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各级水利行政机关还是水利企事业单位,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宗旨,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借助信息化这样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推动。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管理创新
1998年大水后,我国水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水利信息化作为实现资源水利、现代水利的重要手段,得到高度重视。“金水工程”即水利信息化被列为国家优先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信息技术在水利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建轻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的重症顽疾在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也是屡见不鲜,相当一部分工程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笔者认为,造成此种局面的关键原因是在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时,缺乏相应的管理创新。
索丽生副部长指出,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的革命,要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管理创新就要按照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并通过信息化优化管理模式和明晰管理流程,促进管理制度的创新。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准确把握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涵:1、水利信息化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作中的全面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快捷、全球联通的特点使得水利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应用,传统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深刻的变化。2、水利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它不是传统管理方式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不是用电子技术去适应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以更好地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宗旨。3、水利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运用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和传统管理手段的实践。水利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传统管理流程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水利信息化工作中,不能只注重技术,认为“技术是万能的,技术就是信息化”。要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从“管理创新是信息化之本”的高度,以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为水利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地向前推进。
然而,从这几年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大部分项目有信息化建设的通病,即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或者由于来自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的重重束缚,或者由于建设管理方认识水平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体制障碍,使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大大影响了信息工程效益的发挥,有时甚至造成负效益。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进行水利信息化规划时,就要引入管理创新。将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创新统筹考虑,将管理创新作为整个项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对现行管理和制度上需要做哪些变革以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效益的充分发挥。2、要将管理创新的理念贯穿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始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工程,项目本身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这需要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即按信息化应用的要求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对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使先进技术真正能为管理服务。3、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目前,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应用水平与别的先进行业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各级水利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大力加强基础培训,通过一个个水利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不断提高使用水平和创新意识,使管理创新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二、水利信息化有力推进管理创新
各级水利行政机构及公益型水利事业单位,承担着大量公众事务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其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日益凸现。一方面,水利部门是信息密集型行业,拥有大量宝贵的水利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公众、企业和社会对获取水雨情、旱涝灾情、水质及有关政策法规、统计信息等的快捷和透明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水利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洪涝降临时,要求水利部门及时将洪涝灾情告知公众,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使水利部门能够充分发挥潜力,迎接挑战。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允许信息在各级水利机构之间、水利部门与其它相关政府部门之间、水利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快速传递,使水利部门改善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方式,为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对水利部门职能的转变、水利政务的公开透明、水利行政效率的提高、政府开支的节约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诸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水利信息化推进管理创新表现之一: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建立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庞大的中间管理层所起的作用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呈,它是信息通讯手段落后的产物。多层次的管理组织不仅减缓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还容易造成信息的过虑、堵塞、失真和扭曲。水利信息化、水利电子政务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能够实现行政流程的集约化、综合化、高效化,从而缩短政府组织规模,使政府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组织的高层能与基层进行直接的协调和沟通。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已有200多家各类水利信息网站,它们的开通运行,极大的丰富了网上水利信息资源,提高了水利部门工作的透明度,降低了办公费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应用,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处理文件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将政府工作人员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
水利信息化推进管理创新表现之二: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在传统政务中,管理决策的基础是由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信息的有限性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现代办公模式需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因素很多、条件纷繁复杂的特点,作为政府领导,要作出正确的决策,需要掌握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通过建立行政决策支持系统、防汛指挥系统等水利信息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使决策者在全面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遭受了1954以来特大洪涝,借助于上通国家防总、下联最前沿水文测站的先进的防汛指挥系统,实现了科学调度、科学防洪,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各类水利决策支持系统还能使决策实施情况能得到及时反馈。依靠网络高速、交互的特点,决策前可以广泛征集公众的意见,决策后可以及时获得群众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采纳合理建议,最终实现民主决策。
水利信息化推进管理创新表现之三: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政府既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又是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制度者,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这些公众关心的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公众手里。它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数人垄断或有选择性的公开,可以防止信息被更改、掩盖,政府运作成为阳光作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护了公众的利益。实施水利电子政务后,由于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视的,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都可以被看到,所用时间也都可以被查出来,有利于领导的监督,并且把办事的规范归纳成标准的东西,人为因素大大减少,降低了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政府管理的透明度,促进了廉政建设。
三、如何通过水利信息化实现管理创新
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实现管理创新,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人才是基础,机制是保障,推广应用是关键。
首先,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既具备水利专业技能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市场混乱,信息化应用项目投资不高的情况下,信息化项目的承建商大都只注重于技术实现,他们不可能提出管理创新。最终用户由于不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也不可能将管理创新的思想融入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只有既精通专业管理业务又熟悉信息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可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目标,并在技术手段和业务流程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既通过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又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整合不断优化信息系统。使信息技术经由管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其次,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时,要营造有利于管理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由于水利行业的固有特点,使得水利信息化项目一般都是大型的建设项目。而愈是大型的信息化项目,愈要对“后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作仔细规划。因为,大型信息化项目一般要牵涉多个环节、多个方面,是涉及多个部门综合的应用系统,某一环节、某一方面的配套管理没做好,都可能成为信息化项目成功的“瓶颈”。因此,在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时,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管理创新,更要营造有利于管理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使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不至于因来自传统管理体制等的阻力而夭折。现在很多水利部门都设有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的单位一把手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应该说这是符合信息化建设规律的。但水利信息化光靠领导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需各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
第三,水利信息系统建成后,要高度重视它的推广应用。否则,利用信息化实现管理创新就无从谈起。推广应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部门的桥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将管理人员的业务需求及时反馈给信息系统开发商。只有通过开发商、信息技术人员、最终用户间的不断磨合,信息系统才会越来越“健壮”,也只有在对信息系统的不断应用和实践中,让使用者真正领会和掌握信息系统的优越性能,才能发现传统管理的不足,从而逐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