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4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科技推广 > 农水信息化 > 正文
信息化带着管理一起革命
  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水利网站技术部     季平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4/7/27    

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也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推动。索丽生副部长指出,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的革命。


视线一:带宏观管理走上“高速路”

各级水利行政机构及公益型水利事业单位,承担着大量公众事务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其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日益凸现。一方面,水利部门是信息密集型行业,拥有大量宝贵的水利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公众、企业和社会对获取水雨情、旱涝灾情、水质及有关政策法规、统计信息等的快捷和透明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水利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使水利部门能够充分发挥潜力,迎接挑战。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允许信息在各级水利机构之间、水利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之间、水利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快速传递,使水利部门改善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方式,为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对水利部门职能的转变、水利政务的公开透明、水利行政效率的提高、政府开支的节约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诸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建立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多层次的管理组织不仅减缓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还容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堵塞、失真和扭曲,它是信息通信手段落后的产物。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务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节约了原来靠人工处理文件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

案例:

《江苏省水利厅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利用江苏水利网站的窗口作用,实现了行政许可申请受理的一站式服务,即在网上公示行政许可的项目、申请行政许可的条件和材料、办理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时限以及行政许可的决定和结果,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供公众下载,设立行政许可受理专用电子信箱并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减少了中间环节,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

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信息的有限性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作为政府领导,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掌握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通过建立行政防汛指挥系统等水利信息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见注释),避免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

(注释:“有限理性”一词由诺贝尔经济学家西蒙提出,至今还未有一致的解释,大体意思是:人的理性行为是受限制的,对后果的了解是零碎的和模糊的,而合理的预见后果,是理性主义所强调的。人对价值的预见不可能是准确和完整的,领导人的注意力和决策方向也会有偏好。)

案例:

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遭受了1954以来特大洪涝,借助于集水情自动测报、气象云图接收、洪水预报调度、防汛会商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先进的防汛指挥系统,使得水雨情信息从一线水文报汛站传输到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只需耗时1小时左右,比1991年抗洪时缩短了近5个小时,大大提高了水情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之各种历史数据、资料可以从数据库中随时调用显示,供决策者对比分析,为及时准确调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节约政府开支

通过近年来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显现。

案例:

现今各省水利系统开通的语音交换网,大大降低了电话费,各地视频会议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多次用来召开水利系统工作会议,不仅降低了会议费用,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使政府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规范化就是要求所有规章制度一律对每个人有效,不允许出现特殊群体,没有人有特权。这正是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长,各类信息系统把办事的规范归纳成标准的东西,人为因素、不确定因数大大减少。

案例:

拿行政审批来说,通过网络“运行”行政审批,由于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按既定程序规定好的,任何人都无权修改,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又都是可视的,所用时间也都可以被查出来,这样,可以有效防范下级管理人员违背上级决策精神,可以避免出现暗箱操作或权钱交易。政府运作成为阳光作业,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证了政府决策的顺利执行,使政府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视线二:信息化管理也要创新

管理创新就要按照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并通过信息化优化管理模式和明晰管理流程,促进管理制度的创新。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水利信息化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作中的全面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快捷、全球联通的特点使得水利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应用,传统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水利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它不是传统管理方式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不是用电子技术去适应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以更好地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宗旨。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运用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和传统管理手段的实践。水利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传统管理流程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水利信息化工作中,不能只注重技术,认为“技术是万能的,技术就是信息化”。要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从“管理创新是信息化之本”的高度,以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为水利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地向前推进。


专家解析:“高速路”行驶三注意

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实现管理创新,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人才是基础,机制是保障,推广应用是关键。

复合型人才

只有既精通专业管理业务又熟悉信息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可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目标,并在技术手段和业务流程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既通过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又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整合不断优化信息系统。使信息技术经由管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营造有利于管理创新的机制

大型信息化项目一般要牵涉多个环节、多个方面,是涉及多个部门综合的应用系统,某一环节、某一方面的配套管理没做好,都可能成为信息化项目成功的“瓶颈”。因此,在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时,营造有利于管理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使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不至于因来自传统管理体制等的阻力而夭折。

重视推广

通过开发商、信息技术人员、最终用户间的不断磨合,信息系统才会越来越“健壮”,也只有在对信息系统的不断应用和实践中,让使用者真正领会和掌握信息系统的优越性能,才能发现传统管理的不足,从而逐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


对策:管理好“信息孤岛”

从这几年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来看,由于来自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的重重束缚,或者由于建设管理方认识水平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体制障碍,使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大大影响了信息工程效益的发挥。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着手于:

●在进行水利信息化规划时,就要引入管理创新。将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创新统筹考虑,将管理创新作为整个项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对现行管理和制度上需要做哪些变革以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要将管理创新的理念贯穿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始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工程,项目本身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这需要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即按信息化应用的要求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对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使先进技术真正能为管理服务。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目前,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应用水平与别的先进行业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各级水利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大力加强基础培训,通过一个个水利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不断提高使用水平和创新意识,使管理创新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