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席,女士们,先生们:值此“通往MDG之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在2015年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已承诺最迟在 2015年实现上述目标。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就中国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展及今后的打算等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我的发言分四个部分:
一、中国在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量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这种时空分布的强烈变化,造成北方部分地区长年资源性缺水,南方部分地区季节性缺水。再加上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村许多地方长期存在饮水困难问题。中国在农村饮水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水。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年降雨200-600毫米,十年九旱,多年连旱,造成这些地区长年缺水。西南、华南和华中的部分地区,年降雨虽在1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沟谷深切,蓄水工程设施不足,有水蓄不住“人在山上住,水在山下流,听水响,看水流,山上用水贵如油”是这些地方的真实写照。
二是水质差。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海平原区由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影响,高氟水、苦咸水的分布范围很广,群众长期饮用,造成骨骼变形,智力低下等水性地方病还有一些地区饮用水源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成为疾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要维持人的健康基本需求,每人每天至少要得到20升安全饮用水。加上其他日常生活用水,每人每天大约需要50升水。据估计,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每年造成的死亡超过500万人。在中国,通过饮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就有五十多种。要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二、中国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第一,把农村饮水工程作为重点扶持的公共性小型基础设施。中国政府明确要求: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
第二,把农村饮水解困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政府主导,动员和组织受益农民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
第三,把保障饮水安全放在水利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解决饮水困难,再逐步提高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新技术,包括找水、提水、雨水集蓄利用和劣质水处理技术等。同时,积极开展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卫生饮用水知识培训。
第四,在饮水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一是对饮水困难人数实行名册管理加公示制度。在规划的基础上,将需要解决饮水困难的人数落实到村组或农户,并通过报刊等形式予以公示,有效地避免了安排计划和资金时的随意性。二是工程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即预付少量起动资金后,按照先干工程后付款的原则,根据工程投资规模等情况,分期报账。三是工程设备材料实行集中统一采购。这样不仅便于管理,确保所购设备材料的质量,还能获得比较优惠的价格,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工程施工质量推行监理制。对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严格实行监理制;对小型分散工程,聘请专门的监理单位和人员,根据工程的分布情况,实行分片巡回监理,并请受益农户进行跟班监督。
第五,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和规模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水窖、水池、水柜等微型集雨工程,采取国家补助,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体制;对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元的小型农村饮水工程,采取国家补助,农户自筹,由受益农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用水协会,实行自主管理;对跨村、跨乡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采取专管机构、受益村和用水户协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水价原则上按成本水价核定,个别地方确有困难的在保证运行费、维修费的前提下,逐步到位。
第六,加强农村饮水行业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作的意见》,水利部已经制定了《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正在组织起草《农村供水条例》、《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
三、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进展与成效
在上述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下,中国在改善群众的饮水状况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全国累计解决了2.5亿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仅2000年以来四年时间,中国中央政府就安排了85亿元资金,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和群众自筹,解决了 5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其中包括370多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问题。
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是减少疾病,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饮水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减少了水介传染病发病率,而且通过促进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降低了与卫生条件有关的疾病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二是节省取水工日,解放了劳动力。据调查统计和典型分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成后,平均五口之家每年用于挑水的工日可从70个减至20个,每户减少50个。节省的劳力和时间可用于劳务输出,也可投入生产和其他创收活动。
三是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了脱贫致富。饮水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牲畜的成活率,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饮水工程的综合利用,为适量发展庭院种植业和加工业提供了水源保障。
四是密切了政府和农民的关系。
四、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行动计划
根据“十五”规划,到2005年全国基本解决50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从现在的情况看,这项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过去实施饮水解困工程主要是解决没水吃的问题,而一些地区水质问题相当突出,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水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中国将在解决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的基础上,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农村饮水工作的重点将由解决饮水困难为主转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质处理与水源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持续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建立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建管机制;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群众自筹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农村饮水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使列入“十五”规划的50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使6000万人获得安全饮用水。在2015年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联合国有关机构和一些国家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表示衷心地感谢。
让每个人都得到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在未来的15-20年间,中国将为3亿农村人口提供安全饮用水。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尽最大努力。在实现MDG的征途上,我们愿意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希望继续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初春的北京,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北京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国际大都市,它有世界闻名的长城、故宫等历史古迹,有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现代化建筑,日新月异的新北京还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的召开,我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朋友们参加这次大会。
最后,预祝“通往MDG之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国际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专家在中国期间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