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干部下乡搞水利,农民进城做生意”;如今,工程农民抢着干,政府从冗杂的田间事务中得到解脱。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财政投入1元钱往往还看不到1元的效益;如今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投资投劳办水利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过去工程建了没人管,渠道破败了没人修;如今,水费预交,建立维修基金,工程坏了农民不再找政府……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一套新机制的建立——
清明过后,谷雨将至。在广西平果县农村,绿油油的秧苗长势正旺,稻田里新修的混凝土防渗渠纵横交错,汩汩清水顺畅地向田间流淌。当地农民说:今年灌溉及时,庄稼长得好,多亏了这两年用水户协会组织修建的渠道。别看这小小的渠道,这可是他们多年想干却没能干成的大事。
2004年,广西在农建工作中积极推进以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改革。2005年12月,自治区5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在政策的推动下,广西各地农民用水户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农田水利从投资、组织到建设、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项“基因”开始重组,初步扭转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农建下滑的局面。
用水户协会重组冬修大军
4月10日,记者在平果县地良屯农业灌溉用水户协会门前看到,为修渠道打的水泥砖堆得满地都是。协会成员潘家余高兴地说,去年冬修,协会把渠道防渗工程按段分到了各家各户,大家积极性可高了。一冬天,就搞完了5.6公里的工程。平果县在2004年11月以前,冬修基本无法开展。副县长黄建平说,过去农建是政府大包大揽,从建到管事无巨细,都要政府操心,一度形成了“干部下乡搞水利,农民进城做生意”的局面。可是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毕竟有限,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近些年农村税费改革和“两工”取消后,农建更是面临投入难找、组织难搞、工程难管、水费难收、工程难以持续的窘况。
平果县的这种窘境,到2004年末开始出现转机。这一年冬季,自治区在河池市召开了冬修汇报会。平果县水利局领导参观了当地的农业灌溉用水户协会后深受启发,会议结束后马上赶回县里汇报。县委、县政府很快作出决策:在全县大力推广农业灌溉用水户协会。到目前为止,全县农民用水户协会已达269个,管辖的各类工程和所辖的灌溉面积均占到全县的80%以上。
协会成立后,按照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的方式,积极组织会员群众开展水利兴修。靠着这种民主的组织方式,两年来,各协会组织农民修复水利工程379处,完成1个流量以下渠道的混凝土防渗288公里,比过去50年完成的工程量还要多,平果县一跃成为自治区的农建先进县。
平果县水利局局长黄清认为:农民兴修水利的热情,一方面源于民主管理的模式——过去冬修政府靠行政手段去推动,农民出工就向政府要钱,现在协会组织一呼百应,要钱出钱,要工出工;另一方面来自政策的激励——冬修水利中,每公里渠道防渗工程政府补助30吨水泥或1万元资金,通过用水户协会下达。平果县还规定:不成立协会的村屯,今后冬修的资金将不再考虑。有了财政资金作引导,各个协会都抢着要任务。
农民的积极性高了,政府从冗杂的田间事务中得以解脱,腾出精力来真正履行本属于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4月11日,记者在九平村渠道维修现场见到了平果县水利局工程师韦方毅。她说,去冬今春的农建任务非常重。各个协会成立时间不长,对工程建设缺乏经验。她们的任务是帮助协会搞设计、搞规划,同时指导施工技术。“局里人不多,连我们这些‘女将’都派下来了。”自治区水利厅农建体改办主任黄才安说:“协会成立初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平果县的变化是广西的一个缩影。目前自治区各地已成立协会4900多个。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处长伍伟星说,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受益村民自愿成立的组织,在协会各项制度的监督下,会员自觉投资投劳兴修水利,千万农民真正成了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力军。
财政资金“扩容”激发群众投资投劳
随着新机制的建立,广西各级财政都在加大农建资金的投入力度。自治区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去年末,自治区财政厅、水利厅联合出台文件,决定在2006~2007年两年自治区本级增加财政投入2亿元,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修复、续建和改造。如今,第一批项目安排的补助资金8000万元已准备下达。
自治区《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市、县纷纷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其中无一例外地把增加财政投入作为重点。
平果县的实施方案中规定:县财政要建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专项资金,每年财政资金投入要达到30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对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投入。扶绥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规定,每年财政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达2000万元。桂林市的临桂、灵川、永福等县经人大决议:每年投入非国有水利工程400万元。
农村税费改革后,县级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广西又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能拿出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搞农田水利,实属不易。
自治区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出台的《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各地农建,“自治区将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市县两级的投入规模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在这种情况下,县级财政如果不切实加大投入,一方面农建搞不好,群众不会满意,另一方面也将无法得到上级财政的资金支持。
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必须花在“刀刃”上。那么,财政资金是否真能取得效益呢?平果县水利局局长黄清对此充满信心。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平果县从去年4月到目前的一年间,农建总投入1600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近400万元,乡村集体投入和农民投资、投工投劳共1200多万元。换句话说,财政用1元钱的资金,调动了群众的3元资金。
农民能够踊跃投资投劳修水利,是因为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而且平果县还规定:对项目实施好的村屯继续加大投入,对完成不好的暂停支持。由此,协会、农民认识到:只有搞好水利冬修,才能获得政府更大的支持。
广西的这种状况正应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段应碧的话:农民修水利出点工还是有积极性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关键的关键是资金投入。真正让农民出工,应该是政府拿出钱来,再出点材料。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农田水利建设作倾斜。
科学规划农建“一盘棋”权责明确工程有人管
过去广西各地的农建,往往是哪段渠道坏了,就修哪段,缺乏整体的规划。一家一户修渠道不可能有整体考虑,“一事一议”又由于缺乏组织者而难议难决。长年的修修补补,使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自治区五部门新出台的文件特别强调:农建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求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地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并且要求规划编制时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如今,用水户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组织农民商定要建的项目,同时落实资金筹措计划和投工投劳任务,然后将水利建设与工程运行管理的规划统一上报到县水利局,县水利局据此作出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即作为各地审核申报项目和安排政府补助资金的依据。科学的规划,可以保证工程的布局、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要保证工程能够持续运行,管护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长期以来,资金的缺乏、责任人的缺位,是造成田间设施管护难的重要原因。在武鸣县城厢镇黄山农业灌溉用水户协会,记者了解到,协会同298户会员分别签订了4个合同:水费收取合同、灌溉面积合同、供用水管理合同和工程管护合同。按照合同,协会全面负责辖区内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
武鸣县水利局局长邓生电说,过去农建是政府包,农民对工程管护没有积极性。农建新机制强调小型水利设施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了田间水利设施的责任主体,也调动了农民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协会成员说,现在他们定期对渠道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就及时组织农民去维修。“工程是自己的,坏了自己受损失。”没有协会时,这里用尾水的农民都不愿交水费,因为渠道渗漏,他们浇水不及时不说,还要交比别人高昂得多的提灌电费。协会成立后,维修、衬砌了渠道,灌水时间省了,电费也降下来了。按照签订的水费收取合同,每年水费要预交,协会会员的水费总是能及时交上来。交上来的水费,绝大部分用于渠道的维修养护,少部分用于管理人员的报酬。
对田间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武鸣县还有一套硬性规定,即所谓“三不放水”:不交水费不放水,渠道不清淤不放水,不完成管护任务不放水。
黄山协会的做法是广西众多协会的一例。按照自治区有关文件的要求,全自治区目前成立的490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普遍与用水户签订了4个合同,并且严格实行四项制度,即财务公开制度、工程投入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晰产权,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使长期以来困扰农建工作的管理难题找到了答案。
不可否认,目前广西农建新机制还属于初创阶段,诸如投入机制的不断完善、用水户协会能力建设、水费计收的标准等问题还需要不断破解,但是沿着这条路坚定走下去,新时期农建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