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降雨稀少,十年九旱。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281毫米,自产水资源总量295亿立方米,人均1100立方米,耕地亩均378立方米,且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因素。安全的水资源供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节水是解决甘肃水资源短缺的唯一出路。2001年3月,水利部确定我省张掖市为全国首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厅按照水利部党组确定的治水新思路,从“创新机制、改革体制、完善法制”入手,着力推进张掖和全省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一、创新机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首先要通过张掖试点,探索和建立起以经济手段为主的、体现水权、水价和水市场的一系列节水机制。
一是鼓励张掖市进行水权制度改革。我厅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结合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水量统一调度工作,指导张掖、酒泉两市进行省内用水指标的二次分配,确立各县(区)的水量控制指标。通过反复磋商,将张掖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层层分解到了各县(区)、乡、村和各行各业,为实行总量控制和统一调度提供了依据。在对新建张掖火电厂项目的取水审批中,我厅按照用水总量控制的原则,要求张掖市调整用水结构,在行业间调剂用水使用权,经过严密论证,通过压缩西浚灌区部分灌溉面积和利用城市污水两个途径,解决了电厂的取水问题。目前,正在进行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借鉴了张掖市的经验,对石羊河流域上、下游以及武威、金昌两市的各行业用水进行初始水量分配,通过明晰水权,改变过去上游地表水过度开发、下游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局面。
二是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调节水资源配置和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经济手段。近年来我省密切结合甘肃实际,在供水成本、水价和水费计收使用管理方面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价与水费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去年5月,省政府批准出台了《甘肃省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我厅相应制定了《甘肃省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改革后的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构成,体现了水资源的稀缺和商品属性。全省上下全力推进水价改革,水利工程平均水价达到每立方米0.072元,与1995年相比提高了4倍以上。高扬程提水灌区的农灌水价达到每方0.2-0.28元,自流灌区每方0.05-0.2元,农村人饮工程水价1-2元,城市水价达到1-3元。在此基础上,张掖市出台了“农业用水交易指导意见”,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农民可自由进行水量交易,并率先实行水票制。经过推广,目前全省已有27个大、中型灌区进行了用水制度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了水票制。随着水价提高和机制创新,我省供水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三是建立民主协商,用水户广泛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在张掖梨园河、洪水河等灌区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取得较好经验的基础上,我厅在全省灌区以转换经营机制、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把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权交给用水户,并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收缴水费。目前全省已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400多个,形成了用水户广泛参与的新的运行机制,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1988年《水法》颁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到1998年基本实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但是,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和回用等仍然是部门分割管理,加剧了用水浪费。我们按照新《水法》的要求和部里的统一部署,向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转变,重点推进流域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对水资源最为紧缺、水事矛盾也最为突出的内陆河流域,实施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对跨市际行政区域的讨赖河、石羊河,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由省水利厅直属的流域管理局;对不跨行政区域的疏勒河,经省政府同意由酒泉市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局。截至目前,加上国家设立的黑河流域管理局,我省内陆河流域已全面实现了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经过两年多的流域统一管理实践,各流域上下游的用水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水事纠纷明显减少,生态用水有了一定保证,下游地下水的超采基本得到控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1998年,我省率先在古浪县进行了城乡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试点。为了确保张掖市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我厅多次商请张掖市政府结合撤地建市,对市、县两级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截至目前,张掖、平凉、庆阳、甘南4个市、州以及46个县(区)完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占全省县(区)的54%。水务一体化管理,对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缓解供需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水法规政策,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制基础
2000年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作出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决策后,为了保障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顺利实施,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黑河流域水资源及用水状况,制定了“三禁三压三扩”政策,即:禁止开荒、移民和种植高耗水作物;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三禁、三压、三扩”政策,不仅保证了黑河分水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的意见》、《甘肃省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去年省政府批转实施的《甘肃省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在对全省节水现状评估、节水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近、远期的节水目标、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在法规建设上,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甘肃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兰州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水法规、规章,为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提供了法规依据。为了加强节水的宏观控制和定额管理,2001年,省政府批转了我厅编制的《甘肃省县级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要求各地以《报告》确定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为依据,加强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用水审批,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同时,我厅会同标准计量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全省各行业用水定额,将在近期发布试行。今年,省政府还重新修订了《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从过去的每方水0.03—0.06元提高到了0.1—0.3元,提高了3—5倍;同时规定对地下水灌溉以及水力发电开征水资源费。按新标准征收,预计每年可征收水资源费近亿元,其中省级约7000多万元,比现状增加近4倍。
我省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随着各行各业节水能力的增强,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全省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22 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7.8 %,渠系水利用率平均提高了0.5%,净灌溉定额由每亩525立方米降为403立方米,年节水4.68亿立方米,水分生产率达到1.31公斤/立方米。永昌县通过农业节水改造,每年增加城市供水量近900万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金昌市工业用水紧张状况,同时增加水费收入100多万元。在工业节水上,仅电力系统实施的“冲灰水回用”工程,每年节水近5600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全省因实施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废水闭路循环等54项重点水污染治理项目,已产生经济效益近8200万元。
二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河西走廊区通过节水,每年少抽取地下水近7000万立方米,减缓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地表植被的退化,并为种草种树提供了水源。而且,工业和城市生活每节约一方水,就可少排放半方废污水,相应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我省一家军工企业,过去年取水量高达2600万立方米,生产用水基本没有循环使用直接排入河道,成为黄河兰州段的主要污染源之一。2001年,在我厅的指导下对该厂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年取水量降至不足400万立方米,生产用水实行闭路循环,几乎达到了零排放。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尝试,我们认识到:
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坚持节水与经济发展相统一。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限制经济的发展,而是把节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达到节水和发展双赢的目的。
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坚持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相统一。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和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达到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的双高目标。
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坚持水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相统一。既要充分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要充分考虑水的商品属性,建立水权、水市场制度,实现水利良性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水和体制机制创新相统一。既要建立健全水法制体系,又要坚持不断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合理的价格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坚持水利部门主抓和全社会支持相统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牵动着社会各个环节,单靠水利部门一家无法推进这项工作,必须要形成政府推动、水利部门主抓、全社会支持、用水户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才能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在甘肃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保障和必由之路。因此,只有下大力气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在全国走到前列,才能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支撑。下一步我们的具体打算是:
1、要按照《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加强指导,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
2、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在及时总结和推广张掖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先期抓好陇西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从明年下半年起,在14个地(市、州)各选择1—2个县(区)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争取在3年内全面铺开。
3、继续加强宣传动员、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一是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氛围;二是在张掖市试点探索水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全省的水权交易规则,规范和完善水权交易机制;三是按照省人大立法计划,加紧制定甘肃省节约用水条例。
4、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水务体制改革。对已经成立水务局的市、县,要按照现代水利的要求,全面履行水务管理职能;对尚未成立水务局的,要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争取在今后两年内全面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