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我省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建成了具有抗御一定洪水能力的防洪除涝体系、水资源调配体系、水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的蓬勃开展,为全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政府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00万亩中,有效灌溉面积就达2964万亩。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全面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它列为我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年内投入539亿元完成290宗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一个新的水利建设高潮正在全省掀起。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做法
我省冬春农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务求实效。3年来,年均投入20亿元。去冬以来,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738亿元,新增、改善灌溉面积为153万亩和3386万亩,新增渠道防渗445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00 平方公里;加固堤防1237公里,疏浚河道542公里;加固水库762座;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02万人。几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抓好”:
(一)抓好粤西治旱工程建设。按照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扩库硬渠上井群,改善生态调结构”的重要指示,从1998—2002年,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门在粤西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治旱总投资68亿元,省专项资金34亿元,重点是大、中、小型水库加固扩容91宗,渠道防渗483公里和打井17万眼。现已解决104万人的饮用水难和69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
(二)抓好解决石灰岩地区饮水难和保命田灌溉问题。省委、省政府2002年在韶关市召开了“田头水池”建设现场会议,决定用2年时间,石灰岩地区解决151万人饮水困难和18万亩保命田灌溉问题,工程总投资518亿元,省补助11亿元。目前,粤北石灰岩地区共建设“田头水池”等小型蓄水工程175万个,增加蓄水440万立方米,解决了韶关、清远两市共171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和107万亩保命田灌溉问题。
(三)抓好省人大小型水库加固议案实施。在各级人大监督和支持下,经过水利和其他部门努力,在5年省人大小型水库议案实施过程中,2529宗险情突出、隐患严重的小型水库得到加固,完成总投资2032亿元,省补助41亿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水库加固后,达到国家现行的防洪标准,年可增加蓄水28亿立方米,解决村镇40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群众把这个议案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四)抓好大中型灌区改造建设。我省严格按照《重点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程序要求,积极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建设。高州水库灌区改造后,水的利用率从36%提高到68%。三大灌区改造后新增灌溉面积324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398万亩,年节水345亿吨,促进农业农民增产增收。
(五)抓好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对排灌标准提出更高要求,1990年以来加大投入力度,年均省级投入约5000万元,共完成新建、改造机电排灌工程装机38万千瓦,改善排灌面积304万亩,新增排灌面积50万亩。
(六)抓好乡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凡是群众欢迎的、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项目建设,群众都是接受的和自觉参与的。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通过受益地区的村民委员会,运用“一事一议”制度,对本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实行民主决定。梅州市等地在推行水利理事会制度,为小型工程建设探索出成功的路子。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经验和问题
(一)主要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落实。每年秋冬之交,省政府都召开各种形式的水利建设现场会,对全省农建进行动员和部署,要求各地从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和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高度,把农建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具体行动。特别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要抓好的“十项民心工程”中,水利工作就占了两项:解决农村饮水难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省委省政府今年10月在梅州市召开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现场动员大会,营造大搞农建的良好氛围。
二是依法治水,加大投入。为了加大对农建的资金投入,依靠政策法规,通过足额收取水利规费大办水利,每年可收25亿元反哺水利。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采取以各级人大议案形式加大农村水利投入,省人大通过的小型水库、移民、机电排灌等议案,省级补助每年就达96亿元。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水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成立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已摸清水管单位情况及存在问题,理清了水管体制改革思路,完成《广东省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待审查后实施。
四是加强指导,做好服务。为保证农村水利建设的实效,我省水利部门着重制订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加强指导,如制定“小型水库加固工程设计审批指引”等,严格按程序、规范办事。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则组成专家组现场办公,真正做到急工程所急。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建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我省水利建设更快发展的瓶颈。二是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还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三是国家税费改革后,新形势下开展小型水利建设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缺乏资金。
三、创新思路和机制,推进农建上新水平
按照回良玉副总理关于“新阶段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明确建设重点,广辟投资渠道,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的指示精神,农建工作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和机制,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把农建作为一件事关实现广东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对水利灌排条件等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调整思路,不断创新发展,跟上新时代形势。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建的新形式、新机制。完善推广以村民“水利理事会”、实施一事一议搞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经验,促进农建可持续发展。
(三)明确工程产权管理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管理方法,激活小型水利工程活力。
(四)坚持“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方针。发动全社会力量治水,运用人大有关水利议案和政策措施,增加各级水利投入。
(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沿海地区加大城市防洪工程、堤围建设力度;山区丘陵地区把解决群众饮水难和小型水库加固放在首位;珠三角等地区注重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和现代化水利建设。
(六)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做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经营和保护,把农建与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相结合,发挥水利基础支撑作用。
(七)明确责任,分级负责。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把水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迅速把会议精神在广东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