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大连市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保障了大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从大连的水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大连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必须结合大连实际,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大连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的战略措施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节约用水工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做法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一是在认识上把节水作为应付缺水的权宜之计,没有从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认识节水工作,往往缺水时才重视节水工作,没有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二是节水的主体是政府,由政府单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工作,市场机制运用不够,公众参与不够,往往是被动响应政府的号召,而不是主动节水,节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三是注重某个环节、某个产业节水,把供水用水排水有机整体分割开,城乡用水分割、产业分割,把节水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割裂开,往往从某个环节、某个局部提高用水效率,不能通过供水用水与排水系统优化、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联合调配、工农业用水与城市生活用水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的整体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四是主要依靠行政措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决策的分散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统筹考虑城乡用水和各行业用水,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主动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全过程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内涵,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更小的用水增加支持更大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长期探索。为了给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水利部选取不同的水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率先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最先开展的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十月水利部在张掖市召开了全国水资源工作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深入学习了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张掖市通过全面开展管理体制改革,构筑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摸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使张掖市在连续三年大幅度削减用水量,完成黑河分水任务的情况下,加快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了黑河分水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张掖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成功是水利部党组提出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也使水权水市场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证明: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战略措施,也是有效措施。
二、准确定位,理清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思路
大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与甘肃张掖、四川绵阳有很大的不同,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抓什么、如何抓,必须把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律的共性与大连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从大连实际出发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
经过两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汪恕诚部长在总结张掖等地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具有共性的11条工作要点,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明确了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根本目的、工作基础工作方式、保障措施和节水型社会的管理体制以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证。汪部长的讲话对推动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大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以汪部长讲话精神为指导,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本质特征和方向。
大连市又是极具特色和典型性的地区。首先,大连市水资源非常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属资源型缺水地区。大连市要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走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树立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为本、节水优先的意识,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制度建设、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逐步形成以节流为本的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其次,大连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276元,达到国际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根据大连市发展规划,到2010年,大连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石油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必须以水利现代化作为基础和重要保障。大连要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同时要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建立现代水资源供给、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大连市各种供水水源均具备,既利用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又兴建了引碧入连、引英入连等调水工程,城乡集雨工程。同时开发利用海水、污水利用。大连市有多种供水水源,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多种水源的联合调配。第四,大连市是节水先进城市,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人均用水量164立方米,远低于全国428立方米的用水水平。2002年大连万元GDP用水量6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6 立方米。大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在目前节水工作基础上,高起点、高要求,坚持长期节水、深度节水和全面节水。
总之,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达到国际先进用水效率和效益水平为目标,以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多种水源联合调配为重点,以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障,以水利现代化为支撑,建成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保障区域用水安全,为大连市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水资源支撑。
三、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
大连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多方面优势,目前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在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大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为大连经济腾飞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试点内容;大连已经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创造了体制保证;大连市人民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城市居民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大连基础工作扎实,完成了各项规划的编制,节约用水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全面总结节水措施的基础上,在制度建设上全面创新,在管理上全面加强。
大连市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种体制,实现三个突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
一个中心就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要紧紧围绕水权水市场理论进行,要把新时期治水思路与实践相结合,用水权水市场理论指导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通过明晰水权、实施水权管理、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培育和发展水市场,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驱动形成节水的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
两个体制就是要以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证;以抓制度建设,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成果,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政府要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制定和资金支持;要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和发展水市场,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包括制定初始用水权分配方案;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生态用水;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等,推进水权交易。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拓宽公众参与途径,积极探索城市居民参与节水管理的模式,推行城市社区节水的组织模式,参与用水节水管理,参与用水权、水价、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监督,实行重大水事活动听证和公示制度。
三个突破。一是要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节水型社会建设不同于节水先进城市的建设,我国从80年代初就开展城市节约用水工作,但城乡分割,偏重在抓具体的节水措施,关注节水技术和产品的使用;而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侧重在制度建设上,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分配初始水权。大连市城市化程度较高、水资源短缺,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已超过了农业灌溉用水,与张掖市有明显差别。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一定要从宏观上把用水总量控制住,根据用水总量分配水权;要按照国家先进水平制订用水定额,促进用水单位提高用水效率;要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水权分配、交易与管理的制度。二是要在非常规水源合理利用上取得突破。过去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仅仅关注淡水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多种水源的合理配置。从大连实际出发,加大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力度;研究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采取鼓励措施,积极推进城乡集雨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把多种水源通盘考虑,总体谋划,合理布局,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三是要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上取得突破。建设节水型社会,要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科技措施和政策法规。大连市经济和科技实力强,市场发育程度高,应该在经济与科技措施的应用上下功夫,在水价形成机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准入、节水产品准入、节水科技的开发应用和政策扶持等取得突破,为更好利用经济和科技手段提供示范。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视察北京市水利工作时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温家宝总理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大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汪部长在张掖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在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在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