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王克元是山东省禹城市梁家镇东店村的农民,也是润田用水者协会的会长。站在新修的U型防渗渠旁,老王脸上笑开了花:“以前这里是土渠,浇地放水要等半夜,看水要跑断腿。现在渠道硬化了,20分钟水就能到田里。”
自2004年7月以来,东店村新修U形防渗渠6060多米,利用国债资金20多万元,村里筹资10多万元,150多户农民自愿投劳7200多个,在润田用水者协会带领下,铺设防渗管道6060多米,管灌16000米。王克元说:“这是用水者协会为村里引来的一渠活水。”
象东店润田用水者协会这样的农民用水组织,全市已经有130多个,它们在末级渠道建设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呈现出逢勃发展的态势。该市用水者协会的兴起,大背景是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主体缺位,是“大锅水”与“责任田”不适应的必然产物,是农村水管体制改革的成功探索。
过去,末级渠道和土地一样,是集体统一经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承包到户,经营主体为一家一户,渠系末端依然是“集体的”,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还是“大锅水”。渠道常常是“有人用没人管”,每逢“双抢”和干旱季节,截水、争水、抢水、偷水现象时有发生,放水秩序一片混乱,农田用水难有保障。为此,该市大力推行用水者协会,让农民参与灌溉管理。根据运行模式,主要分为政府引导型、群众自发型、科技“联姻型”、综合开发型四种类型。
王克元告诉笔者,新修的防渗渠道有“四省”:省水、省钱、省时、省工。渠道改造后,渠道水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8以上,这就意识着,花一样的钱,可以买到比以前多一倍的水,水费可以节省一半。过去放水要等几个小时,现在20分钟就能到田里,同时,用水纠纷大幅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