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市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总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9镇13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其中农业人口115万,境内有大功引黄灌区、人民胜利渠滑县补源灌区、桑村引黄灌区等3大灌区。截止今年4月底,全县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43万亩,建设旱涝保收田103万亩,发展节水面积62万亩,拥有各类水工建筑物1500座,机井拥有量3.3万余眼,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水利大县。
由于该县地处黄河故道,长期受水文地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境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氟水区、苦水区、高砷区和污染区,共涉及22个乡镇,476个行政村,70.3万人,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指示精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连续3年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县委、县政府为群众承诺要办的10个方面的实事之一。同时,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地方配套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改制拍卖一点的办法,多方位、多渠道筹资2000多万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31处,解决了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的新形势和水利工程重建轻管、损毁严重的现状,为推进该县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探索建立了“政策引导、部门服务、个体经营、群众参与、协会监督、民主管理”的运行新模式。截止目前,对31处饮水安全工程的经营管理权进行了公开拍卖,回收资金145万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营造声势,激发百万人民治水热情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县领导帮包乡镇责任制,召开了该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各乡镇也都建立了相应组织,认真开展改制工作。为进一步明确职责,县政府与各乡镇、乡镇与各行政村分别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营造声势,他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张贴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发放明白卡等形式,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政策等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专门组织水利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搞宣传,将国家投资政策、改制政策宣讲到村、宣讲到户、宣讲到田间地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水也是商品,认识到改制后可以改变过去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局面,使工程长久运行,并能够长期喝上放心水。通过宣传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水改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形成了“人人关心改水,人人支持改制”的浓厚氛围。
二、调查摸底,典型引导,稳步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该县先后组织22个工作组500余人,对1020个行政村进行了拉网式普查,根据化验结果和各村实际确定了改水改制村。为确保改水改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深入白道口、枣村等乡镇进行调研,广泛听取群众对改水改制工作的意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总体思路,选定了群众积极性高的四间房村、魏南呼村为已竣工工程改制试点村,东西徐营、东西姜庄为拟建工程改制试点村。在试点过程中,分别召开了试点村两委班子成员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和全体村民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层层宣传发动,商议表决饮水安全工作中义务工、入户管网筹资、工程经营管理权拍卖等具体事宜,征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县水务局分别是每个试点村派驻两名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解决改水改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他们又分别召开了涉及改水改制乡镇的乡镇长、村支部书记参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通过试点村经验介绍、现场参观、入户座谈,使涉及改水改制的乡镇、村委会负责人真正感受到了改水改制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的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参与改水改制的积极性。
三、规范操作,严格程序,实现公开、公平、公正
在改革工作中,他们按照以下程序严格操作:
1、合理评估资产。对国家投资的主管网工程设施规模、机电设备、管理房、使用年限、完好状况等由县水务、财政、技术监督等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全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
2、公开竞标拍卖。一是张贴公告。在拍卖前一周,把拍卖方法、报名时间、会议召开日期以公告形式张榜公布,让群众广泛参与;二是召开拍卖会。由县、乡两级水利部门和村两委班子及村民代表若干人组成评委,实行“零”标底竞拍,出资最高者取得工程经营管理权,并当场缴纳拍卖金;三是司法公证。司法公证人员对拍卖全过程及合同内容依法进行公证;四是签订合同。工程拍卖后由村委会与工程经营管理权得主当场签订20至30年的管理权转让合同。
3、严格资金管理。工程经营管理权拍卖资金交农民用水者协会代管,设立专帐,专户储存。资金主要用于饮水安全工程的维修和建设,并及时公布使用情况,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
4、合理确定水价。水价基本水价、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利润等四部分组成。水价原则上每年核定一次,首次水价的确定是在工程试运行3个月后,依据月用电量、抽水量等情况,由买主、村委会、农民用水者协会在物价主管部门和县水务局确定的指导价格下共同商定。一般核定水价为每吨0.8元。
四、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确保饮水安全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在改制过程中,他们探索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竞争机制。对拟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先搞管理体制改革,将工程经营管理落实到人,做到了“工程未动工、改制先进行”,凡不搞改制的村,原则上不优先安排工程项目。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项目村群众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买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工程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县形成了群众参与、买主参与、水务局监督质量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实现了工程“建成一处、拍卖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群众满意一处”;二是监督机制。成立了村农民用水者协会,协会由村民代表、老干部、人大代表等共同组成,在村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监督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约束机制。饮水安全工程经营管理权拍卖后,为加强工程管护,他们又出台了《供水管理制度》、《供水财务制度》、《供水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通过创新机制,激发了“三个活力”:一是通过改制,村级组织不再支付工程维护及运行的各种费用,减轻了负担,得到了村两委对改制工作的大力支持,激发了村集体活力;二是买主取得工程经营管理权后,能从收取的水费中获取利润,比外出打工更为划算,激发了买主的活力;三是通过改制,由过去的定时供水改为24小时不间断供水,方便了农民生活。同时,饮用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真正喝上了放心水,激发了群众活力。
该县下步饮水安全工作将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管并重”、“改水改制同步”的原则,采取整乡推进、单井多村供水、多村联片集中供水等形式,加大力度,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力争用3年时间,投资1.63亿元,建设集中供水站50处,其中今年建设集中供水站7处,解决39个村4.3万人;2007年建设集中供水站25处,解决153个村18.36万人;2008年建设集中供水站18处,解决178个村22.64万人。通过3年的努力,圆满完成该县重灾区370个行政村45.3万人的饮水安全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