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创新机制、优化措施,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三者相结合,创造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符合当前农村发展实际的水利建设新办法,为搞好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动力、探索了方向。截止上月底,全省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8万处,投入机械8.56万台套,累计完成土石方3.4亿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85%。其中,部分市(州)已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一是适应新形势,引导民间办水利。在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各地继续推广以往的成功经验,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办水利。特别是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认真做好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工作的通知》后,各地广泛宣传发动,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小型水利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去冬以来,随州市曾都区集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小型水利的资金近2000万元。保康县融入资金过千万元,兴建民营水利工程达620余处。咸宁市咸安区个体老板余明建主动捐资8万元,为袁铺村新建饮水工程,水利部门积极协调、指导、服务,使该村186人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二是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解决筹工筹资难题。襄樊市襄阳区各地民建民营小型水利设施热火朝天,他们或承包水库养鱼、旅游,或租货堰塘养殖蓄水,或入股打井饮水浇地,或买断泵站灌溉农田……到处呈现出农民自办水利,竞相开发的喜人景象。据了解,到今年初,襄阳区农民共承包、租货、买断“五小”(小水库、小泵站、小机井、小渠道、小挡坝)水利工程和水厂、小水电站8948处,占“五小”水利工程的90%,改制收回资金2560万元,经营管理者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4万元。宜都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全部实行“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到2005年12月底,全市已有10个乡镇中的57个村改革结束,共改革小型水利工程5420处,涉及42390个农户,受益灌溉面积达到55616亩。农村水利建设呈现出可喜形势,可以说是改革前农村水利工作推不动,改革后农民干水利的热情“刹不住”。
三是采取政策激励,“民办公助”增活力。中央财政2005年启动了“民办公助”小型水利试点项目,从全省20个县(市、区)试点情况看,投入不大,但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宜都市将试点项目与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在政策激励和产权驱动的共同作用下,开工不到1个月时间,就验收合格堰塘整治64处。实施项目的黄莲头和邓家桥两个村反映:过去来了项目,干部要去发动群众干;现在来了项目,群众要争着干。
四是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建设管理,调动了农民干水利的积极性。如当阳市坝陵办事处农民用水者协会,注重发挥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放水管水质量,深受农民欢迎。其成功经验得到了广泛推广,每年前来参观学习者逾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