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求高、任务重、面临困难较多的一年。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今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
一年来,全省上下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摆上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非农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迈出可喜步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非农化步伐加快,粮食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稳定。总体看,虽然我省遭受了严重春旱和突发的非典影响,但农村经济总量仍然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省粮食总产量将达到或超过450亿斤;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可达到800亿元和500亿元,同比增长117%和129%;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到2650元,比上年增长123%,比历史上最高的1998年高出267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1998年以来,我省以抗旱打井、节水灌溉、防洪除涝、水土保持和农村饮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从根本上改善我省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从1998年每年投入6亿元左右增加到2002年9亿多元,近6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914亿元,群众自筹资金3447亿元,投入农田水利劳动积累工586亿个。新打各类抗旱机电井162万眼,完成旱田节水灌溉面积686万亩,其中喷灌305万亩,微滴灌106万亩,管灌面积3704万亩,是“八五”期间的30多倍;全省共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43个,抗旱“坐水种”能力达到近2000万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完成投资367亿元;建成各类节水续建工程项目418项,完成渠道衬砌868公里;共完成小型水库安全达标1180座,建成标准化水田方条田650万亩;新增和改善治涝面积8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3万平方公里,建成小型水保工程143万座,治理小流域720条;草原围栏面积390万亩,人工种草256万亩,改良草地208万亩;建成乡镇供水、防病改水和人畜饮水工程8931处,解决了农村570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认真总结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基本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政府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实现农田水利化的决定》,每年省政府都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认真研究和部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层层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系统和领导包保责任制和技术人员负责制,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1995年省人大通过《吉林省农村水利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省政府又于2002年批转了省水利厅《关于“十五”期间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抓好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通知》,这对于坚持不懈搞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级政府把小农水、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粮食自给工程和抗旱资金捆起来使用,统一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为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证。
三是强化竞争机制,搞好典型引路。为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我省还通过组织开展农村水利“天池杯”竞赛活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以奖代补,与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的办法,来有效调动各级干部组织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2001年“天池杯”竞赛暂停后,2002年省里还根据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任务、质量效益的情况,评选并表彰了一批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市县区。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省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典型经验,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四是坚持尊重科学,注重质量效益。近些年,我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始终坚持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原则,努力做到农田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特别是国家和省里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都严格履行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坚持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和合同制。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田水利堤防防洪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85%,施工中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质量事故。
五是深化产权改革,加强工程管理。深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工程建后管理,这是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向管理要效益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问题,我省对小机电井、小水库、小塘坝、小流域、小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如我省松原市、白城市对机电井全部实行拍卖,产权落实到户,在灌区工程管理方面,重点抓了永舒榆灌区的量测水设施建设,推广了南崴子灌区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的典型经验,总结了双阳井灌区安装智能卡,按方收取水费,加强用水管理的先进作法。这些都为我省农田水利工程加强管理,发展节水型农业,提供了典型示范。
三、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做好今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已全面推行,农村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着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重点,强化领导,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的功能。加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和统筹调度的工作力度,使农民的愿望变成现实。坚持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认真组织和动员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抓好秋后特别是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破除“猫冬”思想,克服畏难情绪,搞好抗旱打井、设备检修、农村饮水工程配套、灌涝区清淤、采石备料等冬季施工,各级干部抓农田水利建设努力做到心不散、手不软、劲不减。
第二,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税费改革后的扶持政策,捆绑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要采取符合WTO规则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向水利倾斜,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在乡村公益事业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级金融机构也要按国家信贷政策,组织信贷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利用好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等水利规费,搞好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安排支农资金、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资金,重点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倾斜。
第三,调整目标任务,实行抓大放小。根据注重实际效益,解决主要矛盾的原则,调整确定今年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组织形式。把农田水利建设从过去注重规模转变为注重效益质量;把注重新建转变为注重配套改造;把注重开源转变为注重节流;把抓组织发动转变为注重政策引导;在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上做文章,优化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利益驱动,典型调动,规划治理一批群众愿意投资的项目,[BF]实行“抓大放小”,重点抓好骨干工程,放开小型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设,积极鼓励农民利用“一事一议”的形式,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规定,开展本村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