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我省的水利工作和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以水利快速发展为支撑,促进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以上,估计今年可达到13%,农民收入也保持较高增长,估计今年可达到8%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把水利当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利建设是分不开的。前5年全省共投资400多亿元,先后建成了沿海千里标准海塘、钱塘江千里标准江堤、千万亩标准农田、千里城市防洪干堤、杭嘉湖地区太湖治理工程等一批水利骨干工程,成效十分显著,不仅在防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上百亿的直接减灾效益,而且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效益、社会稳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区域特色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势头强劲,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我省水利建设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四个突出”。
“一个中心”:
就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把水利工程建成“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每个项目都体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比如长期经受台风灾害的沿海地区,标准海塘建成后,真正成了当地的“生命线、致富线、发展线”。由于水利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收到了“聚全民之心、举万众之力、集全社会之财”的效果,全省各地出现了水利建设“越搞越有效,越搞越想搞”的可喜局面。
“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领导负责。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省建立了水利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库保安责任制,省、市、县主要领导签订水利重大项目建设责任状,重点督查并作为政绩进行考核。对搞得好的给以表彰,搞得不好的给以“摘帽”。今年以来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亲自带队,分别对水利工作进行调研。省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省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了水利工作专题汇报,研究确定了浙江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近期的主要任务。各级党政领导对水利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都亲自调研,亲自部署。
二是突出机制创新。适应浙江经济多元化、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探索形成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新机制。在财政对水利的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利用市场筹资也大幅度增加。在水电、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实行股份制筹资的同时,其他水利项目利用民间资本的比重也有较大提高。
三是突出规划引导。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省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水利规划,全省8大流域规划已编制完成,规划既体现自然规律,又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省长为主任的浙江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凡是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上。
四是突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在落实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专业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对重大项目随机抽样,在新闻单位和群众现场监督下进行彻底的质量检查,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尽管这几年是我省水利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是我省水利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的问题仍然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水“多不得、少不得、脏不得”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发展来看,城市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已进入一个快速的增长期,区域性缺水情况将加剧。保障农业用水的难度也会增大,农田水利设施还比较粗放,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要求,不适应农业用水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和资金筹措的政策意见。今后5年我省要实施“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等一批防洪排涝、水源和引供水、水环境治理重大项目,水利建设的总投资将达500多亿元,努力建设高标准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二、以建设万里清水河道为契机,推动农村水利上新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河道淤积、行洪不畅、水体污染,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不仅影响防洪排涝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要求更高了,对农村水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了,农村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我省全面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万里清水河道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这是传统农田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转变的新起点,是推动农村水利上新水平的重要工作。
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投资250亿元左右,综合整治1万公里河道,恢复和强化河道综合功能,改善水质,美化环境,形成较为配套完善的防洪排涝河道体系,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展现江南水乡风貌。具体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依靠群众,创新机制。一是省政府实行以奖代补,准备5年安排专项资金2.5亿元,每年5000万元,对成绩显著的地区给予奖励。市、县财政重点安排河道整治经费,地方城市维护费和水利建设基金切出一定比例用于河道整治。二是河道整治带动沿岸土地升值的收益部分用于工程建设,鼓励各地成立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向银行借款和还贷机制。利用河道淤泥制砖,公开拍卖河道采砂权,拍卖或协议出让水电资源开发权,承包经营水面养殖权,尝试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等。三是按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在坚持“一事一议”的前提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组织社会捐资。
(二)坚持责任到位,任务到位。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省、市、县政府领导签订工程建设责任状,重点督查并作为政绩进行考核。各地建立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河道整治领导机构,统一协调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合作。对河道整治实行政策倾斜,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规费缴纳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万里清水河道整治的情况列入我省水利建设最高奖——“大禹杯”考核评选的主要内容。新闻媒体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建万里清水河道的氛围。
(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景观、生态等因素,把建设万里清水河道与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农村“脏、乱、散、差”的问题,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前全省各市、县河道整治规划和全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分年度实施计划已编制完成。
(四)坚持依靠科技,规范建设。我省开展全省性的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尚无现成的参照经验,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建设管理上都面临很多新的课题。在认真总结各地河道综合整治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参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出台了《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管理办法》和《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技术要求》,指导全省的河道整治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鼓励全社会对水利工程进行监督,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五)坚持标本兼治,监管并重。采取禁倒垃圾、禁填水域、水体搞活、截污纳污、水面保洁等措施。即将出台《浙江省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水域占补平衡,加大执法监督。同时在河道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物业管理的办法,像管理城市道路一样管理河道,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今年这项工程建设开局顺利,各地河道整治的积极性很高,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投资40亿元,整治河道1600公里。一些地区初步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三、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扎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省将坚决贯彻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和本次会议精神,抓住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把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上新台阶。
(一)坚持分类指导,抓好秋冬春水利建设。平原地区以圩区建设、三面光防渗渠系更新改造、河道疏浚为重点。山区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库除险加固为主要内容。丘陵地区着重抓好水库灌区改造配套、节水灌溉等。计划投资50亿元,完成土石方3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3万亩,新增节水面积80万亩,渠道衬砌6000公里,泵站改造2万千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0平方公里,整治河道2000公里,治理小流域100条,解决和改善农村48万人饮水问题。
(二)继续开展土地整理。围绕再建设标准农田500万亩的目标,利用冬春农闲抓好标准农田建设,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保持稳定,灌溉保证率逐年提高,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水利基础保障。
(三)全力抓好抗旱工作。今年我省夏旱连秋旱,秋旱极可能连冬旱。到目前为止,全省近1000万亩农作物受旱,160万人和5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一批工业企业因供水不足而停产或限产,一些城市群众生活用水限量供应,少数地方水事纠纷增多,供水成本大幅度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科学调度,开源节流,采取跨区域调水,人工增雨,打井应急,海水淡化,限量、限时供水,组织车、船向困难地区运水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必须的生活用水。全省已投入抗旱资金4.3亿元。我省今后几个月的干旱将更为严重,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可能出现最严峻情况做好准备,制订和落实抗旱预案,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今冬明春农业用水,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路子。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冬明春水利建设中不断创新,深化改革。在服务范围上,从主要围绕粮食生产搞水利转变为围绕效益农业、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搞水利;在施工方式上,从肩挑手提的人工作业和人海战术转变为专业化、机械化施工;在投入机制上,从政府号召、农民投工投劳转变为农民自愿、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在灌溉模式上,从粗放型大水漫灌转变为按作物需水规律进行节水灌溉,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着力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效,着力建设人与水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
(五)抓好秋收冬种和林业建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保护和提高我省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省政府决定对种粮、油农户给予一定扶持,对订单内的粮食继续给予补贴3-5分/斤,对种粮大户给予直接补贴。组织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指导农民群众种好春粮和油菜,做好明年结构调整的各项准备,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搞好服务和信息引导,推广“良种、良技、良法、良机、良制”,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浙江秀丽山川,壮大林业产业,提高生态保障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抓好绿化造林工作,搞活林业经营,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减少火灾损失。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经验,以狠抓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的起点,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