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江苏省水利厅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2/9/10    

一、江苏经济社会和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江苏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人口7355万人。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1999年GDP总量7679.82亿元,人均GDP达10665元,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2001年人均GDP达到12925元。全省总体上已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规划到2010年,苏南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和主要大中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全省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时期,是江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村水利率先实现现代化。江苏是一个农业大省,以占全国总面积4.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7.5%的粮食和油料,11.5%的棉花,20%的蚕茧,10%的水产品,6.5%的肉类,处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负荷的农业生产模式。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江苏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全省农业现代化所确定的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状况;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水利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必须超前发展,奠定基础。

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对农村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江苏已初步形成防洪挡潮、除涝、灌溉供水、调水五套水利工程体系,具备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条件。根据全省水利现代化纲要所确定的“四大体系”建设任务,即建立保障社会经济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建立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化水利要求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把农村水利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坚持大、中、小工程相配套,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效益。

二、以农村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建设水平

(一)继承发展,改革创新,制订农村水利现代化标准

江苏人民具有兴修农田水利的优良传统,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坚持不懈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级水利部门、广大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实际中不断总结提高,根据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制订不同阶段农田水利的建设标准。1973年我省制订了“江苏省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六条标准”。1982年省政府将原六条标准补充修订为“江苏省近期农田水利八条标准”。同时分别于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中期,研究制订了旱涝保收农田、吨粮田、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等3个标准。九十年代后期,根据省委提出201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又及时研究提出了苏南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后又以苏南标准为参照体系,针对苏中、苏北地区的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研究制订了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以此来指导全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

(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和《江苏省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及2010年规划》,省厅组织市县水利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编制了《江苏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纲要》。从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内部结构实际出发,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5年,苏锡常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到2010年,苏南及沿江等经济发达、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及重点大中城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第三步,到2015年,全省水利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部《关于加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出台后,我们对《纲要》中有关内容细化、延伸、拓展,并结合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明确了全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立在“十五”期间,苏南地区实施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县建设,苏中地区实施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苏北地区实施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片建设。2005年以后,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突出抓好重点工作

1、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为“绿色农业”提供可靠水源。在继续解决水多、水少的同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解决水污染方面,着力改善水环境,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更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广泛的支持。近年来,我们将河道疏浚作为重点来抓,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并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大搞河道疏浚,还江苏一个“鱼米之乡”。经过努力,已使全省河道淤积土方从“九五”初期的20多亿方减少到16亿方。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于1997-1998年间由人大形成决议,政府组织实施,工程进展顺利,三市已进入第二轮河道疏浚,河道水质等级有明显提高,为实施“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张家港市在1986-2000年间重点用好劳动积累工,实行以资代劳,投入3.6亿元,推广机械化施工疏浚河道,完成河道疏浚土方7600多万方。2001年底该市按照税费改革精神确立了新的河道疏浚投入机制。市级及城区河道疏浚工程经费由市财政负担;镇级河道由镇财政负担;村组河道疏浚由市、镇、村共同负担,不足部分村内解决。2002年市、镇财政投入河道疏浚资金2400万元。新的投入机制保证了河道疏浚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在大规模疏浚河道的同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组织,加强长效管理。市水利局成立河道管理处,管理市级河道;镇水利站负责管理镇级河道;针对村组河道面广量大、难以管理的问题,市政府制定了《村组河道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每个村落实1-2名专职河道管理员,管理经费实行市镇两级负担。

在大搞河道疏浚的同时,我们加快水环境工程建设。省防指下发《江苏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改善水环境调度方案》,沿江大中型闸尽力引水改善水环境。苏南地区“引江济太”改善水环境工作得到加强,2001年从望虞河引长江水入太湖达2.4亿方,改善了贡湖等部分水域的水环境。相机调度无锡犊山枢纽开闸排水,改善水环境。镇江市明确提出把保障供水水源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努力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扬中市对市区4条污水河进行全面整治,并投资1亿元对何家港进行全面改造,实现雨污分流。

积极开展“水稻节水灌溉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退水带走化肥、农药对河道水质、土壤的污染;从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入手,实行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改良土壤,重点抓好沿海滩涂盐碱土、沿江高沙土、太湖白土改造;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

2、提高灌排标准,做到旱涝保收。抓住国债项目机遇,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足额落实配套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大型灌区改造工程。到2002年4月,共完成投资19550万元,增加灌溉面积3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2.7万公顷;专门制定规划,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淮北重点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全面提高灌排标准,将535万亩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农田;里下河地区、太湖地区加快圩区治理,加高加固圩堤,更新改造排涝站、圩口闸,开展“无坝县(市)”建设活动,治理“半高地”,提高排涝能力、防洪水平;丘陵山区以亩均蓄水库容300方为目标,大搞塘坝建设,坚持“蓄、引、提、调”相结合,改造翻水补水线路,提高灌溉保证率。2001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7%,旱涝保收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7%,为农业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满足经济作物生长和水产养殖的需要,相应调整工程规划布局,加强用水管理,从以往的季节性服务转为常年性服务,提供高标准灌排服务。

3、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省政府提出“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到2005年要达到40%”。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传统灌溉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我们在大力推广防渗渠道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债资金建设国家级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片26个,并在省级农补经费中拿出专项资金建设省级节水示范片59个,示范、引导各地建设管道灌溉、喷灌、微灌工程,为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4、推广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科技含量。江苏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比例较大,传统的“人山人海,肩挑手扛”形式早已不符合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首先是在土方施工上,全面推广机械化施工,减少组织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坚持常年施工。河道疏浚、圩堤加固、塘坝建设中,机械化施工率达70%以上。大力开展配套建筑物技术革新,定型设计,集中预制,现场安装,推广“轻、薄、巧”,进而向标准化、系统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在大型灌区灌溉管理上,利用计算机信息采集、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在小范围精确灌溉上,我们在无锡安镇等地,进行了以土壤含水量为控制指标的自动化灌溉系统试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5、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集中资金、技术力量搞好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广,是我们在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就抓住苏南及沿江部分县(市)、乡、村分别列入国家级农村现代化试验区、国家级试验基点县、省级试验基点县、农村现代化试验先行单位的机遇,按照沟渠衬砌化、田间园艺化、道路砂石化、降渍管道化、管理科学化等“五化”要求,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方。九十年代起,在沪宁、宁通、宁连等高等级公路沿线恢复水系的同时,兴建农田水利示范带,展示良好的江苏“窗口”形象。“九五”淮北重点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中,集中资金建设了52个示范方工程。从2001年起,省级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农村水利现代化试点工程建设。这些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对全面推动农村水利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6、切实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在县乡机构改革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的意见》精神,多做工作,积极争取乡镇水利站继续保持“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目前,全省实行“以条为主”管理的水利站占总数的86%,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水利站内部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定岗定员,推行竞争上岗,保证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清退非定编人员,分流富余人员,实行事企分开,努力建立精简高效的基层水利组织,为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搞好为农服务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三、改革创新,狠抓当前,做好2003年度农村水利工作

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不足:工程基础比较薄弱,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水的利用率不高,建管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的投入机制、组织形式、工程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老政策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与贯彻落实新政策相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在探索,还没有成熟,极有可能对农村水利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地方甚至可能出现建设停滞的状况。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在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好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问题、管理问题,重点抓好节水灌溉、河道疏浚、乡镇供水、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水利改革等工作,为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做出新贡献。今年秋冬季和明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节水灌溉建设。争取省政府颁布实施《江苏省农业节水发展纲要》,按照《江苏省农业节水规划》要求加快节水灌溉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组织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工程。我们已着手进行《2003-2007年县乡河道疏浚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报省政府同意批准,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引导扶持。计划用5年时间将县乡河道疏浚一轮,恢复河道设计标准,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善提高。

(三)继续做好乡镇水利站建设指导工作。力争与省编委、财政厅共同制定下发“江苏省乡镇水利站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水利站建设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职能和保障措施等,规范乡镇水利站建设。

(四)建立健全新时期农村水利投入机制。与省委政策研究室合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顺应农村税费改革形势要求、应用WTO规则、运用市场机制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建议,争取政府出台政策,建立健全农村水利的投入机制,为农村水利现代化提供物质保障。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