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山东省禹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把目光瞄向水利开发。“今日投资治水,来年地头数钱”,已成了更多农民的共识。
为广辟农田水利投入渠道,该市大力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走“民办、民有、民营”的新路子,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农村水利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已有6200多眼机井,110公里沟渠换了“主人”。在拍卖原有小型水利工程的同时,对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权全面放开, 并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户个人投资、农户联合投资、对股份制投资,形成全社会办水利的局面。
发展“循环水”。通过拍卖,为新的水利工程项目提供了资金来源。如辛店镇拍卖机井410眼,收回拍卖资金71.84万元,用来新打井90眼。梁家镇拍卖机井319眼,沟渠22公里,取水点161个,160多座桥涵落实了管护责任,收回拍卖资金80多万元,全部用于水利建设,对80眼新打井进行了补助。挖沟修渠45公里,减轻了农民负担,盘活了集体资产。目前,全市通过拍卖回收资金1500万元,全部用于新的水利设施建设和原有工程的维修。仅今年以来,利用工程拍卖收入,采取“建设—拍卖—再建设”滚动发展的办法,先后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0处,总投资120万元,未向群众要一分钱。
用上“股份水”。农民认识到,拍卖水利设施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发展,购买沟沟渠路林是“置办家业”。今年以来,全市单户、联户打井1200多眼,投资达600多万元。梁家镇大王村6户村民购买本村850米的沟渠后,自筹资金7200余元,清淤土方4800立方米,确保了灌溉需要。拍卖到户的机井大都建起了井房,“小白龙”代替了垄沟,缩短了轮灌周期,节水达40%。不少群众反映说:实行水利改革,浇地省水,群众省钱,干部省心。
品尝“商品水”。改革使水利设施管理得到加强,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水利工程发挥了更大效益。对原有的水利工程看护特别精心,改变了过去只用不管或重建经管的现象,使工程的效益越来越好。尤其在节约用水上,谁用水谁付钱,用多少付多少,甚至有的是先预付钱再用水,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利用率大大提高。水真正变成商品,走上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