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的现象,湖北省宜昌市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机制,以末级渠系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引导和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发展,实行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积极探索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
一、科学规划,认真督办
据调查,宜昌市共有连片100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涉及末级渠道2500公里,已完成节水硬化的500公里,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可以改造500公里,剩下1500公里还需要资金4700万元,靠政府包办有心无力,靠农民自掏腰包也不现实,怎么办?经征得宜昌市委、市政府同意,宜昌市水利局选派技术骨干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夷陵、当阳两市(区)兴办末级渠系改造和管理改革试点,采取市、县、乡三级补助工程建设材料费,灌区受益农户组建用水者协会负责投工投劳的办法,成功地对支渠以下所有末级渠道实施了节水改造,改造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8以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试点的基础上,宜昌市水利局编制了《宜昌市农业灌溉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建设规划报告》,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做好试点和全面实施规划,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政协领导直接督办,水利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声势,宣传典型,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政策引导,加大投入
为确保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2005年初,宜昌市政府出台了《末级灌溉渠系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计划从2005年到2010年共安排2000万元用于末级渠道改造的以奖代补,按渠道断面U30、U50和U70三种规格,每米渠道补助10、15和20元,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财政配套,基本解决工程材料费,充分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并带动地方财政、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投入。同时,每年在全市评选奖励10个末级渠系建设先进乡镇。在政策的引导下,宜昌所属各市县也出台相应政策,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当阳市本级财政今年就投入400万元。
三、组建协会,良性发展
面对农村末级渠系管理和改造的问题,宜昌市将末级渠系建设与管理统筹考虑,把发展民营水利、改革用水体制、组建用水合作组织与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按照“五公开”即:公选会长、公众决策、公众建设、公正管理、公开收支,在全市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将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农业灌区主要的改革模式,初步实现了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末级渠系和收取水费的制度。目前,全市农民用水者协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已建用水者协会300多个,管理渠道1200多公里,控制灌溉面积60万亩。水利部门、财政部门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用水者协会的发展,灌区管理单位统一组织用水者协会和乡镇、村组申请补助资金,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末级渠道建设主体的功能得到加强,发动和组织受益农民的能力得到加强。宜都市五眼泉红山灌区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以财政补助资金为引导,2600多名会员讨论通过每人出工10个,对涉及8个村,全长12.7公里的末级渠系在一个月内全部实施防渗衬砌。
四、总结经验,效果显著
宜昌市通过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农民自觉、自愿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有效地避免了行政区划和水文边界不一致而产生的用水纠纷,使末级渠道实现了“送水到门户,放水到田头”,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灌溉秩序得到明显好转。实践证明,用水者协会的真正代表了用水者的利益,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用水管理模式,在财政资金的扶持、水利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其在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充分肯定了宜昌的做法,专门作出批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末级渠系建设刻不容缓,又是工作难点所在。宜昌市创造的财政以奖代补和农民用水者协会破解了难题,迎来了一渠活水,得到了农民拥护。要在全省推广宜昌的经验。注意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