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地处江西省的北部,东接星子,南邻永修,北靠武宁、瑞昌,地理位置东经115°23′至115°53′,北纬29°10′至29°35′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县国土面积937Km2,人口约16万人,耕地面积约13万亩。全县地形呈阔叶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发源于瑞昌的博阳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境内水系发达,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有小(二)型以上水库7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 6座,小(二)型水库70座,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水利管理体制僵化,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化,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希望在山、潜力在水”的发展思路后,德安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思路,推行“民办公助”的优惠政策,掀起了该县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2003、2004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
一、“民办公助”的具体做法
2003年,德安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虽经全县上下广大干群的奋力抗旱,但因工程型缺水严重等多种原因,农业经济仍遭受了巨大损失,全县受灾面积10.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9万亩,绝收面积3.3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多万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全面增强水利设施综合能力,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嫁接民营机制,大力鼓励民间资金兴修水利。在深入调查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农建新思路,并出台了《关于鼓励兴建小型水利工程和改革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民办公助”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创新机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谁受益、谁投资、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工作思路,大力鼓励投资者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共同兴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者可享有30年的工程所有权或自主经营权;同时,对有条件的山塘水库采取以拍卖为主,租赁为辅的方式全面开展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提供政策支持。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兴建水利工程占用的土地,既可以由所在村民小组自行调剂,也可以低价有偿租赁的方式解决。此外,兴建小型水利工程所占土地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由财政部门核准计税面积后予以核准。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120万元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规定:凡新(扩)建小山塘,每新增10000立方米蓄水量,县财政奖励1500元,不足1万立方的奖励600元。
四是处理好四种关系。第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防洪安全与工程效益的关系,经营者要服从防汛抗旱的统一调度,服从县水务部门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承担起工程的管理、维护和监测责任;第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田灌溉与水面开发的关系,要科学确定水库、山塘的防洪限制水位和养殖保鱼最低水位,经营者要保证抗旱用水的需要;第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经营者向农户收取水费一律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价格收取,不得人为抬价,增加农民负担,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第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工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为防止资产流失,必须加大产权界定和评估的力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水利工程产权转让行为,变现回收的资金一律进财政专户,必须经所在乡(镇)批准方可使用,原则上只能用于兴修水利,不得挪作它用。
二、“民办公助”实践取得的成效
一是成功培育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农田水利的投资方式一直以来是由政府组织发动并给予一定的补助,然后由农民投劳筹资兴建,虽然这种方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小型水利设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建设方式造成的结果是:政府认为是在为农民办事,农民又认为自己是在给政府出工,谁都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工程建设的主体,出现了工程有人用无人管,重建轻管的恶性循环现象。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依赖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更是逐年萎缩,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出现了新工程发展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实施意见》公布后,极大地调动了民间资金兴修水利的热情,使政府的投资需求与民间资金的投资需求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丰林村8组有一垅田,2003因干旱颗粒无收,村民们希望在上游修建一座小山塘,苦于没有资金,而丰林村村民刘显恩改革开放这几年赚了一点钱,正发愁没有好的投资项目,镇政府及时派人牵线搭桥,很快刘显恩就和丰林村8组达成了一致:即由丰林村8组无偿提供20亩低产田给刘显恩作为修建小山塘的建设用地,使用期限30年,而刘显恩则负责山塘建设的全部投资,并承诺干旱期间保鱼水位线以上的蓄水无偿提供灌溉用水,一举两得,既解决了丰林村8组一垅良田的灌溉问题,又使村民刘显恩的个人资金有了一个很好的投资去向。据统计,2003、2004、2005三年,全县共新(扩)建小山塘576座,预计可新增蓄水量1500多万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3万亩,政府以奖代补资金达280万元,吸引民间资金突破了830万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抛砖引玉的作用,成功培育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主体,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资金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主体的地位,破解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筹措难的历史性课题。
二是落实了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由于投资主体的确立,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也随之确立,投资者作为工程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必然按照《实施意见》的规定,承担起工程的管理维护以及防汛抗旱等相关义务,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顺利衔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彻底消除了过去 “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
三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水利保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量建成的山塘首先满足了农业灌溉的需要。随着灌溉蓄水量的增加,提高了下游农田的灌溉保证率,降低了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风险,加上国家对种粮采取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2003、2004、2005三年,该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以5%的速度逐年增加,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次,建成的大量山塘水库,形成了巨大的养殖水面,为一些有技术又有志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个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空间,宝塔、河东、丰林、林泉等乡(镇)的农民纷纷承包起山塘,搞起了立体养殖,山上养猪养鸡,水面养鸭,水里养鱼。经营者在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味美价廉的水产品的同时,也为自己挣得了一份可观的收益。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山塘水库的养殖收入就达200多万元。
四是促进了现代休闲农业的萌芽和发展。一些有条件的山塘在开展水产养殖的同时,也悄悄地开始为前来垂钓的城市居民提供郊外旅游休闲的服务,进一步挖掘了建设山塘水库的经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多的城市居民不再满足于安居乐业的传统生活模式,而希望有更多的闲暇时光走出家门,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体味一种恬淡自然的感受,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放松自己的心灵,去山塘水库钓鱼自然成了他们节假日最好的选择。现在在德安县农村尤其是城郊,到处都能看到在山塘、水库边垂钓、散步的游客,成为德安县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预示着利用山塘水库发展休闲农业在德安县已经起步,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德安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优惠政策,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灌溉养殖等传统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休闲农业的萌芽和发展,进一步挖掘了山塘水库的经济价值,真正践行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的经济发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