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规划方案 > 国家级规划(方案) > 正文
全国牧区水利发展规划概况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4/2/19    

全国牧区概况

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特征、草原类型和水土资源条件,全国牧区划分为六个大区,分别为:东北牧区、内蒙古高原牧区、蒙甘宁牧区、川滇牧区、新疆牧区和青藏高原牧区。

(一)地形地貌

牧区地形地貌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和沙漠为主,其中高原面积约占58%,丘陵山地约占23%,沙漠和沙地约占18.6%。贺兰山以西为巨大的内陆盆地,腹地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沙地;以东则为广袤的内蒙古高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东北牧区海拔100-1600m,自西向东从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区内河网较发育,多湖泊、沼泽地,平原区草原植被较好,低山丘陵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较差,区内有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内蒙古高原牧区海拔500-2000m,地势南高北低,呈缓坡状起伏,境内河网甚少,多为内陆河,分布有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蒙甘宁牧区海拔1000-3500 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地貌单元有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川滇牧区海拔800-5000m,以山丘区和高平原为主,水系发达,水低地高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新疆牧区地形地貌特征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自南向北分布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三大山系,中间是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盆地中央分别是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区域内各大山系现代冰川发育良好,是众多内陆河水系的主要补给源。青藏高原牧区海拔3000-5000m,高峰多在6000m以上,分布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祁连山等主要山系和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等内陆湖泊。境内水系发育,高山峡谷相间,中东部为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三江源区。

(二)气候气象

牧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温带、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较丰富、四季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沙多,自然灾害频繁。牧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35mm,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东北牧区420mm以上,内蒙古高原牧区100-400mm,蒙甘宁牧区50-300mm,川滇牧区400-1100mm,新疆牧区100-200mm,青藏高原牧区280-500mm。牧区盆地及沙漠腹地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mm以下。降水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干旱地区达8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00-3000mm,多年平均气温-5-14℃,≥10℃积温5000-6500℃。蒙甘宁牧区西北风盛行,平均风速在3m/s以上,大风日155-200天,扬尘、扬沙和沙尘暴时有发生。

(三)土壤

牧区土壤主要有森林草原土壤(含黑钙土、黑土、灰钙土)、干草原土壤(含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高寒草原土壤(含黑毡土、冷钙土、寒漠土、冻土)、荒漠草原土壤(含灰漠土、灰棕土、棕漠土)及非地带性的风沙土和盐碱土等。森林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牧区,约占牧区总土地面积的8%;干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蒙甘宁牧区、内蒙古高原牧区的各大山体垂直地带,约占牧区总土地面积的17%;高寒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牧区以及新疆牧区三大山系的上部,约占牧区总面积的25%;荒漠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蒙甘宁牧区西部、新疆牧区和青藏高原牧区的三大盆地周边,约占牧区总土地面积的30%;风沙及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风蚀严重的蒙甘宁牧区西部及其它牧区的沙漠周边地区,约占牧区总土地面积的17%。

(四)河流水系

牧区河流、湖泊较多,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水量偏小,南方水低地高,开发利用难度大。牧区水系可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二大水系。外流河水系为松花江和辽河、海滦河、黄河、长江、西南诸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河流的源头和中上游,水量较充沛,水质良好,流域总面积189.83万km2,占牧区土地面积的42.90%;多年平均径流量3989.00亿m3,约占牧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81.00%。内陆河水系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藏北等五大内陆河水系,流域总面积约252.53万km2,占牧区土地面积的57.10%;多年平均径流量936.60亿m3,占牧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19.00%。内陆河多数是季节性河流,流量小,长度多为几十公里到二、三百公里,最长的塔里木河约2000km。

牧区现代冰川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牧区及新疆牧区的高山地区,总面积5.08万km2,年融水量478.15亿m3,占全国冰川年融水量的74.50%。冰川冰雪融水是牧区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

牧区有湖泊6770多个,多分布在封闭、半封闭的内陆盆地中,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总集水面积约4.00万km2;总蓄水量6248.27亿m3,占全国湖泊总蓄水量的85%以上。其中淡水湖蓄水量为1468.13亿m3,占牧区湖泊总蓄水量的23.50%。

(五)水文地质

牧区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和地貌、地质构造单元,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下水的赋存状况和开采条件差异较大。

1、东北牧区

基岩山丘区含水层由裂隙风化带构成,泉水流量一般为5.3-14m3/h,矿化度<1g/L;高平原区含水层厚度10-20m,水位埋深<10m,单井出水量3-25m3/h;河谷平原区含水层厚度1-40m,水位埋深<3m,从上游至下游单井出水量逐渐增大,一般为5-100m3/h,矿化度<1g/L;嫩江平原区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0-100m,水位埋深<2m,单井出水量为10-50m3/h;西辽河平原含水层厚度100m左右,水位埋深一般<2m,单井出水量为100m3/h左右。

2、内蒙古高原牧区

滦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北部山丘区,基岩裂隙水单井出水量1-10m3/h,矿化度<1g/L;高平原区孔隙裂隙水单井出水量5-50m3/h,矿化度1-2g/L;黄河流域中部、南部地下水较丰富,单井出水量30m3/h,东部、西部水量较贫乏,单井出水量<10 m3/h;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及沙漠边缘地带,地下水较丰富,单井出水量10-30 m3/h,水位埋深1-3m,矿化度<1g/L;北部库布其沙漠富水性较差,单井出水量一般<10 m3/h。

3、蒙甘宁牧区

内蒙古西部牧区贺兰山山前平原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50-65m,含水层厚度35-50m,单井出水量30-80 m3/h,矿化度<1g/L,其余大部分地区水量贫乏,单井出水量<3 m3/h,矿化度较高。甘肃牧区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分布不均,单位涌水量0.8-200m3/ m·d,泉流量1.8-15m3/d。阿克塞的苏干湖盆地、肃北的石包城盆地地下水较丰富,含水层岩性为砂、砂砾石,水位埋深150m,单井出水量>40m3/h。

4、川滇牧区

山丘基岩裂隙水区泉水众多,但富水性较差,泉水流量多在0.05-1.0L/s间,其中构造裂隙带和岩溶裂隙水分布区富水性较好,泉水流量分别为1.0-2.0L/s和10L/s左右。河谷、盆地及高平原区,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厚10-295m,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中细砂、中粗砂等,单孔出水量可达20-145m3/h,水位埋深4-20m,水质一般较好。

5、新疆牧区

山间盆地和谷地含水层厚度一般为30-90m,单井出水量30-150m3/h,水位埋深随地形而变,山前约100m,冲洪积扇中部为30-100m,下游在3-5m,水质一般较好。塔里木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区,含水层岩性为巨厚的粉砂、细砂层,单井出水量可达80m3/h,潜水埋深在近河地段为1-3m;远离河床为3-10m,矿化度1-3g/L;远离河谷,潜水埋深和矿化度逐渐增大,矿化度可高达10g/L以上。沙漠边缘和沙丘间低洼处,潜水埋深1-4m,试坑出水量0.01-0.03L/s,矿化度1-10g/L;沙漠腹地大部分地区极度贫水。

6、青藏高原牧区

西藏牧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一致。藏南地区地下水补给模数>53万m3/ a·km2,藏西北羌塘内陆水系区仅为0.89-1.4万m3/a·km2,中部地区在二者之间。羌塘内陆水系区山间盆地和内陆湖泊星罗棋布,盆地中普遍分布有第四系冻结层上水,水量一般不大,是人畜饮水的重要水源。青海牧区诸山间盆地主要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厚50-100m,单井出水量18-360m3/h,水位埋深3-100m,部分地区>100m,矿化度<1.0g/L。盆地中心湖积平原是地下水的排泄区,潜水矿化度高达几十至数百克/升。河谷潜水含水层岩性为卵砾石、砂砾石及粉细砂,厚度5-50m,钻孔单位涌水量最大可达57.70L/s·m。

牧区水利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一、牧区水利发展历程

建国五十多年来,牧区水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牧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供水基本井,解决人畜饮水,开辟缺水草场、无水草场,并建成了一批蓄、引、提水利工程,改善了局部地区牧民生活生产条件。80年代,各地积极探索适合"草畜双承包"体制下的牧区水利发展模式,根据牧区范围广、牧民居住分散和可集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少的特点,兴起了小型化、多样化的牧区水利工程建设。90年代以来,为解决牧区日益突出的水、草、畜矛盾,在大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同时,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灌溉饲草料地,解决冬春季饲草供应问题,成为牧区水利发展的显著特点。

二、近20年各地草原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试点情况

面对牧区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生态恶化的严峻现实,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相继开展了发展牧区水利,保护草原生态的试点工作。近几年,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又组织各主要牧区省份进行扩大试点,取得了显著效益。实践证明:

(一)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建设灌溉饲草料地,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和牧草质量,稳定地解决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为大面积天然草原的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创造条件,是退牧还草工程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的基础保障。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试点表明,每亩灌溉饲草料地的产量一般可达1000kg以上,相当于40-50亩左右的中等天然草原的产草量,可使20-100亩天然草场休牧4-6个月,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已使草原植被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25%提高到现在的55%以上,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江岸牧场,2001年建成节水灌溉饲草料地2400亩,年产饲草料48万kg,青贮玉米360万kg,解决了4000个羊单位的饲草料供应问题,使19万亩天然草原实现了围封禁牧,植被覆盖度达到了60%-70%。

(二)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

以饲草料地灌溉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牧业防灾抗灾能力,还可以促进草原畜牧业从靠天养畜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近年来,各地在灌溉饲草料地试点项目区都种植了大面积的青储玉米、高蛋白饲料玉米和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牧民不仅引进了小尾寒羊、细毛羊,还饲养了奶牛,与一些大型奶业公司签订牛奶供销合同,每头奶牛年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世纪80年代开展发展家庭灌溉草库伦,现在一些地方普及率已达60%,拥有灌溉草库伦的牧户,人均收入普遍高出当地平均水平近2000元。

(三)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

牧区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还可以带动以畜产品加工和草原生态旅游为主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消除贫困,加快多民族共同富裕的步伐,对于巩固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夏塔乡秦力松试点项目区,2001年发展灌溉饲草料地9000亩,使40户牧民实现了定居,结束了多年的游牧生涯,人均年收入由定居前的847元增长到目前的1600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项目区牧民普遍反映,灌溉饲草料地的建设,使他们再也不必为冬春饲草问题和转场搬家发愁了。

目前,全国共发展灌溉饲草料地1025万亩,人工改良草场灌溉510万亩,年增产饲草料90亿kg,解决了1230万羊单位的饲草料供应问题,为约4亿亩天然草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基础支撑。

牧区水资源状况

一、水利工程现状及供水能力

截止2000年,牧区已建成水库1060座、塘坝7216座、扬水站4366座、引水渠8.38万km、引水管道3.26万km、集雨工程83.43万处(水窖7.63万处)、取水井23.66万眼,村镇供水工程2.45万处;总设计供水能力418.40亿m3。

二、供用水现状

2000年牧区总供水量409.27亿m3,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321.16亿m3,地下水工程取水88.11亿m3。供水能力基本满足现状用水需求。从行业用水来看,农田灌溉用水261.44亿m3;饲草料地灌溉用水38.44亿m3;人工改良草场灌溉用水14.88亿m3;林地灌溉用水40.45亿m3;城镇生活用水8.20亿m3;牧区人畜饮水14.12亿m3;工业用水14.17亿m3;其它用水17.57亿m3。牧区的用水大户为农田灌溉,其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3.88%,用水结构不合理,灌溉草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一)地表水开发潜力

全国牧区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83.54亿m3,现状用水量321.24亿m3,尚有开发潜力619.84亿m3。其中:东北牧区为28.06亿m3,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牧区,吉林牧区处于超用状态;内蒙古高原牧区8.78亿m3;蒙甘宁牧区为30.75亿m3,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陕西牧区;川滇牧区地表水丰富,开发利用程较低,开发潜力较大,为129.69亿m3;新疆牧区地表水潜力亦较大,为35.89亿m3,主要集中在北疆的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额敏河流域,南疆已无开发潜力;青藏高原牧区为229.12亿m3,其中青海牧区开发潜力为74.78亿m3,但青海湖环湖牧区已无潜力。详见表2-4-2。

(二)地下水开发潜力

全国牧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91.20亿m3,现状用水量88.03亿m3,尚有开发潜力503.17亿m3。其中:东北牧区83.66亿m3;内蒙古高原牧区47.82亿m3;蒙甘宁牧区6.15亿m3,甘肃、宁夏牧区均处于超采状态;川滇牧区117.08亿m3;新疆牧区70.72亿m3,南、北疆各占46.7%和53.3%;青藏高原牧区177.08亿m3。

(三)水资源总开发潜力

全国牧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21.57亿m3(扣除重复量),现状用水量409.27亿m3,尚有开源总潜力为712.30亿m3,占可利用资源量的63.51%。其中:东北牧区90.53亿m3;内蒙古高原牧区45.93亿m3;蒙甘宁牧区28.65亿m3;川滇牧区198.51亿m3;新疆牧区62.64亿m3,主要集中在北疆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谷;青藏高原牧区286.04亿m3。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指导;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以建设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灌溉饲草料地,实施大片天然草场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为主要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水利支撑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突出强调生态保护

牧区水利建设要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促进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发展牧区经济,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牧民收入提供基础保障,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贡献。

2、坚持围绕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配套水利措施

解决草原的生态问题,要以保护为主、建设为辅,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围绕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完善牧区水利设施,配合必要的林业、畜牧业等措施,实施"小开发"、实现"大保护",建设"小绿洲"、保护"大生态"。

3、坚持 "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

根据水、草资源承载能力,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总体和分区的牧区水利发展规模、工程布局及建设重点,采取严格措施,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努力实现水、草、畜平衡。

4、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

做好总体和分区的水资源评价和监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重点保证生活用水需求。优先利用地表水,科学合理开发地下水,在不适应开发或进一步开发的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与保护优先。

5、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要选择适合各地特色的牧区水利建设模式和方法,"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节"结合,优先对现有工程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要全面考虑退耕还草、生态移民、围栏封育、植树种草等各种配套措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技术、管理等各种手段。要先易后难,因势利导,示范推广,逐步推开。

6、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管理

牧区水利工程要建管并重,加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要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灌溉饲草料地发展规模与水资源供需水分析

(一)灌溉饲草料地面积发展需求

目标年天然草原和各种补饲途径共可提供饲草料1596亿kg,可载畜21869万羊单位,尚有5081万羊单位超出天然草原和各种补饲途径的载畜能力,年需饲草料374亿kg,需要通过发展牧区水利,增加饲草料供应来满足,主要途径有四种:对现有饲草料地灌溉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通过对现有耕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在适宜地区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发展人工改良草场灌溉;新建灌溉饲草料地。

对现有灌溉饲草料地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灌溉保证率,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每亩还可增产饲草料(折合干草)400kg以上。据分省规划统计,规划期内可对全国牧区867.4万亩灌溉饲草料地和灌溉人工改良草场进行节水改造,可增产饲草料(折合干草)35.56 亿kg,可养畜487万羊单位;

据统计,规划期内牧区农牧结合带结构调整农田中有1081万亩可改建为饲草料地,配套水利设施发展成灌溉饲草料地后,平均每亩可产饲草料1050 kg,共可增产饲草料113.5亿kg,可养畜1555万羊单位;

据分省规划统计汇总,牧区共有1100万亩河滩草地、高寒草场有雨洪资源利用条件,可以通过兴建简易水利工程和配套农艺措施发展成人工改良灌溉草场,平均每亩可增产饲草料500 kg,增产饲草料55亿kg,可养畜753万羊单位。

综合上述分析,2010年牧区尚有2286万羊单位,年需饲草料(折合干草)约170亿kg,需要通过发展灌溉饲草料地来解决。按亩产1050kg计算,需发展灌溉饲草料地1625万亩。

(二)需水量预测

1. 生活需水量预测

生活需水量包括城市生活用水和牧区人畜饮水。经预测到2010年生活需水为25.51亿m3,其中地表水17.36亿m3,地下水8.15亿m3。城市生活占生活需水量的30.9%,牧区人饮占37.1%,牲畜需水占32.0%。

2. 生产需水

生产需水量包括工业用水、农田灌溉、天然草地灌溉和饲草料地灌溉用水。经预测到2010年规划区工业产值达到1795.6亿元,工业用水20.97亿m3;饲草料地灌溉面积达到3731.0万亩,灌溉用水137.42亿m3;人工改良草场灌溉1610.00万亩,灌溉用水量33.90亿m3;农田面积4699.87万亩,灌溉用水232.25亿m3牧区生产需水总量为424.54亿m3。

3. 生态用水

牧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已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中扣除,本次规划所指生态用水主要考虑人工林地灌溉用水和湖泊、湿地补水等。经预测需水总量为68.41亿m3,其中:人工林地灌溉用水29.31亿m3,湖泊、湿地补水16.59亿m3,其它用水22.51亿m3。

4. 目标年总需水量

到2010年牧区总需水量为518.46亿m3。其中生产用水占81.9%,生活用水占4.9%,生态用水占13.2%。

牧区水利建设规划

一、水源工程

根据预测,通过对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率可以提高到0.55~0.60,到目标年农田灌溉用水将减少约30亿m3,除实施结构调整的447万亩灌溉农田用水满足饲草料灌溉用水外,节约的水主要用于提高现有灌溉面积的灌溉保证率和归还挤占的生态用水。牧区新增饲草料地灌溉用水约123.46亿m3,其中包括调整灌溉农田发展的447万亩灌溉饲草料地用水25.26亿m3,对现有867.4万亩灌水效率低下的灌溉饲草料地和部分人工改良灌溉草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约用水6.43亿m3,2010年灌溉饲草料地净增用水约91.77亿m3,需新建水源工程解决,见表5-6-1。除适当考虑生态移民的生活用水外,牧区人畜饮水工程由专项安排,与其他行业用水一样,不作为本次工程规划的内容。

(一)地表水水源工程

地表水水源工程以中小型水库、塘坝、自流引水渠首工程和扬水站为主要形式。重点建设区为东北松嫩流域及大兴安岭北麓,新疆阿尔泰、伊犁及天山山前地区,甘肃、青海、黄河流域及祁连山前地区,川西北三江源区,西藏一江两河及藏东南地区。

(二)地下水水源工程

地下水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区域为沙地、灌区周边等地下水较丰富地区,如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以及阴山北麓各构造盆地、祁连山山前构造断裂盆地、塔里木盆地周围等现代冲洪积区。

规划到2010年新建各类水源井2.17万眼,其中: 中深机电井0.37万眼、浅井1.46万眼、大口井0.34,年取水能力达到10.41亿m3。其中:2003-2005年新建各类水源井0.73万眼,年新增供水能力3.50亿m3;2006-2010年新建各类水源井1.44万眼,年新增供水能力达到6.91亿m3。

二、田间灌溉工程

规划到2010年,牧区新增田间灌溉工程面积3806万亩,其中新建灌溉饲草料地田间配套工程1625万亩,结构调整田间配套工程1081万亩,人工改良灌溉草场田间配套工程1100万亩;完成867.4万亩现有工程节水改造续建配套。新建工程和配套改造工程全部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结合缩小沟畦规格、平整土地、灌溉管理等措施,提高用水效率。井灌区管道输水与喷灌相结合,干燥度较大的地区以管道输水为主;地表水灌区以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为主。

新建的3806万亩田间灌溉工程面积中,渠道防渗控制面积1019.2万亩,管道输水控制面积1105.5万亩,喷灌面积1136.3万亩,其他545万亩主要为灌溉人工改良草场田间工程;实施节水改造的867.4万亩面积中,渠道防渗控制面积259.0万亩,管道输水控制面积282万亩,喷灌面积326.4万亩。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典型工程投资估算

牧区地域辽阔,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及人工投入差异较大。为简化计算,典型工程投资分为水源工程及田间配套工程两部分。

水源工程地表水中水库投资根据工程布局、各省区初步规划的基本工程量及初步估算进行汇总;塘坝工程以四川同甘典型工程为例;引水工程投资估算以新疆自治区典型工程为例;扬水站、集雨工程投资估算以甘肃省和宁夏典型工程为例;地下水中中深井、浅井投资以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典型工程为例;田间工程(包括动力配套及主要输配水管道、渠道部分)投资以新疆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典型工程为例。

二、规划总投资

项目投资由工程投资、动态监测费、前期工作费、管理费以及科技支撑专项费用等构成。估算总投资为 367.2亿元。其中:工程投资360.00亿元,占总投资的 98.04 %;动态监测费 1.80亿元,占总投资的 0.49 %;前期工作费 1.833亿元,占总投资的 0.50%;管理费1. 712亿元,占总投资的0.47%;科技支撑费1.855亿元,占总投资的0.50%。

三、分期投资计划

项目期为八年,按轻重缓急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为2003-2005年,第二期为2006-2010年。

一期工程:在超载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地区,优先选择水资源条件好,效益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作用以及有一定投资配套能力的项目实施。总投资133.71亿元,其中工程投资131.01亿元,生态监测、科技支撑等费用2.7亿元。

二期工程:总投资233.49亿元,其中工程投资228.99亿元,生态监测、科技支撑等费用4.5亿元。

四、生态效益分析

(一)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基础保障

据各地经验,平均每亩灌溉饲草料地的产草能力相当于40-50亩中等天然草原的产草量(见表6-4-1),可使20-100亩天然草原休牧4-6个月。规划新增3806万亩各类饲草料灌溉面积,年可增产饲草料374亿Kg,解决5000多万个羊单位的饲草料供应问题。到目标年,基本实现草畜平衡,消除超载过牧造成的草场沙退化现象,依靠草原自我修复能力,使天然草地生态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二)有效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态容量

规划实施后,可对26亿亩退化、沙化草原(约占牧区可利用草原的77%)实行围封轮牧、休牧、禁牧。其中5亿亩退化草甸、草丛、灌草丛草原,实施划区轮牧、季节性放牧; 15.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休牧4-6个月,依靠自然修复能力,逐步恢复退还草地生态; 5.5亿亩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实施3-5年禁牧,其中2亿多亩永久性禁牧。

(三)遏制草地沙化、退化,减轻风沙危害

牧区天然草原的退化、沙化是造成扬沙、浮尘、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规划实施后,草原沙化、退化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大面积天然草原的植被将得到良好恢复,可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扩大绿地面积和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逐步改善牧区气候条件,有利于草原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危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水草资源管理

1.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开发利用牧区水资源必须在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批制度。新建、改扩建的水源工程,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凡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并严格按照取水许可证的规定取水。

2. 严格执行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项目区,要分区、分片进行水资源论证,合理确定规模布局,严格执行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在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区域和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地下水宜采区和禁采区,防止地下水超采;充分利用现有和新建的地下水监测网点及生产用井,加强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边建设、边监测、边修正,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开采方案。

3. 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加强用水计量和用水管理,按照规划严格控制各区的饲草料灌溉的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厉行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费制度,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

4. 严格按规划控制牧区牲畜数量

组织各地研究制定草畜平衡管理办法与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行政领导责任制,严格按规划控制天然草原牲畜总量和分区数量。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天然草原季节性休牧和轮牧。在草原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围封禁牧。在禁牧、休牧区,以灌溉饲草料地和人工改良灌溉草场为支撑,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方式,提高牲畜出栏率和畜产品商品率。

5. 依法保护草原

全面贯彻《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草原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各种在草原上滥垦、滥挖和无序开矿等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完善草原监督管理手段,强化草原执法和执法监督,遏制草原资源的人为破坏。

二、加强工程管理

1. 强化项目建设管理

根据本次规划提出的任务,建设内容和工程分布特点,采取中央宏观调控,省(自治区)、地(州、市、盟、师)监督管理,县(旗、市、团、场)组织实施的管理体系与运作模式。

明确国家和地方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分别成立由水利、计划、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组成的《全国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落实项目管理责任,组织实施全国和地方《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

牧区水利建设前期工作十分薄弱,项目单位要加强前期工作,抓紧做好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论证工作,认真组织工程施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制",确保工程质量;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三专一封闭",即专户储存,专门建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保证建设资金正常运转,发挥效益。

2. 加强建后运行管理

根据牧区人口分布、畜牧业经营方式、水土资源分布特点以及本次规划工程建设的模式,落实工程运行、维护、管理责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采取以下三种工程管理模式。

[1]单户开发,单户经营

单户开发的微小型灌溉饲草料地(家庭草库伦)、灌溉人工改良草场,发放水利工程产权证,实行"谁建、谁有、谁用"。

[2]联户开发,联户管理

联户开发的中小型灌溉饲草料地和灌溉人工改良草场,实行联户管理,可由牧户分户承包经营,也可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或者聘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管理。

[3]集中开发,实体管理

连片开发的大中型灌溉饲草料基地和灌溉人工改良草场,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组建管理机构,落实责任,同时按水系、渠系范围或牧区聚居区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加强工程管理和维护。

三、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牧区水利投入保障机制

1. 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针对牧区特殊情况,各级政府应把牧区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重点安排。以国家投入为主,增加用於牧区水利建设投资比例。

2. 制定优惠政策,扩大投资渠道

在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前提下,制 定优惠政策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开辟投资渠道,保证牧区水利建设投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发挥自力更生精神,在政府经适当补助和扶持的同时,逐步扩大集体和民营、个体成份,调动广大牧民积极参加牧区水利建设。

四、依靠科技进步

1. 依靠科技进步

围绕牧区草原生态建设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配置及技术经济政策等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牧区水利重点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通过集成、组装、配套,建立不同类型水、草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模式;开发草原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的实用技术,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研制适合牧区特点的打井、提水机具和灌溉设备,提高牧区水利工程科技含量。

2. 组织开展有关政策、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

加大政策和牧区水利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政策引导,依托现有科研设计单位和水利建设管理单位及其人才优势,按照"一个园区(科技示范园区),二个中心(科技推广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的模式,推进草原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牧区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

五、加强部门配合,完善配套措施

1. 部门配合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水利、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部门的配合,各司其职,确保草原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项目与国家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相协调,发挥整体效益。

2. 林业措施

运用草原飞、播、造等方法,提高草原盖度;加强乔、灌、草结合的草原生态建设,恢复和增加草原植被;加强保护江河源区草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在牧区草原生态保护重点建设区,支持和鼓励当地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柴薪樵采。

3. 农艺措施

按照牧草优良品种繁育的地带性特征,积极引进牧草优良品种;加大农技改革力度,推行等高耕作和少耕免耕法,采用覆盖保墒、草种包衣等新的耕作和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水平。

4. 牧业措施

在饲草料地灌溉和人工改良草场灌溉项目区,配套围栏、棚圈、饲草料加工、储存等基础设施,为舍饲养殖创造条件;改良畜群、畜种结构,推广优良畜种,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在半农半牧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完善落实退耕还牧、退牧还草政策。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