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6日,北京市10800名村级管水员正式上岗。他们虽然不是国家干部,但市财政每月给岗位补贴人均500元。农民吃上了“财政饭”,水务局在村里有了“特派员”。为什么要设立村级管水员?我们为此走访了这一举措的倡议者——怀柔区水务局局长堵凤春。
堵凤春从怀柔的水情谈起:“怀柔一年‘进京’的水量有2亿到3亿立方米。这里既是水源地,也是水源保护区,几乎不能搞工业。可以说怀柔全力以赴要干的就是一件事——保水护水,确保北京供水安全。要干好这件事,就得把队伍抓好。”
自2005年怀柔组建区水务局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务工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给水务局增加了4个行政科室、4个行政编制,健全了19个科级事业单位,并把所有自收自支单位和差额预算单位都改成了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使大家摆脱了后顾之忧,能一门心思抓水务。在区财政全力支持下,局机关和4个流域水务站都建起了办公大楼,水务局建立了防汛指挥系统,上连北京市水务局、下接流域水务站,电脑基本上做到了一人一台。水务站的数量和编制也还可能适当增加。
“按照传统的观点看,机构已经十分健全了。”但是,他话锋一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怀柔山里长大的堵凤春,做过公社里的水利员,当过乡镇长,对农村基层情况十分熟悉。“怀柔全境都是水源地,水源的根儿在哪儿?在农村,在村里!现在区里、流域、镇里都有人管了,但恰恰最关键的一环被忽略了——那就是村里。村里的河道让垃圾污染了,有人采砂了,汽车翻进河里了,流域水务站、区水务局过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没人盯、没人报告啊!”“末梢神经”不敏感,可能产生的后果却是大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村级管水员队伍。当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到怀柔调研时,堵凤春亮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
这条建议很快被采纳了。2006年8月17日,北京市召开农民用水者协会及农村管水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市首次聘用1万余名农村管水员,担负起农村机井管理、用水计量、水资源费征收和河道管护、水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上报等工作,市财政按人均每月500元标准给予补贴。各区县按照各村具体水务管理任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定各村管水员数量。经过推荐、考试、公示、培训,2006年12月1日,大部分管水员与基层水务站签订了管护责任书,持证上岗,开始履行职责。
现在怀柔有248个村,按大村2~3名、小村至少1名配备,拥有近1000人的管水员队伍,做到每一个居民点、每一片水域、每一段河道都有专人负责,基本做到水源地保护“无缝覆盖”。“这样基础就牢了”,堵局长欣慰地感叹。
从怀柔看北京,“无缝覆盖”将给北京带来的是对水源的放心和对未来的信心。设立村级管水员,从源头开始护佑首都的生命之水,这既是对昨天的反省,也是对今天的珍惜,更是对明天的负责。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