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9日 《科技日报》)(记者 罗晖)作为农民代表,周家贵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他希望政府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预算,逐步扩大投资规模并形成制度。周家贵的建议能否得到落实?在中央电视台两会特别节目———“面对新闻界”现场,《科技日报》记者就周家贵的建议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矫勇。
周家贵告诉记者,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已过了使用年限,加之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无保障,已成为防洪减灾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有不少土地因为灌排设施不全,还是引不进、灌不上、排不出的实心田;有的地方农田水利基本上还处于“吃老本”状态,“种的是学大寨的田,收的是天帮忙的粮”。
据了解,目前,全国尚有57%的耕地是“望天田”,人均灌溉面积仅0.6亩,难以满足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也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2/3的灌溉面积上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全国灌溉水平均利用率只有45%;全国有6000多万亩易涝耕地、3000多万亩盐碱地和近1亿亩渍害低产田,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只有3—5年一遇。
周家贵说,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严重缺少。国家的水利投资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少有投资扶持,地方政府也难以有作为,就算有一点投入也只能撒花椒面,进行简单的维修养护,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农村经济的贫困性导致农民的承受力有限,依靠群众机制投入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几乎是不可能。
那么,在“十一五”期间,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问题将如何解决呢?矫勇表示,农田水利工程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工程,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但自身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较小。200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这是近10年来国家专门就农田水利建设出台的针对性最强、分量最重的文件,标志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有了重大改变,甚至可以说是农田水利建设原有政策的终结和新政策的诞生。
矫勇说,这个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个新机制为增加农田水利的投入指明了方向。
矫勇透露,“十一五”期间,含南水北调工程全国水利投资规模大约为4628亿元,其中需中央投资约为2082亿元,比“十五”期间中央水利建设实际投资规模高300亿—400亿元。财政部和水利部在去年启动了3亿元的中央财政“民办公助”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试点,今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达到6亿元。国家还将加强对泵站改造的投入力度,仅中部地区今年就将投资16亿元,比去年增加了近30%%。另外,国家还将投入巨资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矫勇让记者告诉周家贵代表,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今后国家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