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农业节灌技术为何“货优鲜有市”——来自新疆石河子的思考
  夏海霞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6/9/12    

位于中国西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曾经的荒漠如今已被林海和绿洲覆盖。在这样一个年降雨量只有140毫米的干旱缺水地方,“养活”100多种植物、300余万株绿树谈何容易!节水是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在这座城市的每棵树、每株花草下面,都铺设着兵团人精心创造的微喷灌系统,它们用精确的灌溉维持着石河子市的绿色生命。

在兵团人创造的诸多节水灌溉技术中,最让他们感到骄傲的,当属大田膜下滴灌技术。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曾荣获兵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效——膜下滴灌技术 造就兵团精准农业

在石河子某团一连三班一望无垠的棉花地里,没有一条田埂,也看不到任何水利设施。再仔细寻找才发现,棉花地的表面有规律地铺设着白色的地膜和黑色的塑料管带。可别小看了这些管带,它们是棉花的“生命线”。

“这就是膜下滴灌技术。”石河子市节水办主任何福财说,“有了这项技术,只需轻轻按下控制泵房的电闸,水、化肥和可溶性农药按比例搭配而成的“营养液”,就会通过铺设在地上和地下的输水干管、支管、附管和毛管,流到地膜下的滴头,给每一株庄稼‘打点滴’。”何福财说,膜下滴灌技术是现在世界上田间灌溉最省水的灌溉技术,比常规灌溉田间省水40%以上。

除了省水外,这项技术还有很多优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用地上地下四通八达的滴灌网络代替了修渠、打埂和挖沟,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5%~7%。省工省时。膜下滴灌让每年六七次的浇地变成了“推闸放水拧龙头”,一个农民从前最多能管理25~30亩农田,现在最多的可以管理80~100亩农田。滴灌后的农田土壤不板结,膜下不长草,还提高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

多年的实践表明,运用膜下滴灌技术,棉花普遍增产20%左右。何主任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籽棉3.5元计算,算上节省的人力、机力、农药、肥料和水的费用,再扣除年度滴灌设备折旧和一次性滴灌带投入,一亩地平均净增收70元以上。对于其他经济作物,这项技术增产增收的效果更明显。同时,节约的水资源可反哺生态,对于改善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膜下滴灌技术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价格低廉。滴灌技术最核心的部位是滴灌带,市场销售价格昂贵,以色列的滴灌产品世界领先,但装备一亩地的费用最低也要2500元,而新疆的膜下滴灌带产品每亩仅需476元。其中每年需更新一次的滴灌带,每米0.20元,每亩土地每年只需100元。价格的低廉为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并由此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重大变革。

难题——农业节灌技术推广“有货而市不旺”

正因为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诸多优势,自1998年开始,这项技术开始在新疆推广。2005年,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面积已达到700多万亩,其中新疆占了绝大多数。作物对象除棉花外,甜菜、玉米、加工番茄等大田作物,以及果树、蔬菜、瓜类、生态林、经济林等均有应用,节水增产效果十分理想。

有关研究表明,西北地区中的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的自然状况、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与新疆类似,膜下滴灌技术在这些省区同样有实用价值。同时,还可广泛应用于沙漠、戈壁和荒滩的改造。据悉,目前除上述几省区外,还有吉林、山东、海南、上海、广东等二十几个省区的一些农田运用了这项技术,总推广面积有数十万亩。

然而,在采访中,农八师的相关人士表达了同一个忧虑:和全国18亿多亩的耕地相比,和我国大面积的大水漫灌农田相比,700多万亩的推广面积似乎微不足道;目前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特别是新疆以外省份的推广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新疆天业集团在膜下滴灌技术发展推广中起着重要作用。集团总监张宝民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做过不少尝试和努力,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做好一条龙服务等措施,在全国大力推广这项节灌技术,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新疆以外的省区来说,推广的速度还比较慢。张宝明说,在许多省份,目前膜下滴灌技术还只是示范性的,没有推广开,一些适宜运用这项技术的省份仍是空白。

的确,自1998年这项技术开始全面推广以来,8年的时间,绝大部分的推广应用是在新疆范围内,推广到其他省区的只有少量面积。为什么这样一项意义重大、促农增收、受到农民欢迎的高新节水技术,推广起来不那么顺畅呢?

剖析与建议——农民购买力不足是主因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说起推广难的原因,天业集团董事长杨金麒告诉记者,最大的问题是农民的购买力不足。覆膜滴灌技术每亩地400多元的前期投入,主要是用于首部(集加压、过滤、施肥、计量、控制为一体的装置)及地埋部分(干、支管网)的设施建设,这是必须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尽管成本一降再降,但对于农民来说,一亩地一次性付出400多元来买灌溉设备,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承受起来还是有难度。

在新疆,石河子市政府依托国有企业天业集团,以兵团农场为基础,出台了“先使用、后付款”的政策,解决了团场一次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使膜下滴灌技术在兵团的农场得以顺利推广。然而长期以来,国家对节水灌溉的投入主要以骨干工程为主,田间配套工程主要靠农民自筹,而农民收入低,投入节水灌溉建设的能力非常有限,国家目前也没有投资渠道能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激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膜下滴灌技术的更大范围推广。

膜下滴灌技术适用的成片大面积推广与当前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存在的矛盾,也阻碍着这项技术进一步推广。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是农业体制的转变。据介绍,膜下滴灌技术主要适用于连片大面积田间作业,连片的面积越大,亩均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就越低。同时,连片农田可以实现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的机械化作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这与当前土地个体承包、分散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

节水产品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准入标准,特别是滴灌带的生产、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也给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困难。一项新产品一问世,各地就一哄而上,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不仅扰乱了市场,还使农民的收成和收入受到影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运用节灌技术的积极性。

此外,国家发展节水农业,特别是滴灌技术的相关政策、统一规划尚需进一步完善,科技研究力量薄弱,滴灌核心技术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相应的管理人才欠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快速推广。

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这样既节水又增效的技术推广起来却不那么顺畅,希望引起各方的思考与关注。

根据面临的困难,有关人士建议:一是国家应加大对节水灌溉工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二是有关部门应将滴灌产品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目录,列入农资产品目录,享受农资产品减免增值税政策,对农户应用滴灌技术给予相应的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建议加强节水器材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可靠、实惠的产品。四是建议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包括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内的水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采访中我们欣喜地得知,从2005年起,国家对农民购买节水器材进行补贴试点,首先在山西、宁夏、甘肃和新疆安排了2万亩农田,每亩补贴320元。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节灌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拥有光明的未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9月12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