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4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交流材料: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甘肃)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5/10/21    

甘肃省是一个干旱缺水的省份,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79.2毫米,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区域多达64%,年均水资源总量仅289.4亿立方米,人均只有111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37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由于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差,以干旱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一直受到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成为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大搞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省农村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的落实,以及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促进了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健康向前发展。尤其是“十五”以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出了比较好的发展形势。近几年来,全省每年平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新修梯田100—1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发展集雨节灌面积5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50万亩,建成一批新的抗旱水源工程。截止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7.93万亩(包括林草地),基本实现了川地的水利化;梯田面积达到2765万亩,约占现有坡耕地面积的59.9%;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97万亩,约占现有灌溉面积的59.6%;建成集雨水窖270万眼,基本解决了我省最困难地区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通过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大大改善了全省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尽管我省的自然灾害频繁,但是农业生产二十多年来总体上连年获得丰收。

一、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黑河综合治理及日协节水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我省水资源短缺,而农田灌溉又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针对河西内陆河灌区和中部沿黄灌区输水工程老化,灌溉技术差、灌水方式落后、农田地块大、管理水平低的现状,水利部门抓住国家对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高标准节水示范、黑河综合治理以及日元贷款节水项目实施的机遇,把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兴建了一大批节水工程。景电一期等12个大型灌区累计投入灌区节水改造资金6.155亿元,其中国债资金3.93亿元,地方配套及投劳折资2.225亿元,共衬砌改造干支渠737.49公里,完成田间配套30.85万亩,改造各类建筑物3095座,更新机电设备645台套,完成田间节水面积24.73万亩,完成工程量1130.47万立方米。日元贷款节水项目,截止2004年底,完成干支渠衬砌135公里,斗农渠衬砌1172公里,改建各类建筑物3064座,埋设PVC管道389公里,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改建干支渠1231公里,斗渠668公里,完成田间配套129万亩,退耕还林10.3万亩,天然林及草场封育31万亩。各类节水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灌区的灌溉条件,灌区保灌面积大幅度增加,结合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用水紧张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全省年节约水量6.63亿立方米,增加粮食产量2.75亿公斤,经济作物3.45亿公斤,年增产值5.52亿元。

全省计划在“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三化一带”目标,即自流灌区常规节水化(渠道防渗、田间工程配套、量水设施齐全、灌水地块标准、实行计划配水五条标准)、井灌区管道输水化、设施农业微灌化的农业节水目标,把河西走廊初步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带。

二是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我省现有耕地面积7027万亩,其中除去25度以上坡地356万亩和25度以下不宜修梯田的坡地362万亩外,全省基本农田6309万亩。多年以来,我省从实际出发,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对25度以下坡地结合小流域治理加快以梯田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稳定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我省针对中东部地区既定的方针。根据实测,正常年份梯田比坡地粮食亩产量高60—80公斤,可见梯田的增产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梯田建设始终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05年7月底,全省的梯田面积已累计达到2765万亩,使大量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可以说没有这么多的梯田,就没有甘肃粮食生产的基本自给,水土流失也会比现在严重。最近几年,全省每年实际完成梯田建设任务120万亩左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计划到2010年,全省25度以下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梯田面积达到386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也由目前的7.0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06万平方公里。随着这些目标的实现,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三是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2001年以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共安排下达我省460.82万人的人饮解困和氟病改水建设计划,其中一期工程安排200万人,二期工程安排190万人,氟病改水安排70.82万人。项目涉及全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市区。经过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和受益区群众四年的艰苦努力,到今年6月底为止,全省共建成各类人饮工程25.93万项,其中集中供水工程4647项,小电井3846眼,水窖25.08万眼。实际解决了485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饮水解困项目的实施,一是凝聚了人心,体现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改变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促进了农民群众健康状况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三是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我省由于降水稀少,全省每年都有1500—2000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旱,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饮水困难。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中,有70%的城镇供水不足或水质差,有的城镇实行定时定量供水。特别是甘肃中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及南部山区,降水量在300—550毫米,涉及1800多万人口,土地面积14.5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5000万亩,均占全省的75%左右。该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匮乏,是甘肃省贫困区最集中的区域。在这些地区,缺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非常突出,广大人民群众贫在水上、困在水上、苦在水上。从我省 “121工程”的建设实践和雨水利用技术研究成果证明,利用水窖集蓄雨水不仅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旱作农业区发展补充灌溉的重要措施。从1997年开始,我省在11个市州65个县全面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截止2003年底,共建成集雨水窖(池、塘)270万眼(处),蓄水能力8760万立方米,解决了253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农田补灌面积近500万亩。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施,一是创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旱作农业新路子;二是有效的促进了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三是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四是促进了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五是搞好牧区水利和农区节水示范项目。我省牧区有8个纯牧业县和12个半农半牧县,分布在全省的四周边远山区和高寒阴湿区,面积20.57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5%,有草原面积1.83亿亩,人口167万,居住着藏、蒙古、哈萨克、裕固、回、撒拉等多个民族。牧区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和传统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黄河、长江和内陆河等许多河流的水源涵养区。但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牲畜数量的增加,超载过牧和对天然草场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先后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牧区水利示范项目,10项工程总投资 2157万元,发展饲草料节水灌溉面积25920亩,其中渠道防渗灌溉6100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1485亩,喷灌18335亩。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和保护甘肃草原生态环境、增加牧民收入、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样板作用。

“十五”期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还安排我省高标准节水示范项目67个,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858万亩,其中渠道灌溉4.912万亩、管道输水灌溉5.04万亩、喷灌5.8897万亩、滴灌3.009万亩。节水示范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当地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各项目县走节水农业之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据调查,节水示范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节水成效显著,粮食和经济作物亩产普遍增加,农产品质量提高。

六是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领导。一是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省政府每年都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任务分解、资金筹集、项目管理等问题,计划、财政、水利、扶贫、审计等部门同心协力,各负其责,保证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增加对水利的投入,保证资金安全,按时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各项任务。三是每年都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发动群众利用秋冬农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深入工地解决实际问题。省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包村,已经成为加强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条重要组织措施。

二、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一是现有水利工程大多建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限于当时的条件,工程标准低。二是工程配套水平差,达不到设计能力。三是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功能衰减。四是盐碱地治理水平低,低产田比重较大。在全省7027万亩耕地面积中,水地中的盐碱地等中低产田有186万亩,旱地中低产田有1963万亩,分别占水地面积的10.35%和旱地面积的42.9%。五是节水灌溉水平低,高效节水技术普及速度较慢。

2. 管理水平较低,调控手段不够。一是用水粗放,利用率低。突出表现在农业灌溉技术比较落后,大水漫灌仍然存在,水的利用率不高,现状水分生产率仅为1.3kg/m3,灌溉用水量偏大,节水意识不强。二是水价调控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现行农业水价仅达到供水成本的64%,河东地区仍是按亩收费。水费收入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没有能力维护工程设施、更新设备,难以发挥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

3. 坡耕地改造的任务艰巨。我省适宜修建梯田的坡耕地还有1245万亩。这部分坡耕地大多位于交通不便、工程量大、距离村庄比较远,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坡改梯的任务非常艰巨。

4. 现有旱川(塬)地实现水利化的难度大。据统计,我省东部10个市(州)尚有旱川(塬)地652万亩。其中可发展成水地的旱川地203万亩,旱塬地147万亩,合计350万亩,由于地形复杂、开发难度大,工程艰巨,投资很高,发展一亩水地投资基本都在千元以上。

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年以来,全省在基本农田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补助标准偏低。按现行的补助标准,每发展一亩水浇地,补助200—400元,新修一亩梯田补助40元,与实际造价有很大的差距。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路和打算

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灌溉农田节水化、旱川(塬)地水利化、坡耕地梯田化,最大限度的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密切结合甘肃实际,在梯田建设、旱地雨水利用、灌区改造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每年完成新修梯田60万亩,发展水地25万亩,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基本农田,把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作为一项关系全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形成政府重视、政策有力、部门齐抓、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以现有灌区为主,采取工程、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全面提高水的利用率。每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抓好一批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把推行节水灌溉和种植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优质产业带的发展结合起来,以高效益引导农民发展节水灌溉,让农民得到实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继续深化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推动节水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是继续抓好水土保持体系建设。在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梯田化建设和淤地坝建设的基础上,对25度以上坡耕地坚决进行退耕还林,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二是抓好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防护体系和农田林网建设;三是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草原灌溉和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退耕还牧、退牧还草和围栏禁牧力度,尽快恢复草原生态体系,促进我省农牧业协调发展。每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

(四)加大力度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我省还有1295万的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卫生的标准,对此我们要搞好规划,除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外,还要多方筹集资金,逐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建设节水型社会,依靠制度建设,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继续抓好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抓好省内11个市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河西走廊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带。

四、建议

建议中央出台政策,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农田基本建设资金:一是在保持现有地方财政每年用于小型水利建设资金不变的前提下,省级财政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二是中央财政要加大安排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补偿费按一定的比例,拿出一部分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是其他工程建设占用或毁坏水利设施的,其补偿费要全部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以上渠道筹集的资金,由财政专户储存,全额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