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坚持不懈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2/9/10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创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又恰逢近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水法,水利部在山东召开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功经验,根据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实行税费改革和我国加入WTO等新形势,围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任务,提出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措施。出席今天会议的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管农水工作的副厅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的农水处长,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还特别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报社等有关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地欢迎!对长期奋战在农村水利第一线的广大水利工作者表示亲切地慰问!

近几年,山东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昨天,我们参观了临沂市的几个很有特点的现场,临沂市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山东省和临沂市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陈延明副省长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临沂市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当前水利建设总体形势

在党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的指导下,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编制完成了一系列水利规划。国务院批复了首都水资源、黑河治理、塔里木河治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批转了长江、嫩江松花江、太湖、淮河、海河近期防洪建设意见,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制订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和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意见。开展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第一阶段水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中国水功能区划》已下发试行。这些规划有力指导了全国水利建设和发展。最近朱镕基总理亲自听取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汇报,国务院原则同意规划报告。

二是防洪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进展迅速,长江中下游干堤今年可基本达标,黄河、松花江等其他江河堤防建设也在加紧进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得到加强。开工建设尼尔基、临淮岗、百色等一些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建成小浪底、飞来峡、乌鲁瓦提等江河枢纽控制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方面,1998年来,中央累计安排投资108亿元用于全国8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其中属于规划建设729座以内的大型及重点中型病险水库有448座(大型101座,重点中型347座),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405座(大型74座,重点中型331座)水库加固任务。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投资强度,部党组提出的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三是推动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灌溉被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了3亿亩,占灌溉面积的36%,较大地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九五”期间,在农业用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发展灌溉面积6400万亩,约相当于节水250亿立方米。强化计划用水,通过编制节水规划、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等实行强制性节水。在灌区推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全国已成立1000多个用水协会。加大了水价改革力度,国家计委印发了《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有关问题的意见》,黄河渠首取水价格和一些城市的供水价格合理调整提高,通过调整水价推动了节水。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开展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

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继续加强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为重点的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又先后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项目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目前,每年国家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投资达到15亿元左右,覆盖范围达到700多个县(市、区),重点治理小流域达到1800多条,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连续4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黄河中游地区经过多年的治理,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贯彻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在注重人工治理的同时,加大生态自我修复力度,在长江、黄河源头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程。开始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进行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为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是重视生态用水,加强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黄河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实现2000、2001、2002年三个严重干旱之年全年不断流。黑河连续两年成功进行了分水,今年水已送到东居延海,并形成十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三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实现了20多年来首次全流程过水,下游生态明显改善。对干旱的东北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进行了补水。引江济太,使太湖及其下游河流的水质明显好转,进入上海的水质显著改善。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对江河湖库和地下水体的水量、水质监测力度。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都是近两年水利工作的重点。按照水利部党组部署,今年6月底7月初,由部机关干部共100多人组成22个检查组,分赴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1998年到2001年中央安排投资的已建、在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进行检查。共检查了7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抽查了52个县、125个乡镇、230个村的饮水工程,走访了500多农户。通过座谈、现场察看、查阅财务账户等方式,基本摸清了项目建设管理情况。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各地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工程高度重视,狠抓前期工作、科学编制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保证了这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两项工程是水利部门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饮水最困难的地区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后,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了党群关系,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被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检查中也发现,有些工程前期工作深度不够,质量管理不够严格,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建成后的工程管理较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最近,我们在云南召开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再部署,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强化工程质量,强化资金和建后管理,打一场攻坚战,确保到今年底完成2423万人的饮水解困任务。

在水利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四大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仍然滞后。一是防洪标准普遍偏低。1998年大水以后,虽然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洪投入,重点堤防的工程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江河的防洪工程系统还没有达到已经批准的规划和设计标准。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高,一遇暴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二是干旱缺水突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约300亿—40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1亿—3亿多亩。全国669座建制城市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在农村尤其是山区,还缺乏足够的、安全的饮用水源。2000年、2001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遭受严重干旱,影响工农业生产,说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根据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又重新抬头,且发展迅速,山东今年7月至8月降雨是建国以来最少的,部分水库、河道干涸,形势不容乐观。三是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00年我国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达620亿吨,其中约7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一些河流、湖泊污染严重,淡水生物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亿立方米,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四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不少地方因水土流失,土地严重退化,南方造成石化,北方造成土地沙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沙尘暴频发。

因此,今后水利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

上周刚刚通过的新水法,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新水法重点增加了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和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等3章,增加了28条。 共有5个显著特点,一是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注重水资源宏观配置,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是把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提高用水效率;三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与管理,明确规划在水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强化流域管理;四是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五是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法律责任。新水法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新水法,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

二、充分认识现阶段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工作历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掀起了三次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第一次是1958年前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兴建水库拦蓄地表水源,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发展灌溉农田为主,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中国水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65年的4.8亿亩,翻了一番,粮食产量从2200亿斤增加到3800亿斤,上了一个大台阶。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北方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井灌,南方地区依靠机电排灌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增加除涝面积,灌溉面积从1965年的4.8亿亩增加到1980年的7.3亿亩,粮食产量从1965年的3800亿斤增加到1980年的6400亿斤,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基本扭转了南粮北运的局面。第三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为重点,对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改造,对中低产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特点是从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用水效率。1989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后十年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706亿个,完成土石方873亿立方米,净增灌溉面积8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5亿亩,改造中低产田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万平方公里,解决1.1亿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999年与1990年比,粮食产量从8924亿斤增加到1万多亿斤,农业产值从7662亿元增加到245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86元增加到2210元。目前,我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实践证明,没有稳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供保障,农业要取得这么显著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但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绝不能因为农产品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了就放松农业。目前我国正处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作支撑。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资源外流、农业萎缩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机,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乏力。只有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搞上去,使农村市场活跃起来,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现阶段仍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5600多个大中型灌区,5万多处大中型泵站,2000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由于洪水毁坏、工程老化、供排水渠道淤积、水源变化,再加上其它建设占地,每年要减少灌溉面积七八百万亩。因此,每年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护、检修,对渠道进行清淤,对部分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恢复和提高其功能,是保证工程处于完好状态、第二年农业生产能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不仅如此,我国仍有许多地方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依然很薄弱,很落后,不仅谈不上水利化,其实是河山依旧,面貌未改,引不进,排不出,灌不上,遇涝一片汪洋,遇旱一片赤地,完全是靠天吃饭。这种状况不改变,政策再好,科技水平再高,也难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改善农村面貌。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也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每年我们都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集中时间和精力,齐心协力地兴修农田水利,并对已建工程进行维修改造。

(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粮食等农产品已从长期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走低。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粮食供应出现相对过剩,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粮食需求总量还需不断增加,质量也需不断提高。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如果达到16亿,粮食需求量将在6.4亿吨以上,也就是说要在现在基础上增加1.4亿吨,而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能力每年仅为2.1—2.3亿吨,未来也很难大幅度增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总数1/5的大国,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出发,必须继续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粮食生产总量取决于耕地数量、播种面积单产、复种指数和粮经比,而今后我国耕地面积和粮经比都将呈下降趋势,复种指数提高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增加粮食总量主要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尤其是干旱缺水影响最大。目前我国还有许多耕地没有灌排条件,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况,农业产量低而不稳;8亿多亩水浇地,由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等原因,中低产田占了2亿多亩;灌区供水保证程度不高,不少灌区一年只能灌1—2次,粗略估算灌区缺水达300亿立方米。去年和前年的旱灾都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粮食减产近400亿斤,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很困难。这一事实再次教育我们,没有过硬的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农业不可能稳定持续地发展,农民生活不可能稳步地提高。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

我国已经加入WTO,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入世也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估计。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特别是WTO《农业产品协议》把对农业补贴即国内支持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绿色补贴,包括政府服务,诸如研究、病虫害控制、基础设施及粮食安全等不刺激生产的直接支付,再如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援助以及环境和区域援助计划中的直接支付等,对此没有一概加以限制。另一类是黄色补贴,主要是指具有贸易扭曲性的农业支持,如价格补贴等,对此,协议要求必须削减。加上其他的市场准入和出口补贴的一些规定,这样一来,近期对我国的农业冲击将很大。一是国外的农产品特别是欧美的农产品将对我国大举进攻,广泛地占有我国市场,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失去上扬的机会,农民收入减少是个必然;二是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将进一步减弱,土地的闲置和抛荒现象会增多。这些问题看不到或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农业生产。我们要未雨绸缪,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绿箱”等政策,强化和完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面对新的形势,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对水利灌排条件,特别是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对灌排保证程度、服务质量,如供水水量、水质、供水时间、空气湿度、养分供应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许多地方原有设施的标准和功能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主动调整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改造原有工程、建设节水高效工程。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但要有一定规模,还要有较高的质量,要不断创新、发展,跟上新时代农业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形势。

三、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国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把粮食产业做优;西部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一)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作为牧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不解决吃水问题,就谈不上脱贫,谈不上稳定,更谈不上发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是一项扶贫性质的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000年至2002年,国家计委、水利部安排国债投资57亿元,计划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口饮水困难,同时再解决因干旱引起的614万人的饮水困难。此外,还安排解决372万氟砷病区人口的改水问题。从目前收集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各地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很大、总体进展顺利,预计可于今年底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基层地方政府领导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的认识不够,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部分省区资金拨付不及时,地方配套资金到位难,工作进度较慢;一些地方前期工作不扎实,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不高;个别地区材料设备使用把关不严,造成工程质量问题;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管理措施不落实,影响工程效益正常发挥。对此国家计委、水利部于近期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作的意见》。水利部还于8月上旬召开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和措施,部署这项工作。

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解困工程实施难度较大。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建立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根据本地区饮水困难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结合国家投资计划和地方财力,分期分批拟定农村饮水解困计划,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开向社会承诺;要研究制订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使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有关政策和具体措施,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计划、资金、技术、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水源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近几年,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许多过去已解决了饮水困难的地区水源又出现了问题。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水源的影响。要加强对水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和论证,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水资源论证报告。要对现有水源制定节约和保护措施。特别对有压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一定要控制总用水量,优化配置用水,注意节约和保护,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防止人为破坏或损毁。凡因采矿、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造成群众饮水困难的,要按照“谁损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恢复供水。对水源的水质要定期化验、监测,为农民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2.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大多十年九旱,要立足于长期抗旱,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组织农民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增加蓄水能力。对老化失修的机井、泵站和灌溉设施要抓紧修复改造,使之尽快发挥抗旱作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多建一些新的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对新建工程要通过勘察设计,合理确定建设标准、规模和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筑塘坝、截潜流、引山泉等多种措施,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打一些机井,但要注意防止掠夺性地抽取地下水资源,要做到采补平衡。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要修建有足够集雨场的水窖、水池、水柜等微型集雨工程,提高抗旱能力。对群众修建集雨工程,一定要加强技术指导,特别是用于生活目的的集雨工程,一定要保证水质。要十分珍惜有限的水源,做到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把一点一滴水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3.加快牧区水利建设。为改善和治理牧区草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改善牧民生活,2001年国家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启动了9片牧区水利试点工程,安排资金2000万元。重点进行牧区饲草料基地的小型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施效果很好,深受牧民欢迎。2002年在总结牧区水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牧区水利投资增加到5000万元,试点范围和规模比上年扩大。

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是一篇大文章,水利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牧区经营方式,要以草定畜,变放养为舍饲、半舍饲。实行围封休牧等措施的前提,是通过优质高产的饲草料地建设,提供充足、优质牧草,以缓解草牧矛盾,充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使大片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而在干旱缺水的草原,饲草料地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在弄清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草原宝贵的水资源,建设灌溉高产饲草料基地,提供优质饲草料,对退化、沙化的天然草场实行休牧、轮牧,得以自然修复。也就是说,牧区围封转移战略的实施,以有一定数量的灌溉高产饲草料地建设为支撑。新时期牧区水利建设,就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首先要考虑生态,考虑未来。牧区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都要围绕这一战略重点展开。

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当前首先要做出一个高水平的牧区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主题要鲜明,特色要突出,把水资源保障草原生态建设的关键问题说清楚。首先,要算清水账。牧区干旱缺水,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对牧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有效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特别是对地下水的开发,要科学合理,避免过度开采,防止带来新的生态问题。各牧业半牧业地区都要认真做好水资源调查评价,搞清水资源家底。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牧区水利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合理开发。要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因地制宜推行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要高度重视牧区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问题。发展牧区水利,建设饲草料地灌溉设施,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运行管理。要算清投入产出账,经济上要合理,牧民能够承受运行费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设施长期发挥效益,使牧民长期得到实惠,真正受到牧民欢迎。其三,管理体制问题。牧区水利设施的产权如何明晰,资金的具体构成,中央、地方、牧户的投入比例,贷款的数额都要认真研究,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按市场规律办事,建立好的体制和机制,实现良性循环,项目才能成功,才能持久发挥效益。在牧区生态水利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分步实施。内蒙古等地在牧区水利和生态建设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有三种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第一种是养农补牧式。所谓养农补牧式,主要是采取“五个一”模式,即每户牧民建一处水源工程,建一座小水塔,发展一处灌溉饲草料地和经济园,建一座舍饲圈棚,在此基础上实行大面积禁牧,从而做到既有圈定的牧养业基地,又有经济园,实行农牧经结合,既有牛羊可牧,又有经济作物可植,同时减少放牧面积,让草场牧场休养生息。内蒙古杭锦旗的一户牧民,2001年在水利部门帮助下,投资1万多元打了一眼机井,建了一座11吨的小水塔,不仅吃上了自来水,还衬砌了1200米渠道,实现了节水灌溉,种了30多亩饲草料和几十亩经济作物,圈养了150多只羊,原来承包的2000多亩草场实行了禁牧。

第二种是家庭牧场式。通过发展一些灌溉草库伦,实行半舍饲与天然草场轮牧休牧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这种模式近期可能要占多数。各地普遍反映,一个羊单位有一分灌溉饲草料基地,基本上可以解决补饲问题,可以为天然草场的轮牧休牧创造条件。鄂尔多斯市有两个旗(县),由于采取以上两种方式实行禁牧、轮牧,草原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林草覆盖度提高了30%。

第三种是生态移民式。即把生态十分脆弱地方的牧民转移到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从1992年开始建设孪井滩开发区,开发面积13万亩,将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化土地上8000牧民陆续搬迁出来,1.5万平方公里退化草场全部禁牧,三年多时间植被由原来的0.2—5%恢复到5—15%,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4.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最近10年的目标是: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到2010年七大流域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在全国水土流失区基本建立起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过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偏重于人工治理,对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重视不够,尽管做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治理进度缓慢,很难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重要信号。按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投入水平,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加强管理,才有可能尽快改善生态环境。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控制人为破坏和对自然的侵害,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索取。当然,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不是说人在大自然面前就消极无为,人类改善自然的行为就淡化。实质是强调人尊重大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但人类仍然要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与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作斗争,引导经济社会适应自然规律的需要。当前要抓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大力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关键性措施。要围绕治理区水土流失成因,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黄土高原地区,要加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上拦下保,减少泥沙下泄,淤地种粮,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林草上山。

(二)中部粮食主产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加快以节水为重点的灌区改造,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中央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的要求,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要从外延转到以节水为中心的内涵挖潜上来。“九五”期间,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不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而且支持了城市和工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党中央提出的新的治水方针要求,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最近刚刚通过的新水法,把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针对目前全社会节水意识和节水管理工作薄弱,水价偏低,用水浪费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的问题,新水法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而农业用水90%是灌溉用水。因此,贯彻新水法,建立节水型社会,首先要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对通过农业节水措施节约的水资源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利用转让资金继续推进农业节水。按流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以县级为单位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在灌区全面开展“两改一提高”(改造、改革,提高用水效率)工作,加快灌区的节水改造,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适当发展喷灌和微灌。组织农民平整土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提高田间用水效率。缺水地区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要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尽快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农业节水。在旱区要大力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机械,搞好深耕、深松,做好秸杆还田、保水保墒。同时大力推广“坐水种”、“人工点浇”等节水技术。总之,要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中心,按照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原则,采取工程、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综合措施,全面推动节水灌溉工作,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改善服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稳步推进水利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水利现代化代表着中国水利发展的前进方向。通过对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节水工程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将会大大改善受益地区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实力,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将充分依靠和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并与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抗洪实践升华而成的伟大的抗洪精神相结合,成为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水利现代化将为饱受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之苦的人民群众解除忧患。无论是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还是小水电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防洪工程建设,特别是生态系统建设,都直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由于中国区域的广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在全国提出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根据已有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可以提出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但是,这些地区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水利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提出建设和发展水利现代化目标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国情、省情、县情,特别是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千万不能一哄而上,不顾客观实际,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方向要看准,态度要积极,工作要抓紧,但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实现水利现代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各地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现代化水利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同时提出分阶段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指导。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原则是借鉴别人,创造自己。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第三,在发展水利现代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建设和发展。一是正确处理好水利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把水利现代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服从于经济发展大局。二是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并重,一建就管,按照工程良性运行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三是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坚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对区域生态及水资源利用影响较大的骨干工程,同时还要加快其他中小水利设施发展。没有大工程,解决不了防洪保安和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没有中小工程,实现不了优化配置,也难以发挥工程效益。四是正确处理好先进和后进的关系。既要推进经济发达地区起步实施水利现代化,又要抓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利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五是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地方的关系。既要争取国家支持,又要坚持以地方为主、自力更生为主。

第四,要全面探索和研究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对于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尚在研讨之中,尽管各地创造了不少经验,提出了不少说法,但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抄照搬。看到沿海一些省市水利硬件好,就认为这是现代化的标准,就在硬件上单打一,这是不全面的。水利现代化不仅是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软件的现代化,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对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要深入研究,深入探索,全面把握。

最近几年,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辽宁等省市在推进水利现代化,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山东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为增加农业生产后劲和应对入世要求,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到哪里,节水工程就配套到哪里,以调整促节水,靠节水增效益。寿光市60万亩蔬菜全部实现节水化,25万个蔬菜大棚中,1/3采用高标准灌溉技术,部分实现无土栽培,支撑寿光成为全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烟台市在果园和菜园中大力发展滴灌和微喷灌,大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烟台市福山区在草莓大棚和樱桃大棚中应用滴灌、微灌技术后,大樱桃可提前1至2个月上市,价格提高10至20倍,每季仅减少草莓烂果损失就可收回全部工程投资。蓬莱市以喷灌、微喷技术为依托,发展高效果品种植业,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到现在的3:7。浙江萧山靖江镇、义蓬镇等垦区乡镇,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面积种植胡瓜、萝卜等经济作物,由蔬菜食品公司等酱菜生产企业组织统一收购,进行产品深加工,其产品远销日本、南韩等国家,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农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江苏省坚持不懈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使76%的灌溉农田成为旱涝保收农田,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785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常熟市近年来在抓好江河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建成了一大批起点高、质量好、成效显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300多个,出口的农产品有30多种,2001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向应镇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外向型现代化农业园区,采用现代化的喷灌和微灌技术,种植韩国草莓、日本甜玉米和甜瓜、菠菜、葫芦,以及茄子、桔梗和花卉等,产品全部出口,年收入1000多万元。

以上讲的几项任务主要是对全国而言。各地都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准主攻方向。工程性缺水的地方要多建一些塘坝、水池、水窖等水源工程;资源性缺水的地方要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节水措施;易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要搞好水毁工程修复、河道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多修一些防洪除涝工程;水土流失地区要抓好生态自我修复工作,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灌区要抓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灌排标准,建设旱涝保收农田,增加优质粮、棉、菜种植比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总之,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目标来开展工作。近几年,四川在干旱山区搞“治水兴村”;广西在石山区兴建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甘肃、陕西积极兴建集雨水窖;内蒙古在牧区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实行小开发、大保护,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河南、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加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山东、江苏、浙江等省通过水利现代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等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很受群众欢迎。

此外,我想特别讲一下中小河流的治理问题。大江大河大湖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必须明确。但是水灾发生机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今年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砂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以及诱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约占水灾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因此,我们在确保大江大河大湖安全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和中小城市的防洪保安工作。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地在抓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河流的规划和治理。要加强天气预报和山地灾害监测,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精度;要广泛发动群众,加高加固堤防,对河流进行清淤除障,给洪水留足出路,达到人与水和谐共处。要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普及防御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基本常识,让群众了解怎样预防和避险,提高防灾、避灾、抗灾的能力;要加大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

四、关于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对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政策是连贯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鼓励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和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田灌溉等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继续对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配套建设和改造,建设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及旱作节水示范基地”。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和草场围栏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定精神,切实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当前最急迫的事情是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政策精神上来,根据已定规划提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导性计划和实施方案,早部署,早动员。北方地区上冻时间早,施工时间短,更要抓紧时间展开行动。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冬春季农村的中心工作之一,要继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水利部门要主动给政府领导当好参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要注重效益,突出重点,集中多数农民的合理意见要求,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为农民提供资金、材料、设备扶持。要稳定和加强基层水利技术服务队伍,完善抗旱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

(二)各级都要加大投入力度。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最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去年国家通过国债资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多种渠道增加了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仅中央投入就达到了上百亿元,是近年来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一些地区地方财政的投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今年中央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也很大,目前中央投资计划已经下达,各地要尽快落实配套资金,并保证各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利用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积极引导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要统筹安排使用各种渠道的资金,形成合力,保证投资效果。陕西宁强等县把各种渠道的水利资金捆绑使用,效果不错,他们针对近几年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多头管理,工程安排分散,质量标准和资金补助标准不统一,影响投资效益发挥,造成群众纠纷的实际,决定把上级各个渠道下达的建设项目中的水利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交由县水利局统一管理,捆绑使用,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政策补助,统一检查评比,统一验收兑现的“五统一”办法。去年宁强县将上级下达的以工代赈坡改梯资金、扶贫农建资金、流域治理资金和生态建设水利项目资金等共计600多万元全部划归县水利局管理,按照“五统一”进行安排建设,县领导、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和群众都比较满意。

各地都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财务制度。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还是农村集体和农民筹集的资金,都必须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截留挪用。

(三)妥善解决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问题。

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强行以资代劳,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各地要坚决执行。取消“两工”后,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妥善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对此,国务院已有明确规定。今后,凡属于沿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淮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地区,进行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修建和维护,所需资金应在国家和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予以重点保证;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应从地方基本建设计划中安排资金。坚决取消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求农民出资出劳进行配套的做法。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应按照“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属于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但也要明确规定动用期限和数量。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用工,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上限控制的原则,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除此之外,动用农村劳动力应当实行自愿有偿的原则。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总体上讲,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劳投资,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并不是不让农民出工,而是不能再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让农民出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工作方式,通过优惠政策、灵活机制、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流通服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来引导农民自愿兴修水利。山东沂蒙山区的蒙阴县就是通过这几项措施调动了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近几年民营水利发展很快,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加。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动农民适当投工投劳,自力更生改善本乡本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不能算是加重农民负担。这件事从根本上说,是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农民是衷心拥护的。即使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也仍然要在民主协商、大家愿意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群众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是农村的一项长期任务。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注意严格执行政策,讲究工作方法,珍惜民力,保护农民积极性;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保证工程质量,真正让农民受益。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

工程建成后,能不能正常运行,能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分关键。要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发挥工程效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一家一户使用的旱井、水窖等微型水利工程,可由农户自建、自管、自用;小型水利工程可由农民集体决定,采用承包、租赁、股份制或农民经济组织等形式进行管理;较大的集中连片工程,可由水管站管理。水利工程建成后,要按照能够维持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确定水价,向用水户收取水费。要按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规范水费的使用管理,确保用于工程设施的更新、改造、配套和维修;管理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杜绝不合理开支,降低运行成本。

同志们,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各地一定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这件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