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水利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湖北省漳河灌区:狠抓灌区改造建设 促进灌区体制改革
  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3/11/17    

一、基本情况

漳河灌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西部,库渠工程1958年动工兴建,1966年基本建成并全面发挥效益。漳河水库是灌区主要补充水源,总库容20.35亿m3,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7.37万hm2,地跨荆门、荆州、宜昌3市,是一项跨流域引水灌溉的大型工程。经过近40年的持续建设,灌区渠道按总干、干、支干、分干、支、分、斗、农、毛等9级渠道布设,共13990条,总长7167.56km,其中总干及干渠6条,各类大小建筑物16061余座。

漳河灌溉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累计向灌区提供工农业及城镇生活用水200多亿m3,为灌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灌区粮食、棉花、油料年产量逐年增产,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运行40多年来,漳河灌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投入,灌溉功能逐年衰减,各级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渠坡坍塌,滑坡时有发生。渠系建筑物不配套且老化严重,输水损失大,渠道水利用系数及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制约了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发展,1996年以来,国家加大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力度,为确保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项目建设情况

1.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统一要求,管理局委托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漳河灌区进行了总体规划,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05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灌溉定额按水稻浅灌适蓄和“浅、薄、湿、晒”两种灌溉制度方式分析计算;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分期实施后,灌区将恢复原有灌溉面积。

2.项目建设管理

(1)资金情况

漳河灌区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计划是湖北省计委、水利厅联合下达的。截至目前,共下达投资计划5763.54万元,其中中央2570万元,地方配套3193.54万元,共按五期分期下达实施。除2002年度项目在建,其余年度项目已经完成,共计完成投资5083.9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70万元,地方配套2513.92万元。资金管理由灌区项目财务设立项目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严格工程款支付,保证专款专用。年度灌区续建与节水工程竣工验收前,委托地方审计对财务竣工决算进行审计,保证了工程投资的健康运行。

(2)灌区续建与节水工程项目完成情况

1996~2001年完成渠道衬砌48325m,兴建挡土墙1935m,渠系建筑物维修配套311处,分水闸、节制闸兴建维修改造11座,修建测流设施19处,渠道“三度”达标30.3km。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52.36万m3,石方2.22万m3,混凝土7.88万m3。

(3)项目建设管理

为了搞好漳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管好用好每一笔工程资金,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局积极推行“三制”建设管理模式,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为适应灌区项目建设连续性及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化要求,管理局组建了漳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办公室,履行项目法人职责。项目办公室负责所管项目的设计、立项、计划审批、资金筹措、招标、资金拨付、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全面的建设管理工作,灌区续建工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井然有序,进展顺利。

实行招标投标制。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中为了确保工程高速度、高质量完成,管理局对所有土建工程项目都采取了招投标方式选择施工队伍,在施工队伍的选择上,为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坚决禁止资质不合格的施工队伍参与竞标和进行施工。由于把关严格,施工队伍力量强,施工的质量都能达到设计要求。五期年度项目共组织4次15个标段的招标,参加投标的单位有荆门水利水电建安公司、漳河水电工程公司等共计8家。

强化工程建设监理,狠抓工程质量。项目办公室委托湖北华傲水利水电咨询中心和湖北江海土木水利水电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施工监理,明确了项目监理负责人和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吃住在工地,实行全过程旁站式监理,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坚决予以返工。建设监理机构负责按施工合同对施工进行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施工质量及工程进度。监理机构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质量控制办法与控制标准,并严格按工序进行验收,做到了资料有据可查,质量不留隐患。

3.项目效益情况

漳河灌区建设项目是按年度可行性研究范畴编制分年度实施方案进行建设的。经过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达到了设计标准。从工程运行情况看,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解决了衬砌渠段的防渗、漏水问题,糙率大大降低,加快了各级渠道输水速度,提高了干渠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2提高到目前的0.40。项目效益主要表现在:

(1)灌区项目实施后,减轻了灌区防汛压力,减少了防汛抗灾的投入

灌区续建配套以前,每年滑坡、塌方、涵闸穿孔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灌区每年滑坡达11次,渠道塌方25处,涵闸管穿孔抽筒有近20处,按照恢复和处理这些险情计算,每年可节省投资近200万元。

(2)渠道整治后工程运行良好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

渠道建设任务主要对总、二、三、四干渠进行了渠道整治,由于各干渠原设计过流能力日益下降,经过实施后运行实测,总、二、三、四干渠过流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灌溉输水历时也缩短较多。由于过流能力得到提高,过水流速增大,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0.46万hm2,改善灌溉面积1.54万hm2。涵闸经过整修,易于管理维护,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灌溉水分生产率是综合反映灌区农业生产、灌溉工程状况、灌溉管理水平及单位水量投入的农作物产出效果,第一阶段(1966~1979)灌溉水分生产率为0.81kg/m3,第二阶段(1980~1995)灌溉水分生产率为1.28kg/m3,第三阶段(1996~2002)灌溉水分生产率为2.46kg/m3。第三阶段灌溉水分生产率比第二、第一阶段分别增加了0.92与2.04倍。

(3)灌区农民收入增加,管理单位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灌区采用“薄、浅、湿、晒”间歇灌溉模式,跳出了传统的长期淹灌旧模式,农民获益匪浅。以第二、第三阶段的实际灌水量与水价政策分析,第三阶段比第二阶段减少水费支出97.44元/hm2。在三个阶段中,除农业灌溉外,其他兴利项目供水量(发电、城市工业与生活等)第一阶段年均供水量0.18亿m3,第二阶段年均供水量1.87亿m3,第三阶段年均供水量4.72亿m3。第三阶段比第二、第一阶段分别增长了1.52与25.2倍。其他兴利项目供水收入:第一阶段为17.8万元,第二阶段为256.4万元,第三阶段为1816.2万元。第三阶段比第二、第一阶段的其他供水收入分别增长了6.1与101倍。第一阶段中,农业灌溉供水比重占97%,第二阶段占62.7%,第三阶段占27.8%,说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库供水已从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朝多目标供水方向发展,供水结构更趋合理。同时也说明了在相同来水量情况下,管理部门在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调度等措施,不仅提高了灌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管理单位自身也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4)增强了水库抗旱能力,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在水库调度中,农业灌溉用水一直处于优先保证的地位。如1999~2001年灌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连续3年干旱的情况,水库电站为保证灌溉需要减少发电用水量,其自身经济损失近1200万元。而灌区由于有漳河水库作保障,在罕见的连续3年干旱情况下仍获得了大丰收。与历史上曾出现的1976~1978年连续3年干旱情况相比,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40%左右,而水稻产量却相差不大。后者曾出现了连续3年抽死水抗旱的情况,这充分说明水库抗旱能力得到了提高。一方面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改善渠系工程条件,减少了“跑、滴、漏”现象,减少了输水时间,提高了供水质量。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不足75%提高到80%。另一方面,在兴利调度中,注重优化调度合理调度,避免了发电与灌溉争水的问题,在水稻灌溉中推广了间歇灌溉等一系列节水措施,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量。

(5)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灌区渠道穿过荆门市城区,通过节水工程项目,结合城市建设改造,进行了6km渠道封盖工程,使整个城区的环境明显改善,并为工业的引资环境及渠道周边房地产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按照荆门市扩大城市规模和城南新区的规划,在总干渠上建起了第三水厂,日供水规模20万t,目前已达日供水11万t,不仅满足了城市生活用水需要,同时满足了城区生态用水需要。近年来水库为城市用水环境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到城市经商,到水库参观游览的人数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灌区改革情况

漳河灌区借鉴国外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成功经验,在漳河灌区范围推广了农民用水者协会,采取“供水单位+协会”的自主管理模式,从增强水管单位的活力、促进水管单位良性运行、确保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地方领导高度重视

在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过程中,管理局利用各种机会,向各级政府宣传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好处和意义,使他们认识到组建协会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水事纠纷、减轻政府工作压力、有利于节水等诸多好处。因多方汇报、做工作,借2002年的农村税费改革契机,荆门市政府出台了《荆门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针对农民用水者协会出台的管理办法,同时组织召开了荆门市、县、区各级领导关于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专题会议,对推动荆门市及漳河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2.认真总结经验,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

1995年6月漳河率先在全国组建第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时间已过去8年,管理局对协会在组建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省水利厅一同编制了《灌区用水者自主管理探索与实践》一书用于指导各级组织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各项实际工作。

3.大范围推广协会管理模式

全灌区目前农民用水者协会涉及灌溉面积约4.07万hm2。各协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分灶吃饭,自收自支。通过近几年的运用实践,各协会运行良好,该组织由以前的农民身份的被动管理变为现在的主动管理,运行体制及机制发生重大转变,灌溉效益明显加强。

4.改善灌区工程维护条件

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保证灌区灌溉用水的正常运行,按协会章程加大了对灌区工程的维护力度,改善了灌区用水条件,确保了灌区良性运行。

5.减少收费中间环节

漳河灌区在组建协会以前水费主要以乡镇代收为主,这种收费方式易于搭车收费,中间环节多。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后,由于合理划分了用水单元,灌区用水直接对农户,水费收取也直接针对农户,减少了水费计收环节,杜绝了搭车收费现象,也更适应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形势。

6.在灌区进行了管养分离试点

管理局选择漳河四干渠为管养分离试点单位,将四干渠龙泉管理段管辖的城区渠段纳入管养分离试点,2002年城区渠段原有养护职工9人,通过设定养护岗位,职工进行公开竞争上岗,养护人员由原来的9人减至6人。竞争上岗后,管理处及段按照制定的《四干渠工程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按月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进行奖惩,通过前后比较,该段养护工作较以前有较大的改善,渠道断面完整,建筑物完好,水上漂浮物明显减少。同时经过一年的试点,段年内减少支出近3万元。试点的探索为水管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