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如存钱,用水如取息”,这是记者在山东省垦利县采访时反复听到的一句话,无疑这也给出了近年发展迅猛的山东民营水利一个最为恰当的解释。也正是在这种利益指导思想的牵引下,山东省的水利建设才走出了一条创新变革之路。山东省水利厅有关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市场化经营进行水利改革与建设,激发了山东民营经济一浪高过一浪的开发热潮,使山东省较早地成为了全国水利建设与改革的排头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跨时代的创新之举竟是源自农民之手。
农民的创造
如此新颖独特的水利创新思路不是出自哪位水利工程师或科学家,而是来自于农民现实生活中的伟大创造,是地地道道的“农产品”。当全省上下诸多民营水利沿着宽广的政策大道热火朝天的进行建设时,或许他们并不了解这伟大的水利变革最初的萌芽是如此的艰难和偶然。
据了解,民营水利最初萌芽于山东省费县五圣堂村。当初该村因长年缺水严重而形势危急: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村里仅有一个农业学大寨时期留下的扬水站,也因为年久失修、水费收不上来不得不长期“无所事事”。无奈之下,村里几户农民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扬水站进行了维修使其恢复了供水能力。
为了收回维修成本,他们第一次把无偿使用了几千年的水变成商品对其他村民进行出售。这就成为了山东省民营水利最初的萌芽,虽然刚刚起步,但却为以后民营经济试水水利改革开了个好头。
与此同时,费县的另一个村子———黄土村也是不甘人后。为解决农民吃水难题,村民们自己买来水泥、沙子等材料,通过拦截山谷里的水修成了水坝供自己使用。对于没有出钱和出力的农户则实行市场化的有偿供水。
农民这种出于本能的自救行为,却因为渗入了市场化操作手段,由此开创了山东省水利建设与改革的一条新路子,也为全国农村水利建设闯出了一条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操作模式效果十分明显,因为投资少、收益快,具有经济、社会双重价值,使得民营水利得以最大化发展有了可能。仅仅一年时间,民营经济参与水利改革就在全省迅速推广开来,并且效果明显。
截至目前,山东省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由民营投资改制的水利工程达86.3万处,回收资金8.95亿元,盘活资金22.23亿元;通过采取户办、联办、股份制等形式,新建各类水利工程达46.83万处,吸纳社会资金12.87亿元,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民营水利投资大户就有21个。
5年来,山东省通过上述方式共盘活水利资产达44亿余元。
政府“加工”并批量“生产”
山东民营水利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与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和相应配套政策的及时出台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就修建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其中各类小型的水利工程达126多万处,但均为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的水利建设资金重点都转移到了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对小型的水利工程投资越来越少。同时,传统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模式也日渐落后,市场意识逐渐渗透到广大农民的思想当中,为民营水利的萌芽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外,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一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这对民营水利在农村的发展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具备了一定发展条件之后,山东民营水利这个看似偶然的经济现象很快扬帆起航,这其中,政府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发挥了顺水推舟的作用。
据介绍,1996年-1999年,山东省政府和山东省水利厅曾先后几次下发文件指出,经水利部门批准,鼓励和提倡社会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联户、个人投资兴建水利工程。并提出了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发展思路。
山东省费县也根据民营经济在水利建设中的创造经验,率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发展民营水利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制度的规定,山东省水利厅很快把他们的经验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山东省12个市80个县、市(区)相继出台了发展民营水利的有关政策性文件,其中临沂、东营两个地级市2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改制任务,成为这场水利变革中的典范。
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宗旨,为投资者获得理想的回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特别是中小型的水利工程,投资风险小受益期长,具有很强的投资吸引力。在采访中很多的群众都由衷地说:“蓄水如存钱,用水如取息。其中山东省垦利县农民李泉武,通过商品化供水,年收益达十万多元。
民营水利一举三得
民营资本一入水山东水利改革,就凸现了民营经济强大生命力和带动力。民营经济因经营方式灵活、生命力顽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淄博市1996年-2001年的水利建设总投资16亿元,其中社会投资8.7亿元,占总投资的54%。山东临沂市费县更是一枝独秀,社会调动资金达到了1.04亿元,所建成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是过去50年来所建总数的1.5倍,增加蓄水500万立方,相当于5座中型水库。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宋继峰说,民营水利作为山东水利改革的一支生力军优势明显,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民营经济参与水利改革是一举三得:即政府省钱、省心;投资者赚钱、可心;群众受益、称心。民营水利扩大了水利建设投入的渠道,使农民认清了治水与致富的关系,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后劲;同时它改变了传统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缓解了缺水和缺资金这两个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宋继峰厅长还指出,山东的民营水利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民营水利仍将是今后山东省水利改革的主攻方向,山东省将积极为民营水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个人、集体或民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等形式,参与到水利的投资和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