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市县交流 > 正文
山东肥城:“三权”改革筑就农民致富路
  冉祥玉 聂洪军 聂潇雯 王克凤 陈恒银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4/11/3    

自2002年以来,肥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高于15%的年增长率递增,比2002年以前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近5个百分点。是什么使他们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位老农的话给了我们答案:“是‘三权’改革富了俺农家。”

肥城市地处山东省中南部、泰山西麓。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两万多处水利工程,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溉、防洪除涝、水土保持工程体系。多年来,肥城市水利建设工作一直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建统管模式,市、乡两级政府和村集体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建统管模式已严重阻碍了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可持性发展的“瓶颈”。2001年5月肥城市在学习外地经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拍卖所有权,承租使用权,放开建设权”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为全市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一、拍卖所有权,工程效益明显提高。肥城市有6000多处病残工程,使用率低,运行成本高,村集体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这种状况,肥城市首先从这些病残工程入手,将这些工程的所有权通过拍卖的形式转让到农民手中。工程拍卖后,群众责任心增强,管理精心,并自发地投资进行工程维修配套和更新改造,使6000多处低效的病残工程焕发了“青春”,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提高30%,能耗平均降低15%,水费价格平均降低20%,全市年节省运行费用3000万元以上。安站镇邓庄村有机电井6眼,配套功率165千瓦,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400亩。由于管理混乱,水价在0.8元/立方以上,群众不堪价格重负而放弃浇地,年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00多亩,不到设计标准的1/3。为解决这一矛盾,村委会通过竞标方式把6眼机电井分别拍卖给邓凡银、邓凡祥、邓广喜、辛培汉、邓新忠、马兆远6户。机电井拍卖后,他们投资1.3万元,维修了机泵,埋设了管道,更新了线路,机泵装置效率提高1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25%,电耗降低18%,水费价格下降到0. 38元/立方。群众拍手称好。

二、承包使用权,拓宽农民致富路。肥城市有406座小型水库和塘坝,兴利库容639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1万亩,而实际年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16万亩,占设计标准的26.1%。这些工程不仅有灌溉效能,更重要的是还有防洪效能,因此,其所有权不适合转让。针对这种情况,肥城市采取承包的形式,将工程的使用权转让给农户。工程承包到户后,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85万亩,其本上达到了设计标准。与工程承包前相比,扩大灌溉面积8.69万亩。灌溉条件的改善,提高了作物产量。2003年灌区粮食产量达到106058吨,平均产量达到895kg/亩,比以前增加252kg/亩。工程承包后,承包户也都将工程作为家庭致富的一项主要经营项目,在经营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2年边院镇营盘村民刘学平,以每年1.6万元的价格承包到本村塘坝后,在塘坝上发展起了网箱养鱼和休闲垂钓两个项目,经营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年底收入4万多元。

三、放开建设权,开创水利建设新篇章。改革方案出台后,全市形成了水利建设的新高潮。截至目前,群众投资6500多万元,建设水利工程12000多处,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8万多亩,年增加产值21600万元。仪阳乡地下水资源极度缺乏,农户争相打起了旱井,目前已打旱井1408眼。旱井能蓄水35—60立方米,可解决点种、打药用水,以及关系时刻的“救命水”,实现了“夏蓄春用”、“闲蓄忙用”,既开辟了新水源,又缓解了自然降雨与农作物需水规律之间的矛盾。仪阳乡胡台村民张军承包肥桃果园3.5亩,过去由于没有水源条件,果园产量每亩只有4000多斤。去年他投资8千多元打旱井3眼,能蓄水200多立方米,解决了灌溉问题。他指着自己的果园高兴地说:“有了这3眼旱井,今年收获肥桃26355斤,平均亩产7530斤,比以前增加近1倍。是这好政策帮了俺了大忙。”边院镇葛庄村民李秋明承包塘坝后,自己投资1万多元,修建防渗渠1040米,使灌区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75,灌溉面积由原来的50亩扩大到近100亩。老城镇大石关村原有一眼大口井,井涌水量在50立方/h以上,而年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0多亩。今年春天村民袁隆军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5万元,购置了机泵,埋设了管道,灌溉面积扩大到150多亩。村民高兴地说:“要不是有这好政策,再等上10年我们也浇不上地。”

“三权”改革政策使肥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3年肥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1元,比泰安市平均水平高出156元,居泰安市首位,走了上致富的路。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