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云南省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云南省水利厅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8/21    

一、基本概况

云南省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共有十二个,包括已建的曲靖、蒙开个、祥云、宾川、平远、元谋、蜻蛉河、盈江、嵩明、邱北、勐海等十一个灌区,及在建的昭鲁灌区。

十一个已建大型灌区总土地面积1562.07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6%。总耕地面积510.45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4403万亩的12%。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428.28万亩。水资源总量143.44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43.95亿m3。

大型灌区土地广阔平坦,光热资源丰富,以种植水稻、小麦、蚕豆等粮食作物和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主,少部分面积种植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潜力巨大,是我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灌区水利工程不配套,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我省多年以来和以后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地区,节水灌溉措施主要以防渗衬砌灌区骨干干、支渠为主。

灌区现状灌溉面积364.96万亩,规划各部门年总需水量34.97亿m3,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24.11亿m3,年缺水量10.86亿m3。2005年规划灌溉面积361.52万亩,规划节水灌溉面积212.02万亩。规划年各部门总需水量28.9亿m3,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25.3亿m3,年缺水量3.6亿m3。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大大缓解了灌区缺水形势。2015年规划灌溉面积428.28万亩,规划节水灌溉面积410.25万亩,规划年总需水量26.38亿m3,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26.38亿m3,实现灌区水土资源平衡。

从1996年大型灌区立项建设以来,云南省在水利部和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水利厅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作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争取省级财政加大对灌区的投入,积极落实工程各级配套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大型灌区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从1996年至2002年年底,云南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2206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8800万元,地方配套3260万元。新增灌溉面积35.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8.02万亩。完成骨干渠道节水改造494.72km,配套渠系建筑物1640座。

2003年审批下达第一批六个灌区投资计划:项目投资30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000万元,省级配套400万元,地县自筹600万元。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多年来我省大型灌区工程投资与建设主要特点,一是投资主要来源为中央无偿补助为主,省级和地方政府配套一部分,地方受益群众自筹资金和以劳代资一部分。据统计结果显示,灌区累计完成总投资2206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投资18800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地方筹资3260万元,只占总投资的15%;二是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骨干干支渠道的防渗衬砌为主。

二、指导思想及主要做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清云南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通向东南亚和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大型灌区基本建设精神,重视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加快灌区管理改革进程。充分利用灌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切实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灌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二)主要做法

一是极积宣传,引起全社会对大型灌区建设的广泛关注。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大量宣传灌区建设的基本精神、思路、建设成就等情况,让全社会及灌区人民了解灌区,关注灌区,为灌区建设和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是把好技术设计方案关。工程技术设计方案是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规模和建成后能否正常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我省在审定技术方案时,组织规划、农水水工、地质和概预算等方面的专家依照相关的规范规程和文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各阶段项目技术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力求优化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三)把好项目建设质量关

所有申报中央列项建设的项目,均要求建设单位委托具有丙级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或科研单位承担前期和设计工作。经地(州、市)计委和水利部门联合初审后,省计委和省水利厅再次联合组织审查,批复后报国家立项。经批复后立项实施建设的工程,工程建设管理实行"六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双合同制、资金跟踪审计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并要求灌区将建设和执行情况定期向水利厅报告。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把好建设材料关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成败,除设计和施工质量外,节水材料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省在选择节水灌溉材料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材料,并结合了灌区的实际,选择符合灌区自身的材料。使材料在技术上能满足要求,经济上最优。

(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我省所有大型灌区均已成立了灌区管局机构--大型灌区管理局。管理局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建设机遇,紧紧抓住节水改造机会,积极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工作。灌区在水价改革、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人事与分配、搞活运营、管理科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宾川、邱北作为我省大型灌区综合改革的重点试点单位,改革取得较大突破。蒙开个灌区作为我省唯一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也开始启动建设。

三、取得的主要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我省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作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统计结果显示,全省累计增产粮食5.22万吨,水分生产率提高到1.08kg/m3,经济效益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节水效益。通过对主要骨干干、支渠防渗衬砌,工程控制的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从现状的0.48左右提高到了0.59。据统计,全省大型灌区到2002年底累计节水达1.33亿m3。节约的水量用来改善灌溉面积48.02万亩,增加灌溉面积35.75万亩,有效缓解了城乡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矛盾,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是生态效益。由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以高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在建设中同时也注重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对农田保护和水土保持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是扶贫效益。由于我省大型灌区工程分布地区人民生活普遍较贫困,许多县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工程的建设不仅使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而且由于工程建设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同时工程所需建筑材料一般在当地和附近购买,促进了当地物质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当地的商品经济。因此,工程的建设对当地脱贫致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是社会效益。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革对当地传统思想和生产经营方式带来挑战和机遇。通过几年的学习和摸索,地方群众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逐步接受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思想,以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参与到大型灌区建设工作中来。因此,大型灌区工程的建设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对促进当地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宣传和辐射效应。

四、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建议

(一)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任务艰巨,建设力度明显不足

云南省11个灌区总投资510436万元(不包括昭鲁灌区),其中近期投资(2000~2005年)203253万元,远期投资(2006~2015年)307183万元。总投资中,骨干工程投资279063万元,田间工程投资231373万元。

1996年以来实施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工作,灌区累计投资22060万元,投资占灌区总投资的4%。共计完成骨干渠道续建配套节水改造494.72km,占灌区规划改造骨干渠道总长3483km的14%,完成配套渠系建筑物1640座,占规划总数8577座的19%。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只完成了少部分骨干工程的改造工作,而节水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田间工程仍没有启动建设,以后面临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因此,在积极争取中央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我们建议地方想方设法配足应配套资金和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灌区建设进度。争取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二)鼓励农业节水灌溉的政策、措施尚缺相应规章、办法,奖惩机制没有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节水灌溉工作,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作是节水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的潜力也最大,但农业节水的投入不足,农民节水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合理的水价格,农业节水无补偿,农业浪费水也无惩处;农产品市场销售前景不好,农业节水成本高,农业即使增产也不增效。

我国已加入WTO,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制定鼓励农业节水灌溉的政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农业节水的投入,降低农产品成本,减轻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压力,给农业节水以足够的补偿。应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当地水土资源,分析研究市场行情,因地制宜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以节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农业水价偏离成本太远,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

农业,是政府应保护的产业。我省农业水价普遍都未达到按成本计收。而目前各级财政又未兑现应给予的财政足额补贴。这种农业水价机制不可避免地造成已建成的灌溉工程难以维持正常运行管理,已形成的水利固定资产也难以保值,更不要说增值。由此造成灌溉工程不能产生应有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各级政府应按照2001年4月国家计委《关于改革农业水价的指导意见》,制定并落实政策,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推进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跟不上是制约灌区建设工作的一大障碍

灌区节水改造是手段,不是目的;节水改造的目的是要提高水的利用率,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目前全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仍居高不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未能很好的贯彻落实。由此制约灌区改造工程辐射面和受益区范围扩大。必须紧紧围绕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规划》,切实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灌区节水改造事业发展。

(五)投入机制单一,资金有限

长期以来我省灌区建设工程主要以政府无偿投资为主,而我省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经济还不发达,投入有限,除群众投劳集资外,基本无其它的社会投入,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水价不合理,投入无回报,无法吸引社会资金向灌区节水改造流动。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型灌区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灌区建设。按投资比例占有产权,利益同享,风险共担。

(六)灌区管理者缺乏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能力和必要的管理知识,管理水平有限,灌区改革举步维艰,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虽然灌区近几年来在管理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大型灌区改革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涉及的面多,问题尖锐复杂,加上管理者本身管理素质的欠缺,灌区改革缓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灌区怎样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创新。

五、2003年灌区建设计划和打算

按照"十五"计划目标,大型计划开展几项主要工作为:

1.组织验收2002年度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申报实施2003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

2.进一步规范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招投标和审查审批工作;

3.进一步推进灌区改革进程,启动蒙开个信息化建设工程。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