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城市,全市人均占有量仅300m3,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1/8,世界人均的1/30,排在世界120多个国家的首都及大城市的百位以后。按照目前可供灌溉的水量和需要灌溉的粮田、菜田、果园面积计算,亩均水量不足250立方米,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41%。耕地缺水系数小于1,属极缺水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郊区水利建设开源、节流、保护、利用并重,将郊区水利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大力气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及节水型耕作制度、种植方法,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节水型农业灌溉体系,农业用水量逐年减少,改善了京郊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京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北京市农业节水的主要成就
1、农业灌溉不从密云水库取水。1983年,北京市审时度势决定,密云水库停止向农业灌溉供水,北京农业从此走上节水之路,也走上了水资源的消耗逐年走低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之路。农业用地表水由1980年的18.1亿立方米下降到2002年的1.92亿立方米(主要是再生水和污水)。
2、节水成效显著。农业灌溉用水由1980年的31.8亿立方米降到2002年的15.4亿立方米,降低了52%。农村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例由1980年的65%降为2002年的45%。据测算,由于节水农业体系的建设,全市每年增加地下水蓄灌约2亿立方米,农作物综合增产30%,吨水产粮1.5公斤。
二、农业节水的主要作法
1、统一规划,制定政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把其作为缓解水资源持续紧缺、推动郊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来抓。在郊区水利建设中坚持"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编制了《北京市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明确了不同时期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了郊区节水灌溉农业的健康发展。
1987年,为配合北京市小麦、玉米两茬平播这项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以半固定喷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市财政、水利部门制定了每发展一亩节水灌溉工程补助50元的支持政策,市计委拨款2000万元,作为周转金用于支持节水灌溉的滚动发展。市政府农田基本建设奖项中设立了农业节水单项奖,推动节水灌溉以每年20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到最高峰时,北京市喷灌面积达到205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50%以上。喷灌作为北京市节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节水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市政府制定了缓解水资源紧缺的26项措施,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与区域水资源优化利用相结合,开拓节水新思路,突出"增"、"压"、"减"综合节水措施。
"增"就是增加拦蓄工程,增加坑塘蓄水,增加节水灌溉面积;
"压"就是要压缩水稻种植面积,压缩高耗水农作物;
"减"就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减少雨洪水出境量,减少大气水的流失。
节水工作由过去单纯工程节水向工程措施与加强管理、调整农业结构、强化水资源配置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方向转变。通过实施26项节水措施,新增节水灌溉工程60万亩,农用机井装表44505块,压缩水稻种植面积23.3 万亩。
2、以节水增效为主线,以重点节水工程建设为龙头,推动农业节水体系建设
在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中,北京市将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节水体系作为节水工作目标,积极推进节水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值。
一是抓好国家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在水利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九五"和"十五"期间,北京市通州、大兴、平谷、房山、昌平、密云、延庆等7区县先后被列入国家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在国家和市有关部门支持下,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致富相结合,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相结合,坚持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全市节水农业的全面发展。
二是加强高标准节水示范区建设。北京市根据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先后建设了大兴庞各庄、通州潞城、怀柔北房、密云高岭、延庆香营、朝阳来广营、平谷夏各庄、房山张坊等十几个高标准节水示范区,集中了北京节水的最新成果,展示了先进节水理念和国内领先的节水技术,通过典型窗口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节水向纵深发展。
三是抓好灌区改造和节水配套工程建设。1997年以来,对山区水利富民工程涉及的20处万亩以上灌区进行了改造,通过干支渠配套,将水库与沿线的井站塘坝、水池水窖及田间节水工程连接起来,形成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三水连调的网络节水体系。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喷灌、管灌、滴灌、渗灌及非工程措施等多种技术综合发展,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多种水源联合调度的农业节水体系。
3、推动科技节水和综合节水战略
北京市在节水技术上坚持走试验→示范→推广的道路,在节水项目研究上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采取多部门合作,多学科联合攻关,取得了"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等7个专题共35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在实践中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组织有关单位加强技术服务。市属科研技术单位,对口支持区县搞好规划,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高节水科技含量,确保节水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4、利用外资,引进推广世界先进节水理念和管理方法
2001年北京市引进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项目区包括7个区县,总面积36万亩。项目建设以提高农民收入、达到"真实"节水、促进项目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围绕"资源型"节水、"真实"节水的概念进行水平衡分析和项目设计,使项目区灌溉用水消耗量不超过当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地下水的提取量小于对含水层的自然补给量。尽量减少水的蒸腾蒸发和无效消耗。要求每个项目区必须建立用水者协会,让农民直接参与管理。并建立了项目年度监测评价制度。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实施2年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节水理念和方法,推动北京市节水工作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发展。
5、更新节水观念,拓展节水领域
由单纯农业节水向综合节水转变,主要是做好"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向观念要水。更新治水思路,将雨洪水和再生水作为重要水资源加以利用,增加闸坝、截流、坑塘、湿地建设,拦蓄雨洪水,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替换出更多优质地下水保城乡生活用水。全市郊区共建成拦蓄工程65处,湿地10块,利用坑塘面积20公顷。蓄水达到8000多万方,年调蓄能力2亿多方。各区县利用橡胶坝,湿地和集雨蓄水工程,增加蓄水能力近2000万方。扩大水面5平方公里,年回补地下水2000万方。大兴区完成北野厂灌区改造工程,年利用再生水2500万方,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封存灌区内农用机井200眼,年减少开采地下水500万方。并向周边三条河道补水2000余万方,大旱之年,河道里水波荡漾,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高效利用。
二是坚持向科技要水。在节水工作中,各区县积极推行资源节水的新理念,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将灌溉节水与田间蓄滞雨水相结合,将推广旱地龙、科瀚98等保水剂与节水工程措施相结合,将节水与保护生态相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将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生产领域,创造了多种节水模式,庞各庄、来广营、小汤山、徐辛庄、大营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准的综合节水示范园区。带动京郊节水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坚持向体制要水。2003年,北京市初步完成了基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流域为单元,组建水务站(所),目前,郊区共建水务站(所)95个,在编专业技术人员1142人。对所辖范围内的灌溉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企业用水、环境用水以及节约用水、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调度。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水资源流域管理,提高综合节水效益。由水务站(所)负责,4.5万眼郊区农用机井装表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通过对农业、企业、生活用水计量,落实节水主体,依靠价格和机制调节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推动节水示范村、节水园区建设。朝阳、海淀、通州等区县,在部分地区实行IC卡计量收费,提高管理水平。
三、农业节水发展展望
资源型缺水伴随着污染型缺水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持续干旱少雨,使缺水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是缓解首都水资源紧缺状况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向科技要水、向体制要水、向观念要水,力争在五年内,全面完成全市节水农田建设,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用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10亿方之内。
一是进一步做好装表计量工作。要对郊区所有机井装表计量,将此项工作作为基层水务站的头等大事落到实处,变传统的估计水量为水表计量水量。市水利局正在制定《北京市农用机井使用管理办法》,推动各区县建立用水协会,推进用水定额管理、计量收费制度,加强对农用机井和地下水的管理。
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种植结构,限制高耗水企业立项建设和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
三是调整用水结构。当前,随着城市中心区、卫星城、中心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解决再生水利用问题,是提高用水效益的有效措施。郊区在农业灌溉、水环境、生态环境上利用再生水具有广阔的前景。按照优水优用,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原则,加快开发利用再生水。各区县政府正在制定再生水利用规划,将城区、卫星城、中心镇处理后的再生水统筹加以回用,按照清水再生水同时分配,回用系统与处理系统同步建设的原则,今后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与再生水利用项目做到同时规划设计,同时开工建设,同时运行使用。农业要以灌区改造为重点,做好使用再生水的工程建设,加大使用再生水力度。科研部门要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各种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在确保农产品安全的情况下,多利用再生水,替代出更多的优质地下水用于生活饮用水。到2008年末,要使全市再生水和雨洪水使用量要达到农业总用水量的1/3。
四是要加强节水宣传工作。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在社会和家庭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器具。制定完善节水管理办法,推进节水小区、节水单位、节水村镇建设,使城乡居民成为节水主体,提高全民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