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南北气候交接、东西地貌连接的过渡地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农业的发展。河南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除水害、兴水利作为重要施政方针,常抓不懈,特别是从1990年以来,通过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等,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2年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04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568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671万亩,机电井保有量达到1197万眼,在连续几年遭受旱涝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从1998年开始连续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地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以防洪除涝、抗旱兴利、节水灌溉、农村饮水、水土保持为重点,掀起冬春季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平均每年投入劳动积累工近7亿个,完成工程量8亿多立方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质量、实效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以堤防建设、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和蓄滞洪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我省防洪除涝体系,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全省各地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实施夏汛冬防,每年全省开工土方任务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骨干河道80条以上。
二是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优质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大力开展旱涝保收田和节水工程建设。全省建设地埋管道、硬化渠道、喷灌、滴灌、渗灌等类型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1671万亩,地面软管节水灌溉面积2000多万亩,年节水量242亿立方米。
三是以保障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解决了534万人、8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为山丘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四是围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作。每年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左右。
二、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措施
为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省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组织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在每年的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上,省党、政、军主要领导都参加会议。不少市、县都是党政一把手亲自动员部署。有关部门明确责任,承担任务,主动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办实事。
(二)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各地用足用好国家近年来已出台的一系列增加水利投入的政策,认真落实《河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拿出财力的5—10%用于水利建设,使水利建设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来源。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了引进使用国内外资金的力度。近年来,平均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0亿元左右。
(三)加大水利改革力度。按照“抓大放小,改旧促新”的指导思想,转让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改革。至2000年年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143万处,回收资金30亿元。
(四)深入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强化竞争激励机制。这项活动自1990年开展以来,共有86个(次)市地、300个(次)县获杯,142个(次)县获牌,受表彰的县级领导干部876人(次)。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较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扎实实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很大。针对今年洪涝灾害暴露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今冬明春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路,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指示精神,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防洪除涝、抗旱兴利、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水利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全省防灾抗灾能力;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坚持改革创新,优化水资源配置,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工作目标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80万人,新增小水电装机4000千瓦,解决移民温饱2万人,完成计划安排内的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骨干河道治理任务。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防洪除涝工程:以灾后重建为重点,抓紧抢修水毁工程。对堤防决口、漫溢、塌岸等进行清基回填,按标准进行修复;对险工险段、病险涵闸及早研究处理方案,制定处理计划,逐处逐段进行处理,保证在明年汛前完成;组织力量对灌区水毁建筑物抓紧修复,滑坡坍塌的渠道进行疏挖护砌,尽快恢复通水能力;组织专业队伍对水毁的机井进行清洗,尽早修复各类灌溉设施,确保在明年春灌中发挥作用。狠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加快全省防洪体系建设。全省规划除险加固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96座。
(二)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以集雨为重点,通过修水窖、挖山泉,建小高抽、打井等建设吃水工程,解决分散居住人口的饮水困难、农田灌溉问题,确保按期完成80万人农村饮水解困任务。同时,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争取启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三)抗旱水源工程:通过“引、蓄、节、补”等多种措施,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防旱减灾能力。以国家安排的鸭河口、梅山、三义寨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为重点,整修、延伸干支渠,搞好渠系配套,扩大灌溉补源面积,最大限度的发挥灌区效益。紧紧围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个中心,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农业用水浪费问题,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作。立足于长期抗旱,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
(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按照建设与巩固并重,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巩固现有水土保持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重点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县、国债项目、丹江口库区、黄河重点支流、淮河上游试点县、黄河淤地坝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省重点小流域治理的实施工作。积极实施“以电代柴”工程,搞好第四批电气化县建设;按时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任务。
我们将认真按照这次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调整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在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中,继续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抓规划、抓服务、抓典型、抓宣传,夯实水利基础,开创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局面,更好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