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3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科技推广 > 农水信息化 > 正文
新疆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建设
  十八团渠管理处     李培燕 刘国燕 段晓耕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5/10/29    

一、十八团渠灌区概况

1、灌区概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地处内陆干旱区,所辖范围广大,气候变化异常,水资源尤其珍贵。在水资源的管理中,要求对水情进行精确测量和实时监控,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因此,建立水情自动化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十八团渠灌区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境内,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东经85°15′00"—86º5′12″,北纬41°40′00"—41°46′48″,年平均气温10.7~11℃,降水量60.4mm,蒸发量2788~2273mm,日照时间2886小时,相对湿度49%。年引配水量2.5~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2.7万亩。灌区主要作物为水稻、棉花、小麦、库尔勒香梨等。

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负责对农二师28、29、30团三个团场、库尔勒市两乡一村及自治区原种场、市食品公司养猪场等28个用水单位的灌溉用水管理,如今灌区已发展成为经营管理规范,工程效益稳定增长的大型灌区。

2、水利工程概况

十八团渠是十八团渠灌区的骨干引水工程,于1951年5月建成通水,大渠全长62公里。龙口最大引水流量28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2立方米/秒,每年3月初至11月底为农业灌溉期。为提高进入本灌区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大渠先后进行过三次重大改扩建,2001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造中,大渠全部采用高标准砼板和塑膜防渗,从而确保了大渠水利用率系数达到90%以上。

十八团渠灌区各用水单位近年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采取了多种节水技术措施。目前已发展各种节水灌溉167500亩,其中棉花节水灌溉面积148500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83%;生态林滴灌面积17000亩。十八团渠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实现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方向。

干渠渠系建筑物有165座,其中干渠节制闸8座,泄洪闸5座,干渠水位测站7个,支渠进水闸39座,过洪渡槽9座,支渠渡槽(跨越老十八团渠)31座,纳洪堰15座,陡坡及跌水24座,各种桥梁34座。防洪堤50公里,衬砌排洪沟5.7公里。配水点22个,自记水位测站37个(其中干渠自记水位测站7个,支渠水位测站30个),支渠分水口39个,支渠上二次分水的斗口25个(十八团渠管理配水),管理各种抽水水泵56个,其中城市绿化水泵20个。

1999年由水利部统一安排布置了“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工作,十八团渠管理处按要求开展了十八团渠灌区续建配套的规划工作,2002年6月由农二师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并上报水利部,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并通过了该规划报告,至此,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于2001年起正式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

二、十八团渠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

1、建设目标

(1)建立灌区信息监测、采集系统;

(2)建立灌区信息传输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3)建立灌区综合数据库系统;

(4)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

(5)建立灌区重要闸门及水工建筑物视频监控系统;

(6)建立一个闸门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项目;

(7)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灌区灌溉管理电子地图查询系统。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运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建立起能提高灌区管理水平、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水管理信息系统,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洪水预报与警报、抗洪抢险的安全措施与组织迅速提出调度方案,为防汛指挥部指挥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为全国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模式。

2、建设内容

(1)信息中心站及中继站改建(1处)

信息中心站一处,位于十八团渠灌区管理处处部办公大楼内。对原有信息中心站进行改扩建、设备更新,进行灌区网络建设,建立十八团渠灌区宽带高速信息网络。

信息中心与各个办公室之间进行联网形成局域网络,并通过Internet网与兵团、师及用水单位直接相连,各单位授权用户可在网上直接查询水情、汛情、水费等资料,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中继站仍设在老处部。

(2)新建8个水位、闸位监测站;

(3)新建1个水泵流量监测站;

(4)新建4个视频监测站和1个闸门自动控制站;

(5)更新7个雨情监测站;

(6)更新升级28个闸位监测站;

(7)信息化软件建设

建成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将用水单位具备条件的相关部门连入灌区网络,并为目前不具备条件的部门预留相应接口,以便将来将其接入灌区网络;建立办公楼、灌区各个监测点的局域网络,并分别将其接入灌区网;建成灌区远程访问网络环境,并实现外界的远程管理与接入,实现灌区资料信息共享,建立适应当前管理水平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十八团渠灌区内部的一些网络应用,包括灌区内部的WWW主页、域名系统(DNS)、电子邮件系统(E-MAIL)、FTP(文件传输)服务等;

a、灌区数据库系统一套(包括灌区基础数据库和行业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b、水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一套(包括水量调度、用水管理、防洪调度、统计报表、自动测水量水系统等)

c、灌区信息公众服务系统软件一套(内容为灌区新闻发布、防汛抗旱、水利科技信息、用水户水费查询、工程运行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灌区政务管理、行业管理、灌区各管理部门职能介绍、政策法规、灌区论坛等);

d、闸门自动控制软件一套(包括前端现地控制软件和中心站控制软件);

e、水费征收管理(收费到户)系统软件一套;

f、灌区电子地图实时查询系统(查询灌区各监测点实时水情信息、灌区水管理信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情况等)。

三、十八团渠信息化建设完成情况

(一)信息化前期准备情况:

十八团渠管理处自1980年代后期就开始积极探索水利自动化路子。1987年由处自己投资35万元进行“JTP-75型水位数字巡回遥测系统与有线通讯网”的试验工作,在干渠主要断面上安装了水位遥测仪,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及时掌握干支渠水位数据和用水监控,提高了引配水管理质量。1993年又成立了“灌区水情自动测报和防洪调度系统”的科研小组,常年研究探索水情测报,防洪调度等方面技术措施。2000年6月由十八团渠管理处自己投资建设的“十八团渠水情自动测报及调度管理系统”安装完成,并通过了兵、师水利局专家评审,受到专家们的肯定。2002年11月十八团渠灌区在兵、师水利局的推荐下,被水利部正式确定为全国26个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见水利部司局文件,农水灌[2002]15号)。2003年3月,十八团渠管理处委托南京河海大学完成《新疆兵团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报告》和《实施方案》。2003年10月水利部农水司委托中国灌排中心对〈规划报告〉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评估,并以中灌发工函[2003]151号文同意并建议〈规划报告〉和〈实施方案〉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2003年12月,十八团渠管理处委托农二师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新疆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经兵团水利局组织专家评审以兵水发[2004]26号文批准通过。兵团计划委、水利局的兵计(投资)发[2003]616号文,师计划委以师计发[2003]243号文下达了十八团渠2003年度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投资计划9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600万元,有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十八团渠信息化建设。

(二)工程实际完成情况

(1)信息中心站建在处部办公室4楼。中心站服务器采用HPNetserverE800型,基本实现了对各监测点采集的水位、雨量、闸位、泵站流量和视频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存储,可方便查阅和决策。

(2)中继站建在十八团渠管理处灌溉试验站(桩号35+400),选用KG110电台,可以将下游60公里范围内水位、雨量、闸位监测数据及时传输到中心站;

(3)36个水位传感器已投入运行,其中更新换代有28个;

(4)28个闸位传感器中有23个更新换代并投入使用;

(5)在十八团渠管理处生态林泵站新建1个泵站流量监测点;

(6)完成7个雨量监测点升级改造;

(7)新建成6个视频监控点;

(8)新建一个闸门自控点并完成相关软件开发;

(9)新增及改造观测房54座;

(10)中心机房装修186m2;

(11)灌区信息监测、采集系统软件完成;

(12)灌区信息传输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初步完成;

(13)灌区采集数据库系统初步完成;

(14)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初步完成;

(15)灌区灌溉管理电子地图查询系统完成。

(三)资金筹措及落实

2003年度信息化试点建设总投资23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90.998万元,十八团渠管理处自筹资金39.002万元。目前各项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

(四)资金使用情况

(1)建筑工程:37.81万元;(2)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149.14万元,其中:①水情监测信息中心站设备75.3万元;②办公自动化设备25.88万元;③闸门自动控制视频监视站设备34.55万元;④通讯、信道及另量材料13.38万元。(3)独立费用23.15万元;(4)通讯科研勘察设计费14万元;(5)其它:14万元(详见《十八团渠2003年度信息化建设决算表》)。

四、十八团渠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一)组织机构

为保证十八团渠“灌区水情自动测报及调度管理系统”项目的顺利实施,于年初十八团渠管理处成立灌区信息自动化工程领导小组。处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有关科室的领导及人员纳入到领导小组中。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科,具体负责信息自动化项目的安全实施、协调、检查及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经常开展工作的有关制度和实施方案,并组成了由各级技术人员共9人参加的项目技术组,开展日常的课题研究工作。

(二)招投标工作

十八团渠管理处委托农二师科新监理公司对设备招标、采购、施工、验收及系统运行进行全程监理。

2004年3月18日,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工程建设在兵团日报正式公告,于2004年4月18日在乌鲁木齐市孔雀大厦进行招标工作。评标工作由兵团水利局组织,经过评标委员会专家们的严格、认真细致的评比打分,最终推荐两家公司入围:太原理工天成和成都中亚港利。

(三)合同签订

2004年4月24日在十八团渠管理处同成都中亚港利签订了水情监测、中心机房设备安装及网络建设的合同;同太原理工天成公司签订了第一节制闸闸门自控及视频监视为主要内容的合同。

(四)施工及试运行

2004年6月4日厂家安装人员进入现场,6月13日设备到场,在我处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至2004年10月26日安装基本完成。

由于灌区冬季停水无法进行测试,因此试运行测试工作推迟到2005年3月—5月进行。目前,通过试运行测试水情信息化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闸门自动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运行良好。基本达到了建设招标设计要求,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紧整改。

五、效果评价

(一)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精确计量,使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减少资源浪费。在汛期可将多余洪水及时调度分配,将节约的水用来建设生态林,可满足林地果园发展用水,可产生较好的直接经济效益。

(二)由于实现自动监测水量,人工观测只是辅助性的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因此可减少现有一线工作人员,从而降低年运行费用。

(三)实现水情自动监测后,减少了人为误差因素,又由于实现了精确计量,减少水事纠纷,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根据上述效益分析,十八团渠灌区住处化建设实施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探索了经验,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灌区的现代化管理,使十八团渠灌区真正达到全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示范标准,为全国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树立典范,这将极大地推动边疆水利事业的发展。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