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正文
西藏区:总结经验 创新思路 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
2003年11月12日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1/28    

西藏地域辽阔,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夺取农牧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区在全力以赴抓好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同时,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2002年,我区粮食连续15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98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完成558亿元,比上年增长4%。这些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对西藏水利事业的亲切关怀,各有关部门对我区水利事业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现就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针对我区工程性缺水严重的现实,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和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对农牧业和农牧区的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自治区、地(市)、县的投入每年要有所增加。”自治区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从自治区政府到地(市)、县、乡镇层层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每年县一级政府集中力量抓好2—4个重点农建工程,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抓好4—10个重点农建项目,每个村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建设指标。同时,由地(市)和县(市、区),县和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订工作任务书,实行领导分片负责、技术人员蹲点指导、领导小组巡回检查,乡镇之间交叉评比制度。每年全区都派出大批机关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地蹲驻基层乡镇指导开展建设工作。我们还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和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对农牧民群众进行小额农贷、农牧户联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信贷支持。

二是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农建积极性高的县(市、区)、乡给予水泥、铁丝、炸药、化肥、柴油等物资补助。仅区水利厅每年为各地补助农水资金就达1500万元左右。

三是在承包和经营“四荒”土地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治理、谁受益”,并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四是对群众农建工作进行技术服务。水利、农牧、农发、扶贫等部门加强对农牧民技术员的培训指导,并派出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技术服务。

二、适应新形势,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纳入农牧区经济发展大环境中

随着农牧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去单纯意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满足不了农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一个坚持,四个结合”。“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直接服务粮食安全生产,改善农牧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核心内容不动摇。积极组织群众对现有水库(塘)、农田灌溉水渠进行清淤、除障、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确保设施完好;对老化失修的机井、泵站、闸门、引水等设施进行维护维修;千方百计组织寻找和开发抗旱水源,采取筑塘坝、截潜流、引山泉等多种措施建设水源工程。自2002年冬季以来,全区投入劳动积累工4306万工日、出动各类施工机械168万台次;新增扩大农田灌溉面积13万亩,林草地71万亩;恢复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87万亩,林草地123万亩。改造低产田50万亩,坡改梯66万亩。“四个结合”:

一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建设高标准水利设施、进行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率,改良土壤、扩大经济和饲草作物面积、普及农牧民实用技术、建设高效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如拉萨市城关区立足区位优势,合理开发荒滩、荒坡,改良土壤,进行农牧业综合开发,建立了高效日光温室疏菜基地、沙棘袋育苗基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乳肉牛饲草基地,提高了农牧业产出效益,2002年该区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040 元,比2001 年增长876%。

二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十五”以来,先后实施了山南琼结翻身沟、扎朗朗赛岭、雍布拉康,日喀则地区夏鲁沟、日朗沟,拉萨市曲水热堆沟、次角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日喀则地区提出城市每人每年植树10棵,农牧区每人每年植树5棵,今年全地区有21万人参加植树造林,累计造林78万亩,迹地更新3000亩,新育苗1150亩。

三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如扎朗县,自2001年7月开始,县委、县政府在朗赛岭农业综合开发区组织群众平整土地2300亩,加沙、加土近11万立方米,施肥3700吨,修建机耕道3条,建设草场300亩、生态林1370亩、农田林网3万株,成功地对全县117户贫困户进行了集体搬迁,建起了朗赛岭新村,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四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建立农牧业防抗灾基地联系起来。由于西藏雹、雪、霜、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牧业生产常常因此遭受严重损失。在农建过程中,按照全区抗灾规划,有重点地建设了一批乡村防洪堤、水塘、引水渠道、小水电站、饲草饲料基地、牲畜保暖基地等,提高了农牧业防抗灾能力。

三、注重质量、加强管理,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效益正常发挥

一是由单项改造向综合改造转变。江孜县日朗沟治理项目,从建设排洪设施、沟床整治、提(蓄)水设施、生产道路、输电线路、方田建设、护渠林、人工草地、经济林木区进行全方位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治水整土模式,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全面改造。

二是由冬春突击建设向四季常修转变。各地(市)不但在冬春有大规模的“决战”,在一年四季也掀起了不同程度的建设热潮,做到了随损随修、随漏随补。

三是由注重人力投入向更加注重机械化作业转变。机械投入量不断增加。如那曲地区丁青县丁青镇,3年前全镇仅有10台拖拉机投入建设工作,今年投入了300多台拖拉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由国家单一投入向多渠道筹措资金转变。逐步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国家资金开展工作,逐步整合有关职能部门资金,用政府投资拉动和引导社会投资,集中投入到效益明显地区,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五是由重建轻管向着建管并重转变。把农建工程纳入了乡规民约,制定了相应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工程建后管理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西藏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目前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党和国家的关心,有水利部、发改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有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我们有信心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为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