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召开的这次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是国务院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今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旱灾害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是近几年所少有的,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基本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和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针对全国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都大幅度增加水利的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五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2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1163亿元,农民群众投资1302亿元,投劳380多亿工日,完成土石方529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788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亿亩,解决了5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实践证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为:农村大量中小河流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治理,排涝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不配套,洪涝灾害依然频繁;已建的水库、灌区和供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灌溉用水浪费严重,一半以上的耕地是“望天田”,远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水资源供需形势日益严峻,干旱缺水已成为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水土流失加剧,水污染严重,北方地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牧区草原急剧退化、沙化,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农村还有1000多万人存在饮水困难,3亿多人面临饮水安全问题等等。有许多问题在今年部分地区遭受的水旱灾害中得到了充分地暴露。
目前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小康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水利就成为新形势下的一个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二是党中央决定从2000年起农村实现税费改革并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严禁以资代劳,这使农村水利投入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地方因财力紧张,没有按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要求,将必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基建计划,致使投入锐减。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的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比较效益一时有所下降,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积极性不高,对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同时,部分基层干部对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不搞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必干预,对组织群众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畏难情绪。这些情况充分地表明,我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才能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二、与时俱进、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温家宝总理最近强调:“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狠抓落实。要把中央关于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政策原原本本告诉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保护、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他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我国的一个好传统。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逐步取消‘两工’,并不是要丢掉这个传统,而是采取一事一议,让基层干部学会用民主的办法来搞这些建设。只要坚持民主自愿,不搞强迫命令,注重坚持实效,不劳民伤财,农民是愿意投工投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我们要调动和保护好农民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今年5月22日回良玉副总理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汇报》上批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既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新阶段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明确建设重点,广辟投资渠道,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指示,为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精神上来。今冬明春,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根据各地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要围绕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搞好生态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建设抗旱水源、牧区水利、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和雨水利用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建立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牧还草的水利保障体系;中部粮食主产区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搞好田园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搞好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改造,治水改土,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排涝标准,建设功能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围绕经济开发、农业结构的调整,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调整好水系,搞好现代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各地特色的现代化农田灌排体系、高标准农村供水体系和优美水环境。具体来说,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水毁工程修复和抗旱工作。在洪涝灾区抓紧进行堵口复堤、应急排涝和灾后重建工作,确保灾区社会稳定和明年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在干旱缺水地区加强各类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水利设施整修配套,千方百计增加蓄水和抗旱能力,研究制订抗旱预案和应急调度方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二是抓好以治淮工程为重点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进行大江大河的防洪工程建设,仍然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针对今年淮河流域遭遇严重洪涝灾害的实际,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治理淮河的投入力度。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千方百计落实好毛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提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指示。淮河沿岸各地,在抓好大的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大中小配套。没有大的解决不了安全,没有小的,发挥不了效益。
三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步伐,在加强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的同时,注意田间配套节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管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加强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全面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力争到2010年,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全国灌溉面积达到9亿亩。
四是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争2005年底前,基本解决现存的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饮水困难已基本解决的地区,着力解决饮水水质问题,力争“十一五”期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氟砷病改水、苦咸水等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供水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五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建设。抓紧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力争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十五”新增水电装机243万千瓦,解决1100万农民生活燃料的任务。加强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水电,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边远地区1055万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
六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兴建淤地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七是加强牧区水利建设。要根据牧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加快灌溉饲草料地建设,通过禁牧、轮牧、休牧,促进“退牧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力争到2010年,全国新增饲草料地灌溉面积3800万亩,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溉饲草料地800多万亩,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水利支撑体系。2004年我们计划重点在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青海三江源区等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先期开展牧区水利建设,新增灌溉饲草料地90万亩,使3600万亩天然草原得到有效保护。
八是加强排涝设施建设,提高排涝减灾能力。在低洼易涝区结合水环境整治,开展系统的排涝设施建设,在南方河网圩区加快进行农田排涝设施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好排涝泵站的问题,力争到2010年,完成350座老化大型泵站和1500座中型老化泵站的更新改造。九是开展雨水集蓄利用,解决干旱地区群众基本生计问题。力争到2010年,在西北、西南、华北年降雨量大于250毫米的地区,新建集雨工程1700多万处,使项目区人均拥有半亩到一亩稳产高产基本口粮田,稳定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和温饱问题,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2004年计划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200万处,新增蓄水能力2亿立方米,除解决项目区农村饮水困难外,发展补灌面积350万亩。
为做好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充实和加强农建工作队伍,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各地农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
二是搞好技术服务。各级水利部门要协助各地抓紧制定和完善农建规划与实施方案,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为各地农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加大农村水利的投入。要把农村水利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逐步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是深化水利改革。在积极实施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全面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
五是加强政策研究。要积极深入地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新思路、新举措,提高工作的政策水平和法制化水平。
六是改进工作作风。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指导和服务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