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11日,汪恕诚在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处理好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关系,突出生活用水。我看过一个材料说:现在有很多老百姓吃水要跑几十里路去挑水。新中国已经成立50周年了,人类已经进入新的千年了,连吃水的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再不解决真是说不过去。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我想在处理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关系时,要突出生活用水。我们应下决心在一定时期内,把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全部解决。”2000年2月28日,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报告中要求,“抓紧制订力争三年解决2400万群众饮水困难的实施计划,为根本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奠定基础”
2000年6月,汪恕诚提出水利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饮水保障。如果人们连水都喝不上,还谈什么水利工作?水利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人的喝水问题,而且应该是干净的水。饮水安全在世界上都是作为第一位来考虑的。饮水保障问题在中国,大体说还有2400万人的饮水问题没有解决。饮水保障不解决,还谈什么社会发展,什么脱贫致富,什么节约用水、环境水利?这些全都是空谈。因此,社会对水的第一需求是饮水保障。第二个层次是防洪安全。如果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人民整天在洪水威胁之下,谈什么经济发展?因为防洪安全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一个层次讲的是生命,第二个层次讲的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防洪安全问题在世界上都很重视。我讲的资源水利的7个方面,防洪也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水利连应能抗御的洪水都抗御不住,别的高谈阔论还有什么用?第三个层次是粮食供给。作为国家来讲,保障粮食安全是水利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位美国人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讨论中国的淡水资源能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16亿人口的粮食生产,中国能不能自己满足。该文章的结论是中国水资源的状况不可能满足16亿人口粮食生产的要求,那么这就会引起危机,必须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因此,粮食供给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第四个层次是经济发展。经济用水,就是说人们在吃得饱的情况下,在满足粮食供求关系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城市水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对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利工作要在水的量和质上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生态环境。在社会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用水、环境用水的要求也提出来了。但人们往往在发展经济用水的时候,不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结果造成水质污染。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都是以牺牲环境,占用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来满足经济用水的需要的。一在北京市、上海市为什么把环境水利摆在第一位?因为它们的社会与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防洪问题基本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有保障了,经济用水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2003年1月16日,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按照1993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册的饮水困难人数共有2400万。去年中央安排的35亿元投资完成后,规划内超过80%的人饮困难将得到解决,剩余460万人将在今年内解决。由于人口增长、水源条件变化等原因,目前全国实际饮水困难人数远大于1993年的规划数字。在今年完成解决2400万人饮水困难的任务后,各地要继续把解决剩余的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中央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按温副总理的要求,‘下决心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这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加强项目管理,按照规划将解决饮水困难的人口落实到村组或农户,并建立名册,作为安排项目和资金的依据。要加强规划设计,确保群众饮水水源可靠,工程措施可行。”
2003年1月16日,汪恕诚在第三届世界水论坛“水、粮食和农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农村供水工作“要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完善村镇供水设施,2005年前基本解决现有的21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10年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三分之一。”
2003年5月28日,汪恕诚在黄骅市利用微咸水淡化技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情况的调研报告上批示,“此技术可在全国推广,但注意要运用市场机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