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蓝,野青青,河渠成网,阡陌纵横,瓜果飘香。金秋九月,在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甘肃省张掖市,到处是丰收在望的美景。种田,首先得考虑是否节水
“不是搞节水试点,我们不会有这样的好年景”!在临泽县梨园河灌区,兰家堡村村民兰吉光指着大田里清一色的制种玉米告诉记者:“这种玉米的收入,要比小麦或普通玉米高一倍。”
“不光是收入多,你看,这种玉米秆儿低,耗水量少。现在我们种庄稼,不光考虑挣钱,还看是不是省水”。同时还是兰家堡村农民用水协会副会长的兰吉光介绍,梨园河灌区将水库水量分给各乡镇、村组,各村组的农民用水协会再将各村的用水量分配到各农户,各农户拿钱买回相应的水权证。在配额内用水,只要拿水票买水就行了。超出配额,就得买高价水。
梨园河水管处主任张兆新提供了这样一个数字:改革水权制度之后,农民节水意识大大提高,每年节水250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减少水费7元。同时,还大大促进了多年无进展的农业结构调整。两年来,灌区减少高耗水作物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作物4.6万亩。
据张掖市水务局介绍,在过去两年内,张掖市压缩水稻和其它高耗水作物4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71万亩;建成高效节水型制种基地、牧草基地、蔬菜基地、轻工业原料基地215万亩。仅种植业一项,全市比2000年少引黑河水9800万立方米,新增黑河向下游泄水3900万立方米。今年,张掖将剩余的1.6万亩水稻全部压缩,从此告别种植水稻的历史。
节水,是不得已的选择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滋养出的一片绿洲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古灌溉农业发达,素有“金张掖”之称。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成倍增长,耕地的急剧扩大,张掖成了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地破坏了生态。
更为严峻的是,在黑河哺育张掖的同时,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绿洲过去40多年内从6940平方公里急剧萎缩为3328平方公里,黑河尾闾湖泊、西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周围的胡杨林大片大片地枯死,由此产生了一个200平方公里的新沙尘源地,直接影响西北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2002年3月,国家水利部确定张掖市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根据国家确定的黑河分水方案,张掖要在现状用水量中拿出5.8亿立方米,才能保证完成向下游的分水任务。这意味着张掖要削减23%的用水总量。
“对于水资源本就短缺的张掖来说,节水成了不得已的惟一的选择”。张掖市市长田宝忠深感责任重大:“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通过试点,国家希望我们走出一条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我们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实际上,张掖缺水,不仅体现在供求矛盾突出上,还有时空分布不均、用水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目前,全市62%的国土面积为水土流失面积,60%以上的草原呈现为荒漠和半荒漠,沙漠戈壁面积达1000万亩。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环节搞节水,而必须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田宝忠说。以此为指导思想,张掖市积极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等三大战略,全面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开展以水权为中心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构筑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根据国家分给张掖的6.3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市里将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乡、用水户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实行城乡一体,总量控制。在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过定额累进加价。同时,将民主政治的思想贯穿到水资源管理的全过程,逐级成立用水协会,并鼓励进行水权流转,农业灌溉用水全面实行水票制度,节约下来的水票可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向高效农业等产业流转。
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张掖市依托丰富“电、煤、钨”资源,强力解决工业短腿的现状。目前,总投资55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张掖电厂已开工建设。在去年建成5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开工建设了14个、建成投产10个工业项目。
自国家实施黑河调水方案以来,张掖市累计向下游输水22.5亿立方米,连续3年完成黑河水量调度任务。干涸了10年之久的居延海从去年起,开始重现当年“碧波荡漾,波涛滚滚”的壮丽景观。
通过2年的节水试点建设,张掖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8%和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2元。明年,张掖将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的雏型;2005年,将基本形成节水型社会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