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水利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北京:京郊走上现代节水路
  李春明 吕娜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4/10/23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缺水的北京亟须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节水的潜力不止在城市,用水量约占全市一半的京郊农村,按照“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思路,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由单一的农业节水向全面的综合节水转变——

京郊走上现代节水路

从年初开始,北京街头巷尾、各大报刊媒体关于水的话题不断升温。先是北京市水务局成立,再是北京实施水价改革;进入汛期,北京降雨较常年偏多带来利好;8月,《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开始征求社会意见。这些话题实质上透露的是同一个问题:北京太缺水了。

节水对北京是老生常谈。但一提起节水,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在城区,忽略了北京还有占全市用水总量约一半的郊区农村。然而,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水务等相关部门一刻也没有放松郊区的节水工作。在前几年农业节水逐步显现成效的基础上,今年北京市推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提出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推动郊区节水由以前单一的农业节水向全面的综合节水转变。

京郊节水面临新形势

拓宽思路,由单一节水向综合节水

转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郊区节水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北京水利部门在郊区水利建设中坚持“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编制了《北京市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提出了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近年来,郊区节水进一步突出“增(节水面积)”“压(高耗水作物)”“减(地下水开采)”“定(农业用水定额)”等综合节水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农业用水量由1980年的31.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3年的13.8亿立方米,降低了57%;农业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例由1980年的65%降为2003年的39%。

进入新世纪,首都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各行各业对水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目标和郊区发展的新定位,对郊区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郊区节水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到底还有多大潜力可挖?

市水务局农水水保处的同志告诉记者,通过加强管理,开发雨洪和再生水资源,郊区节水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北京约15亿立方米的农业灌溉用水中,地下水占到90%以上。下一步的关键是要通过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使郊区节水从过去单一的农业节水向综合节水转变。要使农村节水在前些年“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加大雨洪水和再生水的应用。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优质地下水从农业灌溉中被替换出来,用于城市生活或弥补因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生态失衡。

为此,北京市水务局已经确定目标:全市农业用水要稳定在15亿立方米以内。同时,力争在5年内全面完成全市节水农田建设,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把农用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10亿立方米之内;到2008年末,使全市再生水和雨洪水使用量达到农业总用水量的1/3。

按照新的思路和目标,北京市郊区水利工作今年从“三个要水”入手,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郊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强化节水意识

向观念要水

过去人们常把洪水与猛兽联系在一起。如今,观念变了,雨洪也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在京郊通州区潞城镇七级村东,雨洪水和上游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杨柳成行、曲径通幽的“水梦园”。据镇水务站左站长介绍,这里原本是一条又脏又臭的小河汊。近年来水利部门通过实施塘改湖工程,挖深拓宽原有坑塘,蓄引雨洪水,在这里形成了18万平方米的水面,不但有效改善了周边的小气候,而且遏制住了周边十几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下降趋势。

再生水在郊区节水工作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04年,北京市郊区利用再生水7000万立方米,减缓了地下水的开采力度。根据市政府批复的《北京市郊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到2008年,结合新河、凉凤、红凤等20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充分利用高碑店、小红门、卢沟桥等污水处理厂和郊区卫星城、中心镇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资源,农业年使用再生水总量将达到4亿立方米,解决100万亩农业灌溉水源。

观念一变,水,无处不在。不单是农业灌溉,京郊农村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节水的理念。2001年以来,针对北京干旱情况,市政府组织实施了26项节水措施。特别对郊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由28.5万亩压缩到2.2万亩,冬小麦种植面积由最高峰时期的252万亩减少到42万亩。通过压缩高耗水作物,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今年北京水务部门围绕“向观念要水”的思路,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借宣传贯彻《北京市实施〈水法〉办法》之机,在郊区农村广泛宣传节水的重要性,深化群众对水的认识。二是开展一镇十村的示范工程建设,以节水为切入点,推行装表计量,从群众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强化节水的意识。三是加强公众参与力度,与市妇联联合开展“京郊农家女节水行动”,发动郊区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妇女成为节水主力军。目前这项活动已开始实施。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向机制要水

在京郊通州区大营村水务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几张用于预交水费的IC卡。村水务办的同志介绍,每月村民拿IC卡按用水定额“买水”,回家后将卡插入专用的计量水表。一旦用水超过定额,用户就要使用高价水。

用IC卡预付水费,在城区没有做到的事情,在京郊朝阳、海淀、通州等区县的部分农村用水中却已开始实行。用水计量,对农民是一种无形的暗示,对节水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市水务局认为,在农村建立良性的管水机制,第一步就要推行计量用水。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49650眼机井,除因干旱报废的7208眼外,其余机井有效装表率达到96%,基本做到了“一井、一表、一卡、一号、一数”,即每眼机井都安装一块有效使用的水表、一个统一管理所对应的井号和一张机井计量管理情况档案卡,提供一个确切的水量统计数据。

市水务部门认识到,在农业灌溉和农村生活用水管理中,用水主体是农民,村集体是与广大农民联系最直接的基层组织,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从村抓起,从建立管理机制和制度抓起。要通过制定农村用水定额,建立民主管水的价格机制,规范用水户的行为。

在民主管水的做法上,京郊各村都有自己的高招。海淀区西小营村的管水员告诉记者,这个村的农户很少有月人均用水超过3吨的。为什么呢?3吨以内村里补贴水费,超过3吨就要自己掏钱,就这么简单。

西小营村规定:村民用水实行先收后补、以工补农的管理机制。将从工商户、居民、农户收取水费的大部分,用于人均月用水量未超过3吨农户的奖励性补贴。村民用水每人每月不超过3吨的用户,每吨水按2元计费,并享受村补贴;人均月用水量在3~3.5吨之间的,按每吨水2元收费,村里不予补贴;超过3.5吨、小于10吨的用户,超过部分按每吨水4元收费;人均月用水量超过10吨的用户,村委会将限制用水。村里的企业和商户水价严格执行市物价局的规定,根据所从事行业按标准收费。

与西小营村不同,密云县蔡家甸村2003年自发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村民的用水。协会的领导机构由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有专门的办公室、管水员,有详尽的管理制度、用水计划。

推广节水新技术新理念

向科技要水

在怀柔区北房村西洋参种植基地,怀河水务站的袁站长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精准灌溉情况。在基地内的300亩土地上,均匀地分布着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雨量报警等田间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可同时向首部计算机传输数据。当任何一组数据低于或高于设定值时,计算机程序自动启动,进行灌溉。当实测数据达到设定值时,计算机程序会自动关闭水泵及控制器,停止灌溉,实现适时适量的灌溉。基地全部采用倒挂式微喷头,并配套防滴器。据工作人员介绍,实行微喷灌溉后,基地用水量由原来的每年300立方米每亩,降至现在的90立方米每亩,年节水6.5万立方米。

经济学上讲求投入和产出,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不例外。要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效益最大,借助科学的用水方法和高科技设施少不了。有了高新技术的支持,不仅田间灌溉用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而且过去长期被人们忽略的雨洪水、再生水,也变成了极为宝贵的资源。

市水务部门的同志介绍,今年,他们加强了再生水利用的研究。监测结果表明,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在京郊大兴、通州等地他们开展了再生水利用试验,用再生水种植水稻、茭白、莲藕等,获得成功。在怀柔区京密引水渠边,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建成了一座千亩牡丹园,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在雨洪利用中,京郊各区县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实行灌溉节水与田间蓄滞雨水相结合,新技术推广与节水工程措施相结合,节水与保护生态相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创造了多种节水模式,创建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准的综合节水示范园区,带动了京郊节水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