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兵团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国家加大了对兵团水利建设的投入。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促进灌区良性循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水利部从1996年开始安排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用于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兵团自实施大型灌区改造以来,已有14个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计划。在兵团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主要目标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实现兵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和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后,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其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通过对大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改善和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地改善了灌区内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了绿洲的沙漠化,为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促进边疆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情况
(一)灌区基本情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祖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自行管理内部司法、行政事务,所辖13个农业师,1个建工师,遍布全疆十三个地、州、市,土地面积7.4万km2,拥有耕地1533万亩,兵团现有灌溉面积1497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65万亩,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受到水资源的制约,由于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心,远离海洋,具有典型的大陆干旱性气候,农业生产完全依赖灌溉,"沙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兵团灌区的自然特点,因此在兵团实施节水工程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
兵团灌区分布在全疆各地,不仅是兵团农业和农场经济的支柱,还是重要的国家级粮、棉基地,有的灌区还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与环境供水、泄洪的重任。兵团现有14个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其中南疆有:农一师沙井子灌区、农一师塔里木灌区、农二师塔里木灌区、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农三师前海灌区等5个大型灌区,北疆有:农四师霍尔果斯河灌区、农六师五家渠灌区、农六师芳草湖灌区、农七师车排子灌区、农七师奎屯灌区、农八师玛纳斯河灌区、农八师安集海灌区、农九师额敏灌区、农十师北屯灌区等9个大型灌区。兵团现有大型灌区多建于上个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加之兵团大多数灌区气候、地理条件差,灌区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造成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导致灌溉水利用率很低,灌溉效益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的发展。
(二)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进展情况
1998年以来,兵团把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以来,我们一直以"两改一提高"作为灌区工作的主线,改造灌区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灌区服务功能,大力推行灌区节水改造工作。
1998年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国债资金全面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兵团已累计开工建设14个大型灌区42个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为51646.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3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1346.8万元,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3520.4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3.6%。累计防渗渠道2076.279km,占规划的25.35%,修建渠系建筑物644座,占规划的20.54%,新增节水总量年均47351.2万m3,新增灌溉面积88.0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99.31万亩,渠系水利用率由改造前的63.96%,提高到69.33%,灌溉水利用率由改造前的49.67%,提高到57.2%。
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益情况
新疆兵团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灌区骨干工程设施为中心,以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的有效利用率为目标,不但改善了灌区引水条件,提高了输水能力,节约了用水量,而且提高了灌区灌溉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带动了全兵团灌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一)巩固水利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大大提高了灌区的安全运行能力,减少了护渠劳力,降低了每年的维修费用,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兵团大多数灌区都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标准低,配套程度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和维修,灌区内水利工程设施老化、破损十分严重,加之年久失修,渠道输水能力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维修,给灌区管理单位带来沉重的包袱。灌区改造后的渠道输水能力明显提高,输水时间缩短,保证了农作物适时适量供水需求,对灌区的农业增产、团场增收、职工收入增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推广渠道衬砌、防渗技术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缓解了灌区用水矛盾,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供水条件改善,高效经济作物得以大面积推广,喷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了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节水改造的直接效果是减少了水量的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受益者是广大职工,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职工投工、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由于灌区供水条件的改善,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发生了变化,使农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力得到解放,从而促进了灌区的第三产业发展。
(三)节水改造促进了灌区体制改革
水费是灌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是灌区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而兵团灌区水费历年来一直维持在供水成本以下的低水平,长期以来水价一直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促使各师出台新的水价政策,探索新的供水机制、收费和投入机制,使水费收取更加科学合理,调动了用水单位节水的积极性,新的运行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管理运行后天失调,维修经费不足,没有自我更新改造能力的现状逐步在改变,为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节水改造有效的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
兵团大多数灌区地处沙漠边缘,河流下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上游灌区的开发建设,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造成灌区周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有效地控制了灌区沙漠化,增大了绿洲的面积,另外还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渗改造减少了渠道的渗漏,有效的降低了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减轻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同时,节约的水量一部分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使灌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也使因次生盐渍化造成的中低产田得以恢复。根据各灌区上报材料统计,1998~2002年实施节水改造后,每年可节水4.73亿m3,节约的水量用于发展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的4.02亿m3,占总节水量的85%;用于工业、生活供水0.01亿m3,占总节水量的0.2%;用于改善生态环境0.647亿m3,占总节水量的13.7%,其它0.05亿m3,占总节水量的1.1%。
三、抓好大型灌区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前期工作
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直把项目前期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严把前期工作质量,对要求列入国家大型灌区改造计划的项目,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首先安排对影响灌区安全运行的病险骨干工程和严重影响灌区效益发挥的"卡脖子"工程进行改造,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了兵师水利主管部门分级管理的权限和责任,所有项目必须在兵团水利局办理项目报建、招投标备案和开工手续方可开工建设,通过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确保了大型灌区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工程建设管理
1.规范程序,强化项目管理
为了加强项目的规范管理,我们根据国家《关于加强水利项目财政预算内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及《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大型灌区项目进行管理,由于国债项目投入力度大,实施时间紧、建设要求高,涉及计划、财政、水利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了保证工程按期发挥效益,配套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各项目单位都成立了师长或分管师长负责,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灌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配套资金的落实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工程具体实施由各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处)负责,并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任务、质量、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为了保证大型灌区项目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和严肃性,我们对要求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灌区项目,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选择领导重视、地方配套资金有保证、群众积极性高、效益显著的项目,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师计划委、水利局联合报兵团计划委、水利等部门,兵团水利局、计委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上报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项目立项后,依据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年度实施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所有项目在建设单位完成招投标和签订监理合同的基础上申请开工。工程竣工后,各项目单位组织自验、初验后,兵团组织验收。
2.落实三制,确保工程质量
实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是严格计划实施、控制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我们兵团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工程管理的规定、办法,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工程实施细则,如兵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细则》、《工程建设监理细则》,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兵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控制,建立了一个由建设单位负责、质监部门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体系,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监督和保证。
如农八师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处在灌区建设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制定了《农八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此办法进一步规范、细化了大型灌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前期工作、组织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工作,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工程质量,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农八师建设管理处还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会同质监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联检",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制定"联检"实施办法,通过"联检"对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并邀请电台、报社对检查工作进行采访、报道。
把竞争机制引入施工质量管理,增强了施工单位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很抓质量的紧迫感,有关部门的参与、媒体的宣传报道,增加了质量管理的透明度。
3.积极筹措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随着大型灌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如何筹集地方配套资金、管好用好国债资金成为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根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要求,灌区改造投资坚持分级负责,按比例投入的原则,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为1:0.5,为了确保资金到位,管好、用好灌区改造工程资金,使项目顺利完成,在资金管理中我们严格按照规定,加强管理,严禁挪用、挤占、截留,所有大型灌区项目建设管理处在银行设立帐户,专户储存,由建管局根据工程进度付款,没有出现挪用、挤占建设资金的现象。
4.增强灌区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大节水灌溉投资力度
新疆地处干旱缺水地区,农业生产完全依赖灌溉,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在灌区内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灌区水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目前,兵团在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低压管道灌、膜下滴灌、小白龙灌溉等节水技术已在兵团大面积推广。近几年,国家在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上给予兵团很大支持,我们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与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有机结合,节水效果十分显著。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灌区渠道进行高标准的衬砌,建设高效的节水工程,并且配备自动化操作的各种控制性建筑物,逐步实现灌区微机化管理。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正在实施灌区信息化建设,目前灌区已实现土壤墒情、渠道水位和流量等信息自动化采集,应用信息化技术以后,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减少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灌区管理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灌区运行管理
加强已建工程的管理与维护是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正常发挥,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造成灌区水利工程老化、病化,一方面是由于运行时间太久,但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如果不重视运行管理,灌区还会老化,势必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兵团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竣工后,都由建设单位移交各师水利工程管理处统一管理,如农七师奎屯灌区、车排子灌区运行管理由师水利工程管理一处、二处承担,为加强灌区运行管理,在灌区内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以水为主,多种经营"的改革,水管处紧紧围绕"提高引水率,增加职均收入,改变水管单位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经营战略,在机构改革中压缩管理人员,人事制度改革上打破干部终身制,采用聘用制,按"四化"和"五定"标准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取得实效。农七师奎屯灌区、车排子灌区还在灌区采取内部模拟股份制管理,使职工的责、权、利与单位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灌区的运行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显著。
四、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管理难度大。兵团大多数灌区已运行几十年,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灌区改造力度,使一批工程得到了改造和完善,但就兵团灌区总体状况而言,仍是杯水车薪。目前还有许多灌区骨干渠道未进行衬砌防渗改造,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灌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低,大部分灌区没有遥控、遥测设施,还是依靠人工测报水位、传递信息、操作设备,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诸如此类的问题给灌区运行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国债资金到位较晚,一般每年的年底才到位,不利于项目实施的总体控制,另一方面,新疆地处严寒地区,导致工程的冬季施工费用较高、难度大,而且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往往当年的计划都要拖至来年实施。
(三)目前,灌区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灌区的水价还未达到成本水价,水费入不敷出,致使工程正常的维护、管理费用开支困难,水费偏低不利于灌区的良性发展。
在水利部的关怀和支持下,兵团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兵团大型灌区国债项目建设中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就是严把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工程建设管理严格实行"三项制度",工程建后管理要逐步实现良性循环机制,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也是工程效益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今后兵团将继续加大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投资力度,确保把国债资金管好用好,多为广大群众办实事,使兵团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带动全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稳定,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