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不少地方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基层干部感到发展村内公益事业难度大。但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义河村结合自身实际,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发动农民自愿筹资投劳,大力开展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山区水利建设,走出了一条旱山村“治水、修路、致富”的新路,为各地特别是山丘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治水。义和村位于龙泉山脉中部,全村119户447人,耕地面积650亩,荒山荒坡3160亩,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过去,村内无塘、池、堰等蓄水工程,生产生活用水全靠自然降水,是一个典型的旱山村。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有水留不住,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山村经济发展。现实迫使义和村民认识到,治穷必须先治水。1998年,义和村被列为财政部、水利部雨水集蓄利用试点村,水利部门科学规划,加强指导;财政部门加大扶持力度,至2003年,共投入财政资金60万元。在财政资金引导下,义和村广泛开展“一事一议”,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兴建各类小微型水利工程。截至2003年底,共新建山平塘1口,蓄水池237口,水窖80个,砌引水渠5000米,新增蓄水6.1万方,新增灌溉面积540亩,其中发展喷灌200亩、滴灌100亩,彻底改善了用水条件。
二、修路。义和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农民需要的农用物资运不进来,满山待销的水果运不出去,村民对公路的渴求非常强烈。为此,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组织村民修建乡村道路。2002年争取上级财政补助40万元,村里自筹20万元,采取“支部+协会”的运作方式,由村组倡导,水果协会具体组织,村民推选的代表负责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共修建乡村水泥路7.5公里,基本解决了义和村的进出问题。今年该村还计划人均筹资100元,最终完成村内环山道路建设任务。
三、致富。有了水,通了路,义和村又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走种养结合、农牧并举之路,引导农民致富。他们充分发挥山村的优势和潜力,除留足基本口粮田外,积极发展耐旱的枇杷、柚子、桃子、脐橙等水果生产,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利用荒山荒坡草多地广的优势,积极发展草坡畜牧业,饲养优质羊1200多只。同时,“靠山吃山”,变山为宝,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目前已初具规模。此外,村民们还利用雨水集蓄工程养鱼、养鸭,形成了综合立体开发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致富的新路子。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底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3500多元,比全县人均高出56%,农房改造率90%,远高于全县山区平均水平。
义河村成功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解决了农民资金投入能力差的问题。在义河村雨水集蓄利用和村内道路工程建设中,财政补助资金占到总投资的2/3左右,并且在建设形式上都是先示范再推广。示范工程的建设,让农民切实看到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农民愿意投入。同时,一定的财政补助资金,又解决了农民负担能力不强的问题,工程建得成、管得起。四川省在“旱山村治理”项目建设中,集雨水池每方容积补贴25元,村内水泥路每公里补贴5-10万元,再加上一些扶贫资金和农民的投资投劳,工程就能顺利地建起来。
第二,积极推行民主议事,充分体现农民当家作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义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民主议事的方式,创新村内公益事业的建设机制。对于统一规划的集雨工程、入户道路等“家门口”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财政补助完全归农户所有,农民筹资投劳建设的是自己的“家业”;对于集雨工程的连接渠道、乡村道路等村内公益事业,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实行“乡村倡导、能人发动、协会组织、自主管理”的模式,把工程的决策权、建设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归还农民,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农民艰苦奋斗,建设自己的家园。
第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运作,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强了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义河村土地零散,分布范围广,若单家独户生产,受土地、水源、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村委会积极倡导成立村水果协会,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由大户集中经营开发,实现了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后,转租土地的农民又可以为大户提供劳动服务,获得收入。义和村的实践证明,协会管理和大户经营的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小作坊式生产联合起来,实行企业运作,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