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领导之声 > 部级领导 > 正文
——在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演讲
翟浩辉:推进现代水利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演讲)
(2007年3月30日)
  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翟浩辉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4/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今天在海口召开,为我们研究水利及交流学术成果提供了一个平台,我首先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借此机会就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主要是指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要求。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后两个要求也与农村水利关系密切。因为水利的发展必然改变村容村貌;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体制也会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回良玉副总理在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村水利建设。这一判断和认定是十分正确的。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发展现代农村水利以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国情、复杂的水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必须走灌溉农业、节水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能否增强,国家粮食能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水利,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使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8.5亿亩,以占全国耕地43%的面积,生产了全国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大部分灌排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发展现代农村水利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推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其能够安居乐业。近年来,农村水利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提供洁净、安全的饮用水,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保障了农民身体健康;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使广大农民用上了清洁的能源,增加了创业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工程也都是农民的安居乐业工程。这些工程的上马和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有3万多座病险水库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小河流也经常出现洪水泛滥成灾的情况。因此,急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饮水工程建设、病险水库改造和中小河流治理。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发展现代农村水利以改善农村生态,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刚性指标。近年来,水利部门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牧区水利、河道治理、水环境整治和小水电代燃料等,直接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些地区开展的“万里清水河道”、“碧水工程”、清洁小流域治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等,把治山和治水、保水源与净水质、河道整治与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明显改善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还十分严重。特别是水污染已成了广大农村的一块“心病”。不管是南方或者北方,基本上是“有河皆脏、有水皆污”。五六十年代那种老百姓可以直接用河水洗菜、淘米,直接到河里洗澡的情景少见了。沿海地区的老百姓经常讲“现在楼房新了,腰包鼓了,但是水脏了,生病多了,心里害怕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人水和谐,确保水资源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资源和环境上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在目前的条件下,哪个地方能抓住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先机,哪个地方就能尽快地突破制约因素,走出发展瓶经。不管城市还是农村,这可能是今后近50年的重要工作目标。因此,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特别是把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选择。

二、新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对农村水利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又给农村水利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但是农村水利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所谓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论述,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饮水安全形势严竣、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这些问题一定要解决。所谓挑战,主要是由于农村改革不到位,尚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这些障碍也一定要排除。这一体制、机制性障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有效的投入机制,投入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的发展一直实行以国家补助为引导、以农民投劳为主体的投入方式,国家在农村骨干工程建设上补助些资金,县乡政府组织民力开挖河道、兴修农田水利。1982年,国家又出台了劳动积累工政策,规定每个劳动力每年出工7-10个劳动日,主要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如不出工,可以以资代劳。按照这一政策,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全国每年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达70亿工日,以当时每个劳动日价格10元起算,这方面投入达700亿元,加上当时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投入,农村水利每年的投入达上千亿元。当然这一投入也是远远不适应的。从200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政策,到2003年已彻底取消了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以资代劳。无疑,这一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加上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其他种粮补贴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并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这一政策对农村水利发展却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尽管在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中也明确地提出对农村公益性建设可以实行“一事一议”(每人每年不超过15元)。事实上,一事一议几乎议不成,议成以后每人每年15元也办不了什么事。目前,党中央指出,对新农村的建设已经到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阶段,并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如何建立适应农村水利发展的新的投入机制,以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挑战,也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新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按照国家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制度,争取了大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人畜饮水解困项目、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牧区水利项目等,去年又出台了建立农村水利发展基金的政策,仅农田水利这一块国家的投入已经从2000年初的2亿元左右增加到2007年超过百亿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劣实农村水利基础,特别是建成现代化的水利标准,这方面的投入必须持续增长,因此,建立稳定的、有政策法规保障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是农村水利建设主体缺位。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是谁?应该是明确的,即应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因为农村水利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它是直接为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服务。但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负责任制以后,农民群众经营一家一户的自主意识增强,加上过去农民负担较重,农民群众对农村水利的公益性建设意识淡化,特别是一些跨村跨乡较大水利工程更是难上马,难实施。农村水利建设主体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去解决,新农村水利建设难以“新”起来,所谓农村水利现代化也“化”不起来。

三是农村水利建设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组织形式,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在建国以来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一直是由县乡党委和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每年冬春季节,到处都有大规模的施工场面。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也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弱化,特别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包括取消劳动积累工政策的实施,现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基层党委和政府明显地感到搞农村水利难度增加,主要表现为:农村老人、妇女、儿童多,民力难组织;县乡大多是吃饭财政,没有自有资金,规划难上马;地方政府想筹点钱,政策不允许,筹了又怕有增加农民负担之嫌。因此,许多地方对农村水利工作领导不力,引导不力,无能为力,农村水利只好吃老本,或任其老化失修。如何加强领导,改变组织形式和引导方式,使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四是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经济基础薄弱,管理和服务难以到位。包括水库、闸坝、堤防、灌区和水利站等基层水管单位,全国共有近50万职工。多年以来,这支队伍风里来、雨里去,为农村水利发展艰苦奋斗,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但是这支队伍一直没有脱贫。近几年,这种贫穷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其待遇与其它行业相比又在拉大,有的地方甚至长期发不出工资。全国农林水工会去年曾对全国基层水管单位作过一次调查,在上报国务院的调查报告中明确地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全国90%左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约40万职工工资被拖欠200亿左右,生活难以为继,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许多水利工程险象环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中央2002年出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文),至今在全国难以落实……全国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危机日益严重,确实面临崩溃危险”。这种情况实际上在座的各位都清楚。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一味地坐等吃皇粮,结果皇粮有限,只好受穷。水利职工队伍贫穷,当然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某省有一个大水库,在职职工300多人,由于工资发不出去,一年到头只好安排少量人员上班应筹,大量的管理工作可想而知了。因此,解决基层水管队伍的脱贫和致富问题,也是推进农村水利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扎实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基础作贡献。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中央确定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工作,让农村居民都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达到农民人均占有1亩旱涝保收田;农村水生态、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使“塘变深、水变清、岸变绿”,坡耕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化、退化草原普遍实行轮牧、休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促进实现“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沿海发达地区初步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为其他地区积累经验、做好示范。

(一)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尽快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东部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尽早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提高农村自来水的覆盖程度,合理提高建设标准。“十一五”时期,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血吸虫疫区以及严重抽水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减少1/2,此后再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状况,为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宽裕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其它事情的前提条件。主要任务目标是:(1)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抓好已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使农业生产骨干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426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其中部分灌区的改造任务;扩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范围,对面上的小型灌区配套改造逐步推开;做好湘鄂苏赣四省的排涝泵站及排水系统改造。到2020年,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的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并基本完成与之配套的田间工程改造;基本完成大中型排涝泵站及排水系统改造;对面上2/3中小型灌区进行配套改造,使严重老化和不配套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上述措施,达到农村人口人均占有1亩以上旱涝保收高产农田的目标,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同时,也通过灌区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目前农业用水的利用系数已经从过去的0.4提高到0.45,争取在10年内提高到0.55以上。(2)加强山丘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针对山丘区“靠天吃饭”“望天田”较多、农业产量和效益低而不稳的情况,重点抓好以雨水集蓄为重点的山丘区抗早水源工程建设,结合“坡改梯”,“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到2020年,达到“人均占有半亩以上具有一定抗早能力的基本农田”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善山丘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稳定地脱贫奔小康创造条件。(3)农村地区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新农村,要为农民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提供防洪安全的基本保障。中央决定,集中力量用两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目前全国农村8.2万座小型水库有2.9万座存在严重病险问题,对农村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省已开展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十一五”期间要扩大治理范围,争取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这项任务。同时还要对存在病险隐患,淤积严重的塘坝进行扩容、清淤,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增加蓄水容积。

(三)加强农村水生态和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1)疏浚整治中小河道。广大农村平原地区众多中小河流淤积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疏浚整治中小河流对于保护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新农村作用重大。要全面开展河道疏浚、河堤整治、净化水质,以恢复生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村镇生活污水排放治理系统建设,目标是“塘变深、水变清、岸变绿、家园变得更加洁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项工作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展,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次推进。(2)建设灌溉饲草料生产基地。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发展灌溉饲草料地,解决好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对天然草原实行轮牧、休牧、禁牧,逐步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十一五”期间,发展灌溉饲草地400万亩,到2020年,再发展灌溉饲草料地1200万亩,为能使大部分天然草场的植被恢复到80年代初的状况创造必要的水利条件。(3)推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加快完成正在实施的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基础上,加大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力度,改善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民增收,到2020年,使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80%左右,防治水土流失大见成效,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4)推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地区的970万户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到2020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

(四)推进发达地区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现代化和为其提供基础保障的农村水利现代化正在从试点逐步向面上推开。这一地区的农村水利率先现代化,可以为中西部广大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样板,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

农村水利现代化就是用现代思想理念指导农村水利,用现代材料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村水利,用现代理念和手段管理农村水利,使农业、农村有更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水的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然,实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发展现代水利,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区域的不同情况逐步推进、递进式地发展。像东部地区,鉴于经济发展比较快,有些地方已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水利的发展步伐可以加快一些;中部地区目前正在崛起,现代水利建设可以起步,但着重的任务是尽快实现水利化;西部地区则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起点高一些,工程标准做得好一些,特别是要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

(五)完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

我在前面已经论述,农村水利发展目前存在着“投入不到位、建设主体缺位、认识引导工作不到位和管理服务难到位等四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这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已成为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水利,不仅是要抓工程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标准和能力,而且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建设与管理体制的配套完善上,放在建立新的发展机制上。首先,要研究探索建立稳定的、有政策法规保障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重点是用法律形式明确农村水利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清晰界定政府、农民、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责、权、利关系。农村水利是社会公益性设施,应强化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中央和省都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并逐年扩大规模。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农民群众在农村水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农村水利是公益性的设施,但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又是农村群众的生产经营行为,与农民群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不仅要从法律上明确农民群众在水利建设中的责、权、利,而且要建立科学指导农村水利发展的规划、立项、设计、施工、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等一整套制度,健全投资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健全组织,完善功能,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自主决策,民主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增强活力,提高效益,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中国自古就有依靠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掉,而且也不是增加农民负担。要深入进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于一些能交给农民群众管理和经营的小型水利工程,能承包的承包,能拍卖的拍卖,能转让的转让,能租赁的租赁,能实行股份合作的则实行股份合作。要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广泛吸纳农村资金投向水利建设和管理。第三,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领导,改进引导方式。农村水利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不论县乡等基层政权如何改革,但是水利发展需要政府行为不能变,需要加强领导不能变。如果失去了政府行为和组织引导,农村水利则一事无成。当然引导方式也要改变。不能搞过去大轰大嗡式、运动式的水利建设,要更多地运用利益机制来引导农民群众兴修水利。所兴修的水利项目要让农民看到实效,得到实惠,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搞劳民伤财和花架子工程。

(六)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改善基层水管单位职工生活待遇,促进社会和谐。近几年来为,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理念,各项水利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各地认识不一,不少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生活困难的壮况没有根本改变。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整个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和个人心态和谐。在这四个和谐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最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更要注重人与人的和谐。象基层水管单位这样贫穷,收入分配这样低,在行业内部就没有达到平衡和谐。行业内部都不平衡、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和谐,怎么能调动起广大职工治水管水的积极性?现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强调关注民生。对我们水利行业来说,改善基层水利职工的生活待遇,应是我们关注民生的重点之一。今后,还是要努力状大基层水管单位自身经济实力,要利用水利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发展一些一、三产业,增加水管单位的收入,补充经费的不足。多年的调查和实践证明:凡是正确执行中央治水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这个单位工作就有活力,广大干部群众生活待遇就高,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反之,坐等吃皇粮,只能越等越穷,越吃越穷。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提出,对农村水利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水利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进农村水利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