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5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全国水资源工作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会交流发言
张掖市市长田宝忠:探索节水型社会途径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3年10月15日
  甘肃张掖市人民政府     田宝忠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0/16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就我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作一简要汇报。

一、从实际出发,理清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靠合黎山与内蒙古接壤。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26万人,耕地390万亩,有汉、回、藏、裕固族等26个民族。张掖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素有“金张掖”之称。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6:31:33,地方财政收入3.40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09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60元。

张掖市地处黑河中游,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和89 %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在这里,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水是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基本依靠。计划经济时代,我市以全省5%的耕地完成了35%的商品粮生产任务,创造了农业经济的辉煌,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也形成了张掖农业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的现实。二十世纪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加、气候的变化,黑河流域出现水资源紧缺和生态失衡的危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1年2月,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实施黑河近期治理,确定用3年时间实现当黑河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向下游下泄9.5亿立方米的分水方案,对张掖提出了新的考验:一是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全市水资源总量26.5亿立方米,人均1250立方米、亩均511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预计到2015年,人均水量将降为10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二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张掖在黑河流域的用水量达83%,而生产和生活用水占用水总量的92.7%,生态用水只占7.3%。生产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造成了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三是完成分水任务与区域发展用水之间的矛盾。黑河分水方案要求张掖新增下泄量2.55亿立方米,意味着张掖必须削减径流引水量5.8亿立方米,相当于60万亩耕地失去水量依靠。如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道路,是摆在张掖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严肃的课题。

面对张掖发展定位的历史性抉择,全市上下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引导各级干部群众重新审视市情、县情,跳出张掖看发展,跳出黑河看大局,把黑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摆在西北乃至全国生态系统恢复和国防建设、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的战略大局中审视;放在关系张掖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126万人民长远福祉的现实要求上谋划;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去理解,从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近期内从外流域调水不现实,过度压缩经济发展用水不为群众所接受,就水论水路子越走越窄。必须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做文章,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上找出路,在转变用水观念、改革管理体制上下功夫,争取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完成黑河分水任务“双赢”的目标。

就在我们苦苦思考、艰辛探索的关键时刻,水利部领导多次来张掖视察,对黑河近期治理进行了有力指导。特别是水利部汪恕诚部长2001年4月来张掖视察,明确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节水与发展“双赢”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历史的实践充分表明: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水利部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水权理论,为我们这样的资源型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紧缺矛盾,长期稳定落实国家确定的黑河分水任务,加快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是我市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和契机,不仅符合张掖的实际,而且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从张掖的实际看,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以90%的水资源换取了42%的GDP;而工业用不到3%的水产出了29%的GDP。构筑节水型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也是加快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治本之举。张掖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水与土地的生产能力高度关联,直接关系着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符合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占总人口80%以上农民利益的根本体现。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基于上述考虑,市委、市政府初步确定张掖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本思路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揽全局,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明晰水权,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经济结构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实现全社会用水的高效合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途径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从明晰水权入手,着重改革张掖水资源传统管理模式、配置方式等,边实践边探索,积极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系、经济结构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1、全面开展管理体制改革,构筑以水权为中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以此来调整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制度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们着重进行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设。

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制定规划,建立制度保障。我们编制了《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配置方案》,并组织各县区和各主要灌区编制各级水资源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节水畜牧业发展规划及草原生态保护规划》等产业规划,以及工业、城市生活和生态等行业节水规划及用水定额指标;出台了《张掖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实行以节水定产业、以节水调结构、以节水促发展。二是明晰各级水权,层层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将全市用水权总量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镇)、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同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水资源的需求,明确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总量和比例,从而在行政和行业两个层面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总体调配权和各行业对水资源的有限使用权。三是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结合撤地设市和政府机构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各级水利局组建为水务局,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从2002年冬季开始,张掖市区逐步关闭各单位的自备水源,统一集中供水;对工业和城市用水实行定额管理;编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并开工建设日处理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将其作为张掖火电厂的循环冷却用水。

市场引导。为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益的产业流转,我们在明晰水权、实施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编制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促进高效用水为前提,核算水利工程供水成本作为基本水价。对用户之间的水量交易价格原则上随行就市。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培育水市场。出台了《张掖市农业用水交易指导意见》,政府对交易价格予以指导,规定农业用水交易价不超过基本水价的3倍,工业用水交易价不超过10倍;对未实现交易的结余水量,由水管单位按照基本水价的120%回购。三是实行“水票制”,水票是水权、水量和水价的综合体现。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凭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

公众参与。就是把民主政治的思想贯穿到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多部门协作制度。在市、县(区)两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办公室,确立了各部门协作制度和分工责任制,编制各类专业规划并与水资源配置方案相衔接,确保水资源总量控制方案的落实。二是建立各级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水权配置到村一级,为集体水权。村级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农民用水者协会,将水量配置到户,并负责田间工程管理维护、水费收缴、水事纠纷调处及渠系内部水量交易管理等涉水事务。三是建立水利信息社会公布制度。水利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水资源状况、供需预测、水价信息、灌溉进度以及黑河分水情况等,促使社会各界成员关心、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上述运行机制已在临泽县梨园河、民乐县洪水河、甘州区盈科、高台县骆驼城等大型灌区以及山丹、民乐两县的一些中小型灌区全面实施。目前,全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已由先期试点转入全面实施阶段。计划在2003年10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各级水资源配置方案、用水户协会组建等;11月份配水到户、核发水权证;从2004年春灌开始全面按照新的用水制度开始运行,到2005年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雏形;2010年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框架。

2、实施三大战略,构筑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是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治本之举。我们主要抓了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的实施。

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挥我市水能、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做好电、煤、钨三篇大文章。装机120万千瓦、投资55亿元的张掖火电厂经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正式开工建设;黑河中上游8个梯级电站装机总容量可达到100万千瓦以上,目前已建成1个、开工2个;加上后续开发建设的120万千瓦火电二期项目,水、火电装机总容量可达360万千瓦。与火电厂建设相配套的花草滩和平山湖煤矿,煤炭储量分别达1.2亿吨和3亿吨,目前正在钻探,前景看好。储量43.6万吨的肃南特大型钨矿今年完成采、选矿场建设,明年起陆续开展深加工。电煤钨三大资源开发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4.5亿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工业短腿的局面。同时,坚持每年兴建15个左右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中型项目;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小项目建设,形成具有张掖特色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围绕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三禁”政策(禁止开荒、移民和种植高耗水作物),三年压缩水稻10万亩,带田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71万亩,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由2000年的粮经58:42调整为2003年的粮经草26.5:61.5:12。重点建设草畜产品加工、种子加工、果蔬产品加工和轻工原料加工四大龙头企业群体,带动全市种植结构调整,力争到2010年建成“五个一流”的农产品基地,即100万亩制种和30万吨种子加工的农作物制种基地;100万亩优质牧草、50万吨草产品和80万头(只)畜产品的草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00万亩优质蔬菜和20万吨加工转化的脱水菜生产基地;30万亩番茄、酿造葡萄和20万吨加工转化的番茄、酿造葡萄生产基地。

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建设全省一流中等城市的目标,突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将张掖城区面积扩大1倍,达到40平方公里;加快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企业开发区和建制镇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为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以有效减轻农业和土地对水资源的压力。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必须有配套的工程设施作支撑。我们紧紧抓住黑河治理的历史机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输水设施建设。结合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001—2002年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改建干支渠617公里、斗渠308公里,新打机井326眼,旧井改造550眼,完成田间配套43万亩。计划三年治理后使干、支、斗渠的衬砌率提高到70%、60%和50%。

加强量测水设施建设。地表水干、支两级渠道安装自动测水仪,斗渠建设量水堰,机井配装水表,在大型灌区建设量水监测控制中心。

加快骨干调蓄工程建设。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总体框架下,计划2004—2010年在黑河干流兴建骨干调蓄工程,对现有的62处引水口门进行归并和改造,并实施河道整治,建设黑河水量水质监测和管理调度系统,全面提高水量统一调度监控能力,彻底改变黑河分水主要依赖“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行政强制手段进行的现状。

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和建设。从1980年开始在祁连山区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实施天然林封育工程,并在祁连山保护区完成人工造林5万亩,森林综合培育9.5万亩。积极组织实施祁连山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2至3年时间,对居住祁连山深山区的1.65万牧民全部进行搬迁安置。近两年来在浅山区和灌溉农业区完成生态退耕71万亩。

狠抓各项节水技术推广。大力引进抗旱新技术、新品种,在井灌区建成以管灌、滴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面积18.42万亩,正在进行40.5万亩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发展低耗水型工业,积极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和循环用水、中水回用、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今年开工的张掖火电厂,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中水回用技术。新建宾馆、饭店、公共设施和住宅,按照规定配套中水回用和节水设施;城市园林绿化选种耐旱品种,采用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

三、注重实效,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我市通过两年多来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为完成黑河分水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在水量控制工程不配套的条件下,连续三年完成了国家确定的黑河分水任务。特别是2001年,我市在遭受60年不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责任,建立了水情会商、行政指挥、业务调度、纪律监察相配套的黑河分水调度指挥体系,牺牲秋田最后一次灌溉,先后两次采取黑河全线“统一闭口、集中下泄”的调水行动,终于将水送到了额济纳旗达莱库布镇。2002年我市组织实施了5次统一调度,历时100多天,7月17日将黑河水送达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形成水域面积23.66平方公里。今年8月14日,再次使黑河水到达东居延海,9月24日,黑河水流归干涸四十多年的西居延海,可望全面完成国家确定的分水指标。

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2000年以来,我市在逐年加大水资源削减幅度的前提下,主要依靠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耗高效产业,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幅度达到100—150元以上。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两年的工程建设,使渠系水的利用率由50%提高到60%,年可节水10.15%。通过实施三大战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2∶29∶29调整到36∶31∶33,单方水的GDP产出效益逐步提高。

增强了全民参与意识。由于明晰了水权,一个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的局面正在我市范围内形成,特别是过去因灌溉用水所引发水事纠纷明显减少。尤其是实行定额水价,允许水量交易后,农民象珍惜自己财产一样珍惜自己的水权,千方百计节水,千方百计调结构提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减少,关心水、珍惜水、爱护水利工程设施正在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我市实施黑河治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温家宝总理批示:“黑河综合治理的第一步走得很好,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走出一条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我市在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途径的过程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全民动员、转变观念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前提。作为一种以节水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民众的参与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唤起全社会珍惜水、节约用水的强烈意识,把节水实践变为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实际行动,把节水型社会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有基础。我市在实践中高度重视思想意识的革命和建设,把动员全民、转变观念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先从领导层入手,逐步向基层和广大群众推开,较好的实现了群众意愿和政府意志的有机结合,从而转化为社会意志,极大地促进了用水观念的转变,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构筑以水权为中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将节水变为用水户的自觉行为,单靠政府号召和宣传是不行的。要从根子上解决利益驱动问题,将用水户的外在社会成本转化为内在的个人利益,形成节水的动力。这就需要从一系列规划入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各方面的作用,探索完善水资源管理运行模式,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构筑以节水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实践中我们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并把民主政治的思想贯穿到机制建设全过程,推行公正透明、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参与式民主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尊重他们的实践创造,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为节水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推进节水型社会实践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用水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实现节水和增效的关键。我们坚持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揽全局,全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跳出农业抓农业,“反弹琵琶”发展农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提升农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减轻农业和土地对水资源的压力,推进用水结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了水资源产出效益的提高。

4、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保障。水权分配、水量配置及节约水量的储存需要通过调蓄、输水、监测、控制等水利基础工程来实现,工程建设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我市通过三年黑河治理工程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水的损耗,保证了水量分配的公正合理,提高了水的供给保证率,并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入,完善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必将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保证。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提高、积累、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思考和探讨。今后,我们将针对试点过程中在水资源配置、水价形成、水权交易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大试点力度,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创新提供思路和试点经验;进一步探索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培育跨灌区、跨行业水量交易;要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搞好水资源调蓄系统、水量观测和计量系统、信息化调度决策系统建设,为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