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的交流发言
内蒙古:加强牧区水利建设 实现牧区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双赢目标
2006年9月28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雷•额尔德尼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6/10/5    

我区天然草原面积约13亿亩,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针对气候干旱、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的不利条件,我们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位置来抓。经过长期努力,使牧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实现了牧区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不懈开展以水利工程为基础的草牧场基本建设,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狠抓水源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做好“三水”文章。首先是用好地表水,规划建设了一批蓄水骨干工程。现已建成水库131座、塘坝760座,总库容5.93亿立方米。其次是合理开发地下水,打机井21.33万眼,筒井13.17万眼。第三是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搞好集雨工程建设,积极实施人工增雨,共修建集雨水窖、旱井8.28万处,年蓄水能力119万立方米。

二是建设灌溉饲草料地,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十五”以来,我区使用中央及地方各类资金4.7亿元,集中力量实施了256项重点建设项目,发展灌溉饲草料地66.9万亩。累计建成灌溉饲草料地14万处,灌溉面积达到468万亩,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46.63亿公斤优质饲草料,有效地解决了畜草矛盾。我区发展灌溉饲草料地主要采取三种建设形式:第一种是家庭建设模式。以牧户为单元,一户牧民在自己承包的草场上建一处水源工程、配一套灌溉设施、发展一处优质饲草料地,建设规模一般为10-100亩左右;第二种是集体开发模式。由集体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开发灌溉饲草料地,建设规模一般在2000亩以下;第三种是集约开发模式。由一些龙头企业、公司开发建设集生产经营、科研实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集约化灌溉饲草料地,建设规模一般在2000-5000亩。

三是加强牧区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改善牧区基本生活条件。 “十五”期间,投资9.76亿元,解决了260万人、600万牲畜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3%。同时,认真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六小”工程和自治区牧区“五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坚持以奖代补,资金引导,政策扶持。这项政策坚持近10年,已形成制度。10年来累计以奖代补投入资金1亿元,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投工投劳约15亿个工日,带动其他投资约120亿元。以奖代补已成为我区推动和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展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动力。

二、全面落实保护措施,改善草原生态

一是认真落实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的草原家庭承包制,完善和落实了草原保护的政策体系。已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10.42亿亩,落实承包到户面积8.34亿亩。强化了牧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激发了群众建设保护草原的积极性。

二是积极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有关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的顺利实施。禁牧面积2.06亿亩,休牧面积4.18亿亩,天然草场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是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合理确定草场等级,核定草原载畜量,科学制定草畜平衡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户为单位进行了草原生产力测定、载畜量核定、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等工作,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实行草畜平衡的草原面积达到了6.42亿亩,有效遏制了草原超载过牧。

四是以建设促保护,开展重点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十五”以来,我们大力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天然草原保护和退牧还草等八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五年共投入资金146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21.8万公顷,退牧还草1000万公顷,荒漠化防治1666.67万公顷,水土保持新增治理面积216.67万公顷。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生态明显好转。

三、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增加牧民收入

一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提质增效。依托灌溉饲草料地建设,扶持“五配套”家庭牧场示范户,即在有条件的地区,每户牧民配套建设1处水源工程、1处灌溉饲草料地、1座水塔、1座暖棚、1座青储窖。推行规模化、模式化、专业化饲养,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现已建成“五配套”家庭牧场5万户,其家庭年收入普遍高出当地一般牧户近1万元。

二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加工增收。围绕乳、肉、绒(皮革、皮毛)、饲草饲料四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加工增收。目前,全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72户,拥有伊利、蒙牛、草原兴发、鄂尔多斯等11个中国驰名品牌,有近40%的牧户通过加入产业化链条增加了收入,产业化经营为牧民提供的收入已占牧民纯收入的1/3左右。

三是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安排牧民就近务工增收;积极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增加收入;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达到47.5%,累计转移农牧区人口110万人,提高了农牧区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实现了减人增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牧民的非农收入;按照“适度收缩、相对集中” 的总体要求,把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条件恶劣地区的10万牧民转移到了城镇周边及水源、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落实中央的惠民政策,减免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28.3亿元,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14亿元,兑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补贴资金38.57亿元,给农牧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近年来,我区围绕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灌溉饲草料地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畜草矛盾,发挥了“小建设、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认同和欢迎。但我区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牧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草原生态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将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牧区水利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