少输水损失并节水0.9立方米,是一项费省效宏的富民工程。因此,我们认为,国家的水利投入重点应适时向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转移。从这次会议上了解到十五期间水利部将继续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我们将以此为龙头,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带动我省大中小灌区全面发展;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及时更新思路。在水资源日趋紧张、对水质水量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认为必须以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与现代化进行对话,对传统的治水思路进行重新审视、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完成灌区发展思路的历史性嬗变。大力提高灌区工程标准,充分开发利用灌区水利资源,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及水利旅游景观建设有利结合进来,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建设节水灌区、数字灌区、生态灌区、风景灌区,切实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效益最大化、科技兴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现代新型灌区的要求;三是要以人才培养为抓手继续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农村水利发展永恒的主题。实践之水不断,创新之树常青。在当前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提出建设现代新型灌区就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的一个创新,符合省情、水情,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必然要求。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我省灌区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要切实加强灌区职工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能够建设现代新型灌区、勇于实践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我们将继续高举开拓创新的旗帜,在规划、建设、管理中注入"创新"思维,引领全省灌区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决心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部领导的指示,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再接再厉,真抓实干,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进程,为全省经济腾飞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