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抓紧进行春耕备耕,为今年农业生产开好局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召开这次会议,研究和部署今年农业生产工作,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水利部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代表水利部汇报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去冬今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去年以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2005年,国家共安排农村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约65亿元,用于解决农村1100万人的饮水安全、28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95个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在国家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各地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据统计,去年9月到今年2月,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投资445亿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9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04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26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81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出台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约有1/3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实行了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的改革;有6个省(区)出台了鼓励、扶持和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的相关办法,有700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相继成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已初见成效,实施改造的灌区万亩专管人员从5.6人减到4.1人,减幅27%。这些改革措施,对加强工程运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是全面探索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开始起步。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各级水利部门积极探索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目前,政府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有所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县级统一规划试点全面启动,农田水利建设组织方式正在发生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向政府扶持和引导,农民自主决策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间投入不平衡。虽然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劳明显减少,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总投入比往年减少33%。而投入增加的主要是水电、供水等项目,用于农田灌排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灌排工程的投入还在减少。
二、当前的旱情和春灌工作
去年,我国华北、西北、华南、西南的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灾。去年入秋以来,华南、西南、东北、华北的部分地区又持续降水偏少。当前,我国南北方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旱情,主要特点有:
一是华南、西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部分地区旱情较重。西江梧州水文站今年2月上旬水位接近历史最低值,北江1-2月平均流量比多年同期减少六成,西江、北江咸潮上溯严重;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广东5省(区)大型水库蓄水比常年偏少10%-25%;3月上旬南方地区约有2000万亩耕地受旱,300多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二是三北地区耕地土壤缺墒严重,局部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据统计,目前三北地区共有1.31亿亩春播耕地墒情不足或缺水泡田,有1730万亩冬小麦旱情露头。由于降水稀少,部分地区小型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目前有300多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的抗春旱工作。回良玉副总理2月中旬对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各级水利和防汛抗旱部门根据旱情发展趋势,加强水量的科学调度与优化配置,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用水。为保证黄河下游春灌用水,小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水量,黄河下游提前20天进入春灌。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春灌用水管理工作的通知》,并派出5个工作组,深入部分粮食主产区和水资源紧缺地区,检查指导春季农田水利建设、春灌和抗旱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当前春耕和全年农业生产需要,下一步水利部门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和完善抗旱预案,保证抗旱工作有序进行。各地水利部门应按照工作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不同干旱情况下的抗旱对策与应急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目前尚未启动抗旱预案编制工作的流域机构或省级单位,应尽快组织开展编制工作;已经完成编制的,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对抗旱预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对目前旱情严重,特别是人畜饮水困难突出的地区,要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应急抗旱能力,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按照抗旱防汛两手抓的要求,认真做好抗御洪涝灾害的各项准备。
(二)抓紧完成本年度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提高灌排设施的保障能力。一是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尽快恢复其蓄水、输水和配水功能;二是抓紧实施灌排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使其尽早发挥作用;三是抓紧对春灌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与维护,保证其春灌时能正常使用。
(三)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力度,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各级水利部门要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强资金管理,加快工程建设。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以地方为主、中央补助为辅,抓好地方中型枢纽工程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保障防洪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四)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尽可能多地增加工程蓄水和可灌水量。在南方地区,利用春汛的有利时机,采取蓄、引、提等多种措施,增加库、塘蓄水量。在北方地区,利用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的时机,多提、多引"桃花水",增加春灌可供水量。不具备引水条件的山区,尽可能多建一些水池、水窖等小微型工程,以集蓄当地降雨,增加一家一户和联户的灌溉水源。
(五)加强用水管理,做到科学用水、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一是制定科学的供水和用水计划,统筹解决好用水需求。在保证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在保证当前春灌用水的同时,为全年农业生产供水做好安排。二是实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尽快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积极开展土壤墒情测报、预报,为科学灌溉和节水灌溉提供指导。
(六)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增加投入。同时,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充分发挥受益农户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深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下大力气推动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不断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这次会议精神,按照回副总理的要求,密切关注当前旱情的走势,切实做好预测预报,进一步完善抗旱预案,搞好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加强对春季农田水利建设和春灌用水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实现今年农业生产和农村各项工作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