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水利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襄樊市三道河灌区建设及管理情况
  襄樊市三道河工管局     张继兵 张向阳 朱开际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4/10/21    

湖北省襄樊市三道河灌区位于襄樊市南部,横跨南漳、宜城两县市,由长渠引水工程、北干渠、蛮河渠组成,主灌南宜两县(市)7个乡镇、4个农林牧场,自然面积97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0.3万亩。自三道河灌区长渠引水工程1953年复修通水,尤其是三道河水库1966年建成以来,灌区先后兴建了北干渠、永丰渠和长乐渠,形成了以三道河水库及其结瓜水库为水源,干、支、斗、农、毛五级配套,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渠系工程兴利避害,引水灌溉,为保证灌区农田连年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粮食单产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192公斤提高到现在的600公斤,已成为襄樊市乃至湖北省粮棉油的重要产地和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区域之一。

一、近五年来三道河灌区建设及运行管理情况

三道河灌区绝大部分水利设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起来的,灌区工程先天不配套,后天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用水效率低、灌溉面积萎缩、灌溉效益差等已严重制约了灌区的生存与发展。对此,我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大好机遇,在部、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从1999年起实施了三道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期工程,使灌区工程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工程效益衰减的势头得到有效的遏制。

(一)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

1、计划与实施

国家及省、市主管部门充分重视三道河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湖北省计委、省水利厅先于1998年4月以鄂计农字[1998] 0365号文批复三道河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投资1312.13万元,其中中央600万元,地方配套712.13万元;2000年4月又以鄂计农字[2000]0427号文批复三道河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应急项目投资2998.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00万元,地方配套1498.2万元。两个可研报告共批复投资4310.33万元。

根据这两个批复,国家先后于1999、2000、2002、2003年度下达了三道河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年度实施计划,总投资为3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00万元,地方配套1500万元。自1999至2003年度共计完成渠道防渗衬砌12.34公里,重建了石头沟渡槽,扩建了安乐堰箱涵,重建和改造了渠首进水闸和一、二段节制闸,兴建了红阳桥、安乐堰、雷家营3处机耕桥等渠系配套建筑物。共完成挖土方158869立米,填土方106218立米,浆砌石744立米,砼41070立米,砂卵石12612立米。

2、项目建设管理

三道河灌区1999年度至2003年度4个年度节水改造工程投资大,工程内容多,建设时间紧。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五制"要求进行项目施工与管理,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廉政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做到了从立项、可研、初设、实施方案、招投标、工程实施到竣工验收程序到位,有章可循。

施工过程中,工程所涉及的各方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结束后,由襄樊市水利局主持,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会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等单位对工程进行了初验,其中1999和2000年度的工程已通过省厅组织的验收,并被专家组评为优良工程,2002和2003年度工程已基本竣工,准备接受省、市专家组验收。

3、项目效益简述

三道河灌区经过1999年度至2003年度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水资源的部分可持续利用。经运行证明,改造前束水、卡水较严重的石头沟渡槽、安乐堰箱涵,经改造后水流通畅,险段渠道经改造后,渠道流速明显加快,在同流量的情况下,渠水比原来提前6个小时到达一段节制闸,缩短了轮灌时间,节约了水资源。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45,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58万亩。

(二)灌区运行管理情况

1、灌区管理机构组成

三道河灌区由襄樊市水利局领导,全灌区分为长渠、北干渠、永丰渠和长乐堰,其中北干渠、永丰渠属于南漳县水利局,其管理单位分别设在南漳县城关,下设五个管理段,负责北干渠和永丰渠的维护;长乐堰由南漳所辖乡镇管理,尚未设立灌区专管机构。主灌区长渠由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直属,现设有长渠管理处和下属6个管理段、所和1个试验站,沿干渠分布,负责长渠干渠的管理维护。

2、灌区灌溉制度

在灌溉方式上,年初水管单位分别与灌区政府制定年度农业灌溉调度方案,并与农民用水者协会签定年度农业灌溉供用水合同。在灌溉制度上,灌区开始实行的是串灌和漫灌,后经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灌溉方法。即干渠分4段采用9天轮灌制,水大时先高后低,水小时先易后难,低水高抽。做到高渠高田有水抽,低渠低田能自流,上下游统筹兼顾。实施中适时调整灌溉调度配水计划,基本保证了灌区按时、按量灌溉,受到了广大农民用水户的欢迎。

3、灌区水费计收

水费收取是关系到灌区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灌区2003年以前实行的水费收取标准是按湖北省人民政府1990年第13号令《湖北省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标准计收水费。由于灌区大部分没有计量设施,无法准确计算水量,不能实行计量收费。目前,灌区农业用水水费基本还是按亩收费,水费收取到位率不高。2003年至今水费按襄樊市制定的标准收取,收入比2002年减少100多万元,减幅达31.5%,导致水管单位生存难上加难。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按价值规律计收水费, 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第259号令《湖北省水利工程水价管理暂行办法》,本灌区被列为省、市灌区水价改革试点单位,今年已正在灌区的二支渠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实行计量收费,以后将在全灌区推广。

4、灌区工程养护

灌区渠道干渠由职工分段承包,进行日常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维护。虽然渠道分段承包,划段维护,责任明确,但由于水价偏低,远低于供水成本,收取的水费中用于工程维护的较少,不能维持工程的正常维修,灌区工程的养护也只能是重点维护,勉强保证渠道通水。随着国家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出台,以前实行的渠道岁修清淤即受益区的乡镇组织投劳清淤目前也不能实行。灌区工程养护正面临恶性循环:水费低且不到位致使工程养护不到位,又影响灌溉致使水费计收难。

二、三道河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立及运行管理情况

(一)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运行模式

为了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2003年3月我局在全灌区对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灌区为单位成立农民用水者代表大会,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以组为单位设立协会理事兼管水员,推行了"水管单位+农民用水者代表大会+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水模式,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灌溉管理。目前,灌区共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76个,受益人口27.34万人,受益灌溉面积达22.76万亩。

协会成立后,支渠以下渠系由协会自主管理。协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全权负责支渠及其以下工程的维护、配水、水费收缴,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支渠及其以下小型工程主要实行社会化管理,积极探索和采取各种不同管理模式,鼓励农民用水户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灌溉经营管理。

(二)开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取得的成效

用水者协会成立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水费计收透明度。协会在水费计收过程中,普遍实行了水费、水价、面积"三公开",使水费计收过程全部在"阳光"下进行,避免了暗箱操作,调动了农民用水管水积极性,用水户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范围增大、参与程度提高,强化了农民用水管水的民主意识,改变了过去"用水不管水,管水不用水"的旧体制。

二是用水户负担有所减轻。农业水费过去一直由乡镇代收,成立协会后,实现了供需见面,减少了水费计收中间环节,中间加价、搭车收费及截留、挪用水费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止,减轻了农民负担。如宜城市郑集镇武当湖村成立协会后,水价由原来每亩48.00元降低到21.00元,水费由2002年7.69万元降低到2003年的1.6万元,减少水费负担6.09万元,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农业灌溉服务和水费计收"两到位"。协会在协调供用水矛盾、配合农业生产及水费计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维护了正常灌溉秩序,减少了水事纠纷,提高了水费计收率,使灌区实际灌溉面积统计到位,水费计收率达到90%以上。同时,有效地缓解了镇村两级干部的工作压力,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是为今后实行计量收费、收费到户、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1、农业水价偏低

三道河灌区目前执行的是2003年襄樊市自定的水费改革政策,未完全执行省物价局、水利厅联合下达的《全省水利工程农业供水价格的通知》。两者相比,自流和提水每亩均偏低6.50元左右,2003年水管单位水费收入比2002年减少100多万元,减幅达31.5 %,导致水管单位生存受到威胁。加上"吃大锅水"的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农业供水没有真正作为商品,加之灌溉直接服务于"三农",政府对农业水价的改革与调整,更多地照顾农民的承受力,较少地考虑水资源状况和水管单位的实际利益,甚至错误地把调整水价与增加农民负担等同,随意压低水价、限制水价,导致水管单位入不敷出,职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无力对工程进行必要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致使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效益衰减,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以目前的水价标准,即使水费全额到位,也难以满足水管单位的简单再生产。

2、协会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水是一种具有一定商品属性的特殊资源,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使目前的农业灌溉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供需双方权利不平等。一方面农业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力的影响,不可能具备完整的商品属性,同时灌溉工程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民"适时适量"供需水要求,不是想买就能买、想卖就能卖的。因此,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受到了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

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渠系工程配套程度低,尚不具备"按方收费"的条件,三道河灌区多年来一直实行按亩收费,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后仍沿用按亩收费,供水无计量,农民用"大锅水"和用水粗放问题严重,造成农业用水浪费。如灌区北干渠灌溉面积11638亩,2003年供水2852万立米,平均每亩灌溉用水2450立米,灌溉供水量比2002年增加1倍多。工程条件较好的长渠灌区二支渠,2002年、2003年亩平用水980立米。

4、渠系老化失修严重,工程配套程度低

三道河灌区是建国初期建设的水利工程,受当时资金、建材等条件的限制,建设标准低、工程配套率低,加之经过多年运行,日常工程维护资金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干渠以下渠系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农民积累工和义务工的逐步取消,支渠以下渠系的维护问题日益突出。把如此现状的工程转交用水者协会经营管理,势必加重用水者协会及农民用水户的经济负担,大多数用水者协会也无力承担末级渠系的维护费用,严重影响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

5、管理水平和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用水者协会是一个新生事物,各级政府及农民用水户对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认识水平与认同程度不一致,协会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协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急需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急需水管单位在业务方面加强培训和指导,以便协会始终按章程及规章制度规范运作。

三、今后三道河灌区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继续搞好工程建设改造

目前,灌区水源三道河水库及胡岗、邬家冲、武当湖三座小(1)型水库均为病险水库,灌区下游主灌范围内渠系及其建筑物尚未配套完善,渠系水利用系数仅有0.45,渠道堵水、漏水、跑水现象还很严重,不仅造成了上游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下游的农业生产仍然摆脱不了受自然灾害束缚的被动局面,旱、洪、涝依然是制约灌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倍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资金支持,围绕病险整治、节水灌溉、续建配套等项目建设,加快水源工程病险整治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夯实灌区工程硬件基础。

(二)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步伐

在三道河灌区逐步推行以"两部制"水价和"一价到户、一票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水价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计量收费,逐步取消按亩收费,不断探索、创新和寻求适应新的水价形成机制、水费计收式和灌溉经营管理体制,使灌溉经营管理得到合理的补偿,保证灌区工程管理最基本的运行费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深化内部制度改革

一是抓住水管体制改革的时机,在单位内部开展定编、定岗、定员,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待岗制度,优化人员结构,精干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逐步推行管养分离,逐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实行"机构、人员、经费"三分离,对工程维修养护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转岗分流富余人员。

(四)建立有效地灌区投资渠道

积极探索实践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灌区水费匹配、受益群众投资投劳、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工程维修资金投入机制,逐步改变当前投资渠道单一、投资不足、建管脱节的现状,重点扶持和解决支渠以下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严重不足问题,为按方收费创造条件。

(五)探索多元化管理模式,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

针对灌区实际,积极建立和完善以支渠为单位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参与式管理,理顺水管单位、灌区地方政府、用水者协会、农民用水户四方关系,充分调动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和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实行专管与群管有机结合,提高灌溉管理和水费计收透明度,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