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建设新农村,农村水利须“重”装上阵
  王凯 王鑫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6/3/17    

“现在,一些地区‘饮水难’‘灌溉难’非常突出地摆在了农民面前,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来自贵州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梁文珍认为,今年国家“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合乎民情,顺应民意,广大农民一定会拍手叫好。

农村水利涉及的都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基础的问题,也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将给广大农民带去更多的实惠。

代表委员对农村水利建设呼声强烈

来自河北涉县西戌村的刘金鱼代表对乡亲们喝着不干净的水感到十分痛心:“村里河水被污染了,可老百姓喝的就是那条河的水。中央说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老百姓盼干净的水就像盼星星、盼月亮呀。”调查显示,像西戌村村民这样饮水安全没有保障的农村人口目前还有3.2亿,占农村人口的34%。

而有的代表委员则带来了基层农民的“顺口溜”:“一条街,两排房,后面臭水塘。”这从侧面反映出农村水环境的恶劣状况。九三学社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指出,近年来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沼、池塘等污染状况越发严重,重金属、氨氮、总磷、大肠杆菌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在农村大部分集镇都可以见到周边河流被污染的现象。

“我们村里的沟啊、渠啊和水闸,都是30多年前修的,现在里面的淤泥能有一两米厚,基本上都和田平齐了。”湖北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代表近年来一直在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事担心。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两工”取消后,有些地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甚至由过去的“冬春大干”变成了“冬闲春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没有干净水喝,农民怎么健康?没有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新农村怎么建好?没有水利灌溉,农业怎么增效?不少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由此可见,农村水利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和保障,而一系列的“掣肘”现象也在提醒人们,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农村水利需要加大投入

“农村水利建设关键在投入。”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长期以来,农田灌排、乡村河道整治、饮水等工程与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投入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在扶贫调查中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后,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没有可靠保障,在山区,农村发展需要农田水利、小水电和水塘,这些非常需要投入。

实际上,以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己,这种情况并不完全合理。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湖北钟祥市的周家贵说:“依靠群众集资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能是杯水车薪。以修一座泵站为例,动辄需要投资十几万、几十万元。对收入普遍不高的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而在不少地方,“饮水难”其实也是“投入难”。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水车坝村党支部书记涂安祥道出了他们村的苦衷:“由于村民能筹集的资金十分有限,只能靠挖集水池,把雨水储存起来,再引到村民家中。”

“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公共设施的项目投资大,如果没有财政投入,仅靠农民家庭或农村集资是不能完成的。”全国政协委员萧灼基的话概括了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结症。

“国家要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谈及新农村建设时,首先就提出这样的建议。

湖南的李常水、王镇鑫代表说,在支农项目的审批上,要按“五个统筹”的要求,在对农村饮水及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项目倾斜,在资金安排上向贫困山区特别是财政贫困县倾斜。

国家将为农村水利建设“补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承诺:“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

“这是一个重大转变。”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饮水工程、农田灌排工程、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等一系列的农村水利建设也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如果说,“兜里没钱”的农村水利建设一直在轻装上阵,那么从今年开始,它就将重装上阵。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通过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等措施,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而在本次人大会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则具体透露了今年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项目建设重点。其中,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占据了较大份额:今年国家拟安排120亿元人民币,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准备安排资金40亿元,计划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国债12亿元,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村电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的建设工程。

这些“真金白银”的数字,将给农村水利的发展注入期盼已久的“血液”,也带给代表委员、农民群众充分的信心。连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山西农村的申纪兰说:“水,对建设新农村太重要了!我对今年国家支持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感到非常满意。”

政府财力有限 需要农民积极出力

叶昌保代表算了一笔账:如果要使洪湖市境内所有淤塞的骨干渠道重新恢复使用,需清淤土方大概3200万立方米,花费将达3亿多元。“这么一大笔钱,完全靠国家投入不可能,因为国家不仅仅只有一个洪湖地区。因此,还是要调动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把正常的农民投工投劳和加重农民负担区别开。”

农村水利设施是农民的“贴身”设施,又正如叶昌保所说,虽然国家投资增加,但目前需要投资进行农村水利建设的地区大量存在,“僧”多了,“粥”也就相对少了。因此,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还需要农民来添把劲儿。财政资金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受益区农户的积极性。

“农民投资投劳既可解决部分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唤起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安徽的宋卫平代表认为农民适当出钱出力也是加大投入的一个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新农村建设应根据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特性具体分析,如果纯粹是私人设施,主要应该由农民出钱,政府可以补贴;如果是公共产品,资金应主要来自政府,也可以动员一些农民和社会资金。

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成为代表委员们的一个共识。

“两会”传来的条条喜讯余音在耳,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水利建设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水利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