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峡县在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时,积极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融资机制,实现了多元化融资、企业化经营。重点是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把山坡资源当作资本来经营,运用市场运作模式,激活各类投资主体,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的农村水利建设新路。该县在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融资机制上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用足用活涉农资金,理顺投资渠道。县财政每年拨付农建资金都在300万元以上,并逐年提高农业开发资金预算,确保足额提取,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按照县里投一点、乡镇配一点的办法,鼓励乡镇加大农建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同时把扶贫开发资金、农综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小流域治理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捆绑起来,投入农建工程,扩大农建投资规模。
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外资”搞农建。树立开放观念,优化投资环境,对到西峡投资开发荒山或承包经营林果基地的客商,在利益分成、证照办理、家庭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最优惠待遇,以开放促招商,借“外资”搞农建。全县共招引客商116人,引资360万元,治理荒山荒坡10万多亩,建成经济林果基地29处。
三是完善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县委、县政府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和山坡承包经营权50年不变”的原则,鼓励农民投资开发荒山,使农民真正成为农建投资的主体。
四是拍卖出让经营权,吸收大户承包注资。按照集中治理、分户承包的原则,对新建林果基地进行公开拍卖,由大户买断经营权,实行独资承包经营或股份合作经营,使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关系,从而催生出一批农村企业主和新型庄园主。
五是激励县乡干部出资,参与农建投入。县乡干部带头出资建设高标准林果示范园,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目前县直单位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设猕猴桃等林果精品园3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